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俊华

作品数:76 被引量:640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7篇天文地球
  • 10篇生物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7篇同位素
  • 19篇石笋
  • 16篇古气候
  • 10篇氧同位素
  • 10篇有机碳同位素
  • 10篇碳同位素
  • 9篇洞穴石笋
  • 8篇气候
  • 7篇剖面
  • 7篇长江
  • 7篇长江中游
  • 6篇气候意义
  • 6篇微生物
  • 6篇化石
  • 6篇古环境
  • 5篇洞石
  • 5篇植物
  • 5篇碳酸盐
  • 5篇环境意义
  • 5篇古气候意义

机构

  • 74篇中国地质大学
  • 7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石化石油...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南京地质矿产...
  • 1篇香港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四川省地质矿...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化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76篇黄俊华
  • 32篇胡超涌
  • 28篇谢树成
  • 13篇杨桂芳
  • 10篇黄咸雨
  • 7篇周群峰
  • 6篇白晓
  • 5篇顾延生
  • 5篇崔景伟
  • 5篇方念乔
  • 5篇罗根明
  • 4篇杨冠青
  • 4篇殷鸿福
  • 4篇颜佳新
  • 4篇阮小燕
  • 3篇周炼
  • 3篇解习农
  • 3篇王红梅
  • 3篇腾格尔
  • 3篇金芳

