丁国良
- 作品数:14 被引量:71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333工程”培养资金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 双源CT两种冠状动脉造影扫描方法及辐射剂量对比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优化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方案,降低患者冠状动脉成像的辐射剂量。方法分析268例心率规律且小于70次/min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病例资料,前瞻性心电门控及回顾性心电门控检查患者各134例,观察两者成像质量,比较两者单次扫描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在扫描范围、对比剂种类速率和注射部位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质量评分(3.71±0.52)分,回顾性心电门控组质量评分(3.78±0.36)分,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在CTDIvol分别为(14.02±0.02)、(79.50±10.09)mGy;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38±0.28)、(23.84±4.35)mSv,P均<0.05。结论在心率规律且小于70次/min的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减轻辐射损伤。
- 丁国良钱萍艳胡刚锋
- 关键词:CT冠状血管造影术心电门控
- 心律失常类型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7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患者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图像质量和检查成功率的差异。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心律失常患者795例(实验组),并按心律失常类型分为窦性、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混合性5个亚组。另随机选择心律规整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组患者的平均心室率、心率变异、需心电编辑比例、CTCA图像质量、可诊断节段、可诊断例数以及辐射剂量等的差异。结果窦性、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混合性心律失常分别为59、246、110、222、158例。5个亚组与对照组之间在心率变异、需多期相重建、需心电编辑、可诊断节段、可诊断例数等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亚组之间的比较显示,窦性心律不齐的检查成功率最高,混合性心律失常则最低,后者与房性、交界性、室性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诊断节段,χ~2=27.47,P=0.000;χ~2=63.27,P=0.000;χ~2=57.86,P=0.000)。结论心律失常类型对CTCA成功率有明显影响,混合性心律失常CTCA成功率最低,有必要对混合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CTCA检查前筛选或预治疗。
- 苏伟钱萍艳胡钢峰丁国良王婵娟方向明
- 关键词:冠状动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CT冠状动脉造影心律失常
- 双源CT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 2012年
-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85例疑诊冠心病患者,将心率>70次/min且心律规整者随机分成实验组(145例)和对照组(140例),实验组行前瞻性门控适应性序列扫描,对照组行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有33例、32例2周内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用χ2检验比较两组CTCA对冠状动脉的可评价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冠脉图像质量评分及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用Kappa检验评价两组CTCA与CCA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度评估的一致性,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有效辐射剂量。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参与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价率分别为98.4%(1 787/1 816)、98.1%(1 717/1 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706);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42±0.64)分、(4.41±0.6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P=0.710);两组CTCA与C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度的一致性检验结果分别是Kappa=0.829和0.845,两组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度的一致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是(4.60±0.98)和(12.60±1.90)mS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P=0.000)。结论:心率>70次/min且心律规整者采用适应性序列扫描,既能保证诊断所需的图像质量,对冠状动脉狭窄度具有较高的诊断正确性,又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 钱萍艳方向明陈宏伟丁国良胡钢峰陈寅王凯
- 关键词:冠状血管体层摄影术
- 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技术在高心率患者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评价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技术在高心率患者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疑诊冠心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高心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A、B两组:A组(40例)行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B组行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所有患者CTCA检查后2周内均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采用χ2检验比较A、B两组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价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A、B两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分、辐射剂量的差异;以CAG为金标准,分别评价A、B两组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用Kappa检验评价两组CTCA与CAG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度评估的一致性。