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菲

作品数:146 被引量:630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9篇期刊文章
  • 39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专利

领域

  • 139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6篇季风
  • 22篇年代际
  • 22篇气候
  • 21篇年际
  • 20篇降水
  • 19篇热带
  • 18篇夏季
  • 16篇涛动
  • 15篇年代际变化
  • 15篇海冰
  • 13篇气旋
  • 13篇环流
  • 12篇太阳活动
  • 12篇年际变化
  • 12篇火山
  • 12篇火山活动
  • 11篇热带气旋
  • 11篇海温
  • 10篇能见度
  • 10篇主模态

机构

  • 141篇中国海洋大学
  • 20篇宁波大学
  • 11篇广州地理研究...
  • 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气象局国...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气象局
  • 5篇南海舰队海洋...
  • 3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气象局广...
  • 3篇中国极地研究...
  • 3篇广州气象卫星...
  • 2篇兰州大学
  • 2篇青岛科技大学
  • 2篇云南省气象局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山大学
  • 2篇延边大学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作者

  • 146篇黄菲
  • 25篇曲维政
  • 20篇王宏
  • 16篇赵进平
  • 12篇黄少妮
  • 11篇钱峻屏
  • 11篇许士斌
  • 11篇邓声贵
  • 10篇刘应辰
  • 9篇王国复
  • 6篇黄健
  • 5篇曹勇
  • 5篇白燕
  • 5篇邢雯
  • 5篇李元妮
  • 5篇杜凌
  • 4篇戴平
  • 4篇董静舒
  • 4篇胡蓓蓓
  • 4篇周晓

