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勤中

作品数:20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承德县三十家子综合高级中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主题

  • 9篇语文
  • 6篇教学
  • 5篇注释
  • 4篇赏析
  • 4篇文教
  • 3篇语文教学
  • 3篇伏笔
  • 3篇备课
  • 2篇司机
  • 2篇注释质疑
  • 2篇租车
  • 2篇文言
  • 2篇文言文
  • 2篇误会
  • 2篇小说
  • 2篇备课参考
  • 2篇出租车
  • 2篇出租车司机
  • 1篇定语
  • 1篇定语后置

机构

  • 12篇承德县三十家...
  • 8篇承德县三十家...
  • 1篇承德县第一中...

作者

  • 20篇丁勤中
  • 1篇范桂萍

传媒

  • 4篇语文知识
  • 3篇中学语文教学
  • 3篇中学语文园地...
  • 2篇语文天地
  • 2篇语文月刊
  • 2篇现代语文(中...
  • 1篇井冈山医专学...
  • 1篇语文教学之友
  • 1篇语文学习
  • 1篇现代语文(上...

年份

  • 1篇2007
  • 7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匠心设计伏笔——《出租车司机》赏析
2006年
丁勤中
关键词:出租车司机
“田田”理应是“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与毕学文、熊丽老师商榷被引量:3
1999年
《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11期《“田田”是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吗?》一文指出,教科书把《荷塘月色》文中“田田”注释为“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欠妥,主张取贾雯鹤先生关于《江南曲》中“田田”的解释来理解《荷塘月色》中的“田田”,把“田田”看作拟声词,表示...
丁勤中
关键词:语言环境《荷塘月色》叶相中学语文教学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不通且多余
2006年
丁勤中李连志
关键词:爱国主义者自然段散文文辞
匠心设计伏笔 误会铸就美丽——小小说《出租车司机》赏析
2006年
“文似看山不喜平”,成功的小小说都讲究波折,情节起伏跌宕,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出租车司机》就堪称这样一篇优秀之作。
丁勤中
关键词:小小说语文
匠心设计伏笔 误会筑就美丽——《出租车司机》赏析
2007年
  文似看山不喜平.成功的小说作品都讲究波澜起伏,一波三折,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出租车司机》就是这样一篇优秀之作.……
丁勤中
关键词:出租车司机
也谈范增“竖子”指谁
2003年
《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0期陶麟老师《说"竖子"》(下称《陶文》)一文,对中学语文教材对《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句中"竖子"注释的指代对象提出异议。认为"竖子不是指项羽","指项伯,也是冤枉。"其理由是"前说项羽为竖子,后称项羽为项王""是前倨后恭"。另项王与范增是"君臣"关系,说项王"竖子"是犯上。还有在鸿门宴上范增未曾与项伯谋过。
丁勤中
关键词:指代对象《鸿门宴》文言文教学注释
“攻守之势”商榷
2003年
《语文月刊》2003年第4期《谈谈"攻守之势" (下称《谈》文)一文,指出把贾谊《过秦论》概括秦速亡根本原因的句子"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译为"因为不实行仁义,从而导致了攻和守的形势发生变化。""颇有值得商榷之处",认为"‘攻’与‘守’是一个朝代的两个不同阶段,它本是客观的存在,而不是由是否实行‘仁义’而决定"的。主张把《过秦论》最后一句话译为"因为秦王朝没有实行仁义,同时攻和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
丁勤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过秦论》注释翻译
是定语后置句吗?
2002年
《语文学习》2001年第1期王培明老师《一文独有五个定语后置句》,指出出自《赤壁之战》的两个句子是定语后置句(括号内为王老师给出的译文):1.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荆州的归附曹操的百姓,只是受到武力的胁迫罢了,并不是真心实意的降服。)2.诸将吏敢复有言迎操者,与此案同。(敢再说应当向曹操投降的各位武将文臣,就跟这张几案一样!)笔者认为,这两个句子都不是定语后置句。先说第1句。
丁勤中
关键词:定语后置句教学语文语法文言文
应该是苏轼“故国神游”
2000年
丁勤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难点备课参考
全文增补中
“栗深林兮惊层巅”注释质疑
2005年
人教版第三册高中语文教材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栗深林兮惊层巅”句的注释是: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显然,注释者是把“栗”和“惊”理解为使动用法,而把“深林”和“层巅”看作了“栗”和“惊”的陈述对象。笔者不赞同这样的理解,认为如此理解不符合具体的语境。读过这首诗的人都知道,第二段的中心是写“我”“梦吴越”的经过。由“我”的所想——“欲因之梦吴越”,写到“我”的所行——“飞度”、“著谢公屐”、“登青云梯”,再写到“我”的所见所闻——“见海日”、“闻天鸡”,看到异彩纷呈的神仙世界,最后落笔于“我”的所感——“魂悸以魄动”、“惊起而长嗟”。可以看出,本段所写的一切内容都应该是表现“我”的,而“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这样的注释则偏离了表现的中心——“我”,并且“深林战栗”、“层巅震惊”对表现“我”没有任何意义。笔者以为,“栗”和“惊”的陈述对象不应该是“深林”和“层巅”,而应该是“我”,“栗深林”和“惊层巅”是“栗于深林”和“惊于层巅”的省略。如此理解,才能保证全段表现的中心是“我”。以上看法不知妥否,请大方之家不吝赐“栗深林兮惊层巅”
丁勤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