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智
- 作品数:11 被引量:20H指数:4
- 供职机构:天津美术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 艺术品中的'造树'与'植树'
- 艺术品中的'造树'与'植树'活动是一种艺术形式,存在于人类文明的各个发展阶段,其所包含的意义也各不相同.史前或早期文明中的'造树'具备神圣的宗教意义,其后则多作为一般形象出现于美术作品中.工业文明使自然生态遭受巨大破坏,...
- 黄文智
- 关键词:艺术品艺术形式人文思想美学观念
- 文献传递
- 天津美术学院
- 2020年
- 常瑞李世伟钟莹刘军方佳亮刘幸胡庆雁(指导)李敬寅黄文智何长垚刘颖睿(指导)刘毓灵
- 河北中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河北中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皆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按其袈裟表现样式可分为阶梯状衣褶双领下垂式袈裟、棱角状衣褶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双勾阴线衣褶双领下垂式袈裟三种类型,三者依次出现,后两者存在直接的承续关系。第三类型的较大尺寸造像,体现出纯熟的雕刻技巧和富于装饰性的视觉特征。这些以白石为主的石刻佛像,在北魏晚期和东魏大致呈现两阶段发展,前阶段实例结合了洛阳地区造像因素和本地金铜佛像造型特征,后阶段逐渐形成自身特点,并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广泛影响。这些实例头部造型只出现波形发髻和磨光发髻,其中东魏实例多数头部比例被有意夸大,人体也趋于丰壮,这一变化直接影响了其后的北齐造像。
- 黄文智
- 关键词:石刻佛像
- 江南风流——访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陈纪新被引量:1
- 2018年
- 黄文智(以下简称黄):10年前,您从一个艺术史学者转向艺术批评家和独立策展人,担任了很多重要的工作职务,策划了一系列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包括艺术家个展、双个展、群展,还有很多大型公共艺术展,引起了诸多的关注和媒体报导,很多您发掘参展的艺术家,如今都成为国际当代艺术界的重要艺术家。这些展览给您带来了很多荣誉和奖项,但您一直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我对您这10年间所做的重要工作很感兴趣,也很想了解你未来工作的方向。您过去10年作为著名批评家和策展人活跃在艺术界,受邀在欧洲做了很多文化交流项目.
- 黄文智陈纪新
- 关键词:策展人风流艺术展览工作职务
- 《体验展》——中日文化交流巡回展作品
- 2007年
- 黄文智
- 关键词:文化交流艺术表达雕塑创作文化传承
- 《浮生之怪谈》
- 2020年
- 李倩黄文智
- 山东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的石刻佛像造型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本文以山东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的佛教石刻造像为中心,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样式论相结合的方法,对主尊佛立像造型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以下结论:洛阳地区的石刻技法与定州地区的金铜佛工艺应是山东北部北魏晚期石刻佛像的技术来源;北魏晚期至东魏初期佛像流行波状发髻和磨光发髻,但螺形发髻是东魏佛教造像的主流形式;山东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的佛像以服饰为表现中心,四肢与躯体的空间关系比较模糊,因此这些造像体现了鲜明的地域和时代风格。
- 黄文智
- 关键词:石刻佛像
- 大同云冈北魏中期洞窟人物雕刻模式的形成与传播——以右肩半披式袈裟和通肩式袈裟佛像为中心被引量:9
- 2016年
- 云冈石窟的开凿,标志着汉文化地区规模化、群体化佛教造像登上舞台,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文章以云冈石窟北魏中期洞窟着右肩半披式袈裟和通肩式袈裟佛像为主要考察对象,采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样式论结合的方法分析,认为主流的、注重形体结构刻画的人物造型,存在云冈第20窟主尊凸棱附线刻和第19窟主尊扁平阶梯状附线刻两种代表性雕刻技法,后者发展为基本形式。洞窟人物坐像大体合乎人体正常比例关系,而巨大立像受所在洞窟环境制约,头部比例明显偏大。大型造像量感丰富,衣装贴体,四肢与躯体空间关系清晰,小型造像则有所弱化。云冈人物雕刻模式在形成之中及其后一段时间,传播到北魏领土的大部分地方,继而出现如实模仿云冈石窟的中央样式以及突出个性的地方样式两种风格造像。
- 黄文智
- 关键词:佛教造像
- 河南中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分析被引量:9
- 2015年
- 黄河南岸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中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代表着当时北方中央造型式样。绝大多数实例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基于袈裟表现形式的微观变化可分为五组,前两组皆为龙门古阳洞实例,在沿袭大同云冈石窟佛像特征的同时形成自身独特性。第三组皆为龙门北魏窟龛中尺寸较大的主尊佛像,出现了多种新特征,第四组在云冈佛像造型基础上向程式化和装饰性发展,第五组是受前四组影响的洛阳周边地区小型洞窟龛像及零散单体造像。五组佛像大致呈先后发展次序,人体造型变化不甚显著,外在袈裟表现则是此时期佛像造型的重心所在。
- 黄文智
- 关键词:石刻佛像
- 山西中南部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山西中南部指以长治为中心的太行山西麓,此地北魏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主要吸收了新都洛阳造像因素,也部分地继承了旧都平城佛像特征。这些实例存在多种袈裟形式,体现了浓厚的地域和民间色彩。占主导地位的双领下垂式袈裟佛像,根据袈裟微观表现形式的差异可分为四组,均不同程度受到龙门窟龛佛像造型样式影响。其他袈裟形式佛像在主要吸收洛阳造型因素的同时,还部分延用了大同云冈石窟佛像因素。佛像身高延续洛阳实例比例关系,人体造型均较为清瘦。这些造型特征,反映了该地区匠工倾注心力模仿洛阳造型新风尚的情形。
- 黄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