传媒

  • 37篇中国海洋大学...
  • 8篇海洋学报
  • 8篇气候变化研究...
  • 7篇热带气象学报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海洋气象学报
  • 4篇中国气象学会...
  • 2篇海洋与湖沼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热带地理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地学前缘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海洋科学进展
  • 2篇2007年中...
  • 2篇第26届中国...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2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9篇2012
  • 11篇2011
  • 7篇2010
  • 12篇2009
  • 13篇2008
  • 12篇2007
  • 16篇2006
  • 6篇2005
  • 9篇2004
1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气-海洋学科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
针对近年来国家对大气-海洋学科交叉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培养创建大气科学与海洋科学交叉创新型人才的理念。通过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大气科学专业课课程设置的调整,开设新的课程,构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通过创建大气、海洋...
刘秦玉黄菲傅刚孙即霖王启盛立芳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北极中央区海冰低密集度现象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近年,北极中央密集冰区出现海冰低密集度的异常现象。为了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本文使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定义了北极中央区海冰低密集度(LCCA)指数,研究了2009-2016年的6-9月北极中央区发生的海冰低密集度现象。分析表明,研究时段内在北极中央区发生了6次明显的海冰低密集度(LCCA峰值)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局地气温异常并不是导致海冰低密集度现象发生最主要的因素;海冰低密集度区域的形态及冰速场分布均与大气环流场相对应;在LCCA指数峰值发生前均有气旋中心出现在北冰洋70°N以北并伴随向北移动,气旋引起海冰辐散,同时所携带的较低纬度的热量导致海冰迅速融化。在6次过程中,有3次为气旋影响配合北极偶极子(DA)型环流。LCCA指数与84°N平均向北温度平流和北极中央区海冰速度散度呈正相关。在LCCA指数峰值前,温度平流对海冰低密集度区域形成的影响大于海冰辐散的影响。
李珵苏洁魏立新梁红杰黄菲赵进平
关键词:气旋
入境宁波的热带气旋活动特征的气候统计及其年代际变化
2016年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TC)资料中心最佳路径数据集,对入境宁波的TC进行统计,从1949到2014年共有71个TC入境宁波,通过合成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发现:TC源地强东风引导气流的存在和西风带的南北位置是影响TC路径的重要原因。在1990s中后期以来的全球变暖减缓阶段,入境宁波的TC频数在9~10月份显著增多。1990s中后期之后,整个太平洋海表面温度(SST)呈现出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的负位相和赤道太平洋的类拉尼娜型海温分布,Walker环流增强,调制了西太副高的加强和西伸,使得西北太平洋TC移动路径偏西,登陆我国海岸线中段的TC频数增多,造成了在9~10月份入境宁波的TC频数增多。就TC生成而言,1990s年代中期之后西北太平洋TC源地西部垂直风切变的减弱和相对湿度的增加可能造成了TC生成的增加,而较东位置则与之相反。
吴彦洁黄菲许士斌
关键词:热带气旋年代际变化WALKER环流
亚洲夏季风环流及雨季进退的非同步性被引量:2
2010年
亚洲季风区雨季及高低空夏季风环流在建立、维持及撤退上存在着显著的时间差异,这种差异被称为"非同步性"。通过对1979~2006年CMAP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的分析,本文发现:(1)对于夏季风的建立,孟加拉湾中部至菲律宾海,低空850 hPa夏季西南风的建立日期明显要晚于雨季的开始,而阿拉伯海和印度地区雨季的开始则晚于夏季风的建立;对于200 hPa的高空环流,这种风雨非同步的关系与低空季风环流与降水建立的关系基本一致,但西北太平洋热带地区正好相反。(2)对于夏季风的撤退,低空850 hPa上,从75°E~125°E,夏季风的结束在雨季结束之前,其中孟加拉湾中部及南海中西部较为显著,而阿拉伯海中部以及菲律宾东南海域,雨季的结束远远早于(4~5个月)夏季风的撤退;对于200 hPa的高空环流,整个亚洲季风区夏到冬季型风场的转变要晚于雨季的撤退,但在15°N附近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东部沿岸地区典型的春秋雨季转换区域,高空环流场的转换略早于雨季的终止。(3)南海北部地区,高空200 hPa环流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冬夏季节翻转,与南海雨季的爆发联系紧密;印度地区雨季的开始与该处高低空异常Hadley环流的建立以及阿拉伯海上空夏季风的建立有密切联系,而与当地低空环流的季节性反转联系不大。
黄菲张旭
关键词:降水季风环流非同步
南海气候平均季风系统的主模态时空特征
亚洲季风最早在南海爆发,而南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两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枢纽。因此,掌握亚洲气候平均热带季风系统的时空变化特征,其结果对于揭示南海夏季风爆发机理有重要意义,对于研究亚洲季风的爆发和系...
董静舒黄菲黄少妮
关键词:季风降水场风场
文献传递
黄海沿海夏季海雾形成的气候特征被引量:49
2006年
采用合成与个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海夏季(7月)海雾形成的大气环流条件、水汽输送条件以及海面条件(SST)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海面的有效长波辐射,结果表明:夏季风的强弱决定了黄海夏季海雾的多寡,海雾形成的水汽不是由局地提供的,而是靠低空急流从热带大气输送过来.与大气环流条件相配合,海温场对海雾的形成是重要的.
王鑫黄菲周琇
关键词:气候特征
太阳活动与北太平洋年代际涛动
目的:研究北太平洋海洋大气系统年代际振荡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探索太阳活动和人类活动对于北太平洋海洋大气系统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逐次滤波法逐次提取资料序列中蕴涵的人类活动影响信息和太阳活动影响信息并加以分析。结果...
曲维政黄菲赵进平李春
文献传递
黑潮影响热带气旋强度的统计分析
2023年
本文利用东京台风中心(Tokyo-Typhoon Center)发布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best-tracks资料,统计了1979—2019年经过黑潮关键区热带气旋的强度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中的物理机制。统计结果显示,黑潮对不同强度TC的加热效果不同,整体而言,TC外缘靠近黑潮关键区至TC中心进入关键区阶段,TC风速显著增强;TC中心进入关键区后,风速数值的分布范围较集中,黑潮暖水对TC风速的影响与TC当前强度有关,强度较弱的TC风速增强,而强度较强TC的风速下限略增大但其风速均值减小。黑潮暖水通过增加海表面的热通量,造成低层水汽辐合,对流层中层湿度增大,水汽上升至高空释放凝结潜热增多,导致TC暖心增强,垂直速度增大,对流增强,从而增强TC强度。TC暖心变化较低层水汽通量的变化滞后约12 h,导致TC中心移出关键区后强度不会迅速减弱。
董茹月许士斌黄菲黄菲赵振驰
关键词:黑潮热带气旋强度非绝热加热统计分析
北极海冰的年代际转型与中国冻雨年代际变化的关系被引量:4
2015年
基于1961-2013年HadISST海冰密集度资料,定义了北极海冰的季节性融冰指数,结果显示近几十年来北极季节性融冰范围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并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型,相应地,中国冻雨发生频数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但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型。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北极季节性融冰范围较小但显著增长,中国冻雨频数年际变化振幅较大,且主要受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北极季节性融冰范围维持振荡特征,没有显著的线性趋势,中国冻雨频数变化振幅减小,与北极海冰相关较弱,主要相关因子为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而90年代中期以后,北极海冰融化加快,特别是2007年以后,季节性融冰范围大大增加,而中国冻雨频数处于低发时段,其变化与太平洋扇区海冰及堪察加半岛附近海温呈显著负相关,季节性融冰的显著区域也从东西伯利亚海逆时针旋转向波弗特海-加拿大群岛北部扩张,同时向北极中央区扩张。不同年代影响冻雨的海温或海冰关键海区不同,产生特定的大气环流异常响应,进而影响到我国冻雨。
牛璐黄菲周晓
关键词:冻雨年代际转型大气环流异常海温
1961—2015年中国倒春寒频数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被引量:2
2022年
发生在春季的寒潮冷空气过程(倒春寒)往往会带来更强的气象灾害,因此对倒春寒活动规律的研究和预测有重要意义。本文对1961—2015年中国倒春寒的发生频次进行统计,发现倒春寒不仅发生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江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东部也是倒春寒的高发区。中国倒春寒频次的时空变化存在两个主模态:第一模态为全国型,体现了气候平均的倒春寒频次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以年际振荡为主,多发生在传统的东部型厄尔尼诺(El Nino)衰减年的春季;第二模态为南北反相型,反映了江南和东北地区倒春寒频次的反位相变化,主要体现了南方型倒春寒频发的特征,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振荡特征,与北太平洋“马蹄”型海表温度异常相关,同时赤道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多表现为中部型El Nino的海温分布特征。
张丽君黄菲黄菲王宏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