结果 A、B两组CTCA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66±0.45、1.68±0.56,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P=0.575);A、B两组CTCA冠状动脉可评价率分别为95.5%(548/574)、95.2%(541/5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857);A、B两组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6.9%、86.6%;97.2%、97.4%;91.2%、92.8%;95.8%、94.9%;A、B两组CTCA与CAG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度的一致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Kappa=0.856、0.853);A、B两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是(4.63±0.95)mSv、(12.67±1.94)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4,P=0.000)。结论采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技术对高心率且心律规整患者行CTCA可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并能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度,同时显著降低了辐射剂量,可作为常规技术在同类机型上予以推广。
- 钱萍艳方向明陈宏伟丁国良胡钢峰陈寅羊镇宇
- 关键词:冠状血管造影术
- 双源CT血管造影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2
- 2011年
- 目的:评价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112条下肢进行DSCTA检查,所有血管分为672个节段,重点对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进行分析,56例中11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照,17例与手术对照,28例与超声检查对照研究。结果:DSCTA与DSA符合率90.9%,与手术符合率91.1%,与超声符合率92.9%。结论:DSCTA能准确直观地显示下肢动脉的立体解剖特点,清楚显示下肢动脉的狭窄、闭塞,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是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 刘垚王凯方向明丁国良钱萍艳吴曼莉
- 关键词:糖尿病血管病变下肢动脉血管造影
-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因素及相应措施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影响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以提高图像质量。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300例患者的图像作为对照组,提出质量评价标准,按优到差评估分为Ⅰ~Ⅳ级,并对造成冠脉成像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抽取2011年2月~8月通过改良措施后进行检查的300例患者的图像作为改良组进行质量对比。结果:两组图像质量分级,对照组:Ⅰ级:232例(77.3%);Ⅱ级:48例(16.0%);Ⅲ级:16例(5.3%);Ⅳ级:4例(1.3%);影响因素依次为:冠脉严重钙化、呼吸伪影、严重心律失常伪影、上腔静脉及右房高密度造影剂产生的伪影、监测层面触发点选择不当、重建时相选择不当。改良组:Ⅰ级:263例(87.7%);Ⅱ级:26例(8.7%);Ⅲ级:10例(3.3%);Ⅳ级:1例(0.3%)。两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优化CT扫描参数,准确分析冠状动脉成像伪影的成因,并提出相应措施,对提高冠脉成像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 华妙强方向明王凯陈寅丁国良
-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伪影图像质量
- 双源CT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85例疑诊冠心病患者,将心率>70bpm且心律规整者随机分成实验组(145例)和对照组(140例),实验组行前瞻性门控...
- 钱萍艳崔志敏丁国良胡钢锋
- 双源CT仿真内镜对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双源CT仿真内窥镜(computed tomography virtual endoscopy,CTVE)在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怀疑有异物吸入的患儿进行双源CT胸部扫描,对原始图像密集重建,并将数据输入工作站,应用Navigator软件调整阈值重现气管支气管腔内图像,并应用"漫游(flight through)"功能对管腔内进行观察。结果:双源CTVE检查78例患儿中有63例于气管、支气管部位发现异物,均为非金属异物,表现为气管、支气管腔内不同形状、边界清晰的高密度影及阻塞、嵌顿征象;经纤维支气管镜证实62例有异物,主要为花生米、瓜子碎粒、毛豆、米饭粒、饼干屑、痰栓、塑料粒、虾壳等;两种检查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出异物后进行肺泡灌洗与抗炎治疗,患儿症状体征逐渐消失。结论:双源CTVE能清晰获得在管腔内异物的部位、大小、个数的图像,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对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早期诊断或作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前筛选、定位以及术后复查都有很大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钱萍艳方向明丁国良
- 关键词:仿真内窥镜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
- 病灶与同层胸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差在原发性肺癌与硬化性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 探讨肺癌和硬化性血管瘤动态强化峰值时间与同层胸主动脉强化峰值的时间差在病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双源CT对肺部25个单发结节性病变(经病理证实原发性肺癌19例,硬化性血管瘤6例)行CT灌注模式下动态扫描,利用机器自带的结节动态分析软件进行后处理,自动生成病灶和同层胸主动脉同层头臂干的时间-密度曲线,并显示病灶和胸主动脉的达峰时间和强化值,根据病理结果分别计算病灶与胸主动脉的强化峰值出现的时间差值(病变强化峰值时间-胸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和强化绝对值,统计分析两种病变的增强绝对值和与同层胸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差的差异.结果 肺癌的强化绝对值为37.21±11.06.硬化性血管瘤强化绝对值为36.75±14.19.两者尤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肺癌与胸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差为4.74±2.41(P=0.00),硬化性血管瘤与胸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差为12±1.85,两者统计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结论 原发性肺癌和硬化性血管瘤的强化幅度无明显差异,但是其强化峰值时间与同层胸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的差值有显著性差异,并在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 姚选军陈宏伟方向明鲍健邹新农丁国良胡春洪
- 关键词:肺硬化性血管瘤
- 新双源CT低剂量Flash心脏扫描技术在低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 目的 评价新双源CT(Flash spiral CT)Flash螺旋心脏扫描技术在低心率患者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心率≤70bpm且心律规整、心率波动范围10bpm以下、体重指数(BM...
- 钱萍艳丁国良胡钢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