传媒

  • 12篇地球科学(中...
  • 9篇地质科技情报
  • 5篇第四纪研究
  • 4篇地球学报
  • 3篇中国科学(D...
  • 3篇矿物岩石地球...
  • 2篇地球化学
  • 2篇沉积学报
  • 2篇地学前缘
  • 2篇古地理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第七届全国同...
  • 2篇2012年全...
  • 2篇2001年全...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矿产与地质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2
  • 7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10篇2008
  • 7篇2007
  • 3篇2006
  • 8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4篇2002
  • 7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仙女木事件在长江中游洞穴石笋中的记录
<正> 高分辨率古气候变化研究,使得人们不仅仅重视古气候的规律性变化研究,对古气候的突变事件更为关注。末次冰期后气候转暖过程中(10Ka~12KaBP)气候突然恶化和环境灾变事件(即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黄俊华胡超涌周群峰杨桂芳
文献传递
埃迪卡拉纪极端碳同位素负漂事件与海洋溶解有机碳库的氧化:来自古温度的证据
常标罗根明黄俊华李超
长江中游石笋年层厚度作为东亚夏季风强度代用指标的研究被引量:35
2005年
利用Olympus偏光显微镜,直接在光学薄片上对长江中游和尚洞HS 4石笋进行微层计数,并测量微层厚度。微层计数结果与其对应的U Th定年结果相吻合,证明该支石笋微层为年层;统计分析说明,该石笋的年层厚度变化响应近百年来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两者呈负相关,说明长江中游石笋生长受东亚夏季风制约。因而,长江中游石笋年层厚度可以作为高分辨率的东亚夏季风强度代用指标。
刘浴辉胡超涌黄俊华谢树成陈正洪
关键词:石笋长江中游
河北平泉中元古界高于庄组生境型及古环境被引量:9
2010年
河北平泉中元古界高于庄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大量不同形态类型的微生物岩,主要包括柱状叠层石、层纹状叠层石、核形石、纹理石以及凝块石,它们各自不同的宏体和微观构造特征代表了不同的水体深度和环境水动力条件。通过野外实测观察、室内偏光显微镜下254块岩石薄片的微相分析以及碳、氧同位素的分析测定,研究了整个高于庄组沉积时期菌藻类生物的演化过程。在综合考虑岩性岩相特征、生物碎屑的含量、颗粒的保存状态以及微生物岩的宏体和微观特征等因素的基础上,将整个高于庄组划分为18个生境型,沉积相带演化从潮上带至内陆架的上部。河北平泉中元古界高于庄组地层序列中菌藻类生物含量的变化以及碳同位素的迁移规律清楚地记录了高于庄组沉积时期大规模的海进—海退的旋回沉积过程以及短期内频繁的海平面升降变化。通过分析生境型在地层剖面的分布特征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今后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演化以及更有效地进行烃源岩的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料。
郭华杜远生黄俊华杨江海黄虎陈玉周瑶
关键词:微生物岩生境型碳同位素古环境高于庄组
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二叠系栖霞组沉积碳库与有机碳埋藏被引量:12
2010年
通过比对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二叠系栖霞组碳同位素值变化,探讨了该区烃源岩发育的古生态环境。由于二叠纪高CO2浓度背景使得古海洋海水中相对富集13C,因此二叠纪海相沉积的四川广元上寺剖面栖霞组碳酸盐岩碳同位素均为正值。广元上寺剖面从栖霞组底部向上碳酸盐岩碳同位素逐渐正偏,显示从栖霞组底部沉积时期开始海平面逐渐上升,向相对缺氧沉积环境过渡。栖霞组中部古海洋生产力增高,使得总有机碳同位素正偏。受总有机碳同位素波动的影响,碳同位素分馏值(∈TOC)在整个栖霞组波动频繁。根据平衡状态下碳循环有机碳埋藏分数模型,计算了整个栖霞组有机碳埋藏分数,结果显示有机碳埋藏分数(forg)在整个栖霞组都较高,符合二叠纪的碳埋藏在整个显生宙处于最高阶段的地质背景。栖霞组中部高TOC含量层位对应forg逐渐增高,反映forg与有机碳沉积的保存环境密切相关,说明利用古海洋生产力和forg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原始碳埋藏量的变化。
李朋威吴夏白晓颜佳新王欢黄俊华
关键词:二叠系栖霞组
湖北梁子湖近代沉积记录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被引量:18
2008年
为了研究人类活动背景下的湖泊生态响应过程和机制,分析人类活动对湖泊富营养化的贡献,在210Pb计年和历史事件记载基础上,通过梁子湖沉积物水生生物遗存和色素分析重建了梁子湖地区过去100多年来湖泊生态系统演化过程.沉积物色素和水生生物遗存组合带的变化表明梁子湖营养演化具有5个阶段:过去100多年梁子湖地区经历了生态环境良好的贫营养化期(1885-1902A.D.)、轻度富营养化期(1902-1964A.D.)、中度富营养化期(1964-1988A.D.)、富营养化期(1988-1998A.D.)、中度富营养化期(1998-2003A.D.).水生生物遗存随着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而呈现一定的分布特征,对富营养化敏感的奥古茨藻、荇菜、角果藻、纹沼螺、表壳虫等逐步减少.通过湖泊演化阶段与区域人类活动重大阶段的联合对比研究发现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及对湖泊生态的持续干扰,湖泊生态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与流域强烈的人类活动如围垦与农业活动带来的营养物质输入有着直接联系,湖泊生态环境演化对重大人类活动事件具有响应性.本研究对于认识湖泊生态环境演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整治湖泊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顾延生邱海鸥谢树成黄俊华周修高
关键词:近代沉积物色素富营养化
湖北清江榨洞石笋中可溶硅的测定及其古气候意义研究被引量:4
2002年
洞穴石笋蕴含着丰富的古气候信息 ,其正确解译有赖于各类古气候替代指标的开发 .应用改进的硅钼兰分光光度法测定湖北清江榨洞石笋中痕量可溶硅 ,探讨其古气候的指示意义 .结果表明 ,石笋中可溶硅含量记录了岩溶地下水的硅酸组成 ,后者反映了气候控制下土壤的化学风化作用 .因而 ,石笋可溶硅是一个潜在的古气候 (特别是古湿度 )替代指标 .
胡超涌黄俊华杨冠青唐璐方念乔
关键词:石笋化学风化古气候洞穴
黄河上游末次冰盛期古洪水事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9
2002年
洪水的发生规律是洪灾预报的前提 ,已有的人类洪水记录时间尺度 ,不足以认识和把握洪水的出现规律 .因此 ,利用地质记录延长洪水序列 ,探讨地球特征气候期的洪水特点 ,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黄河上游兰州—银川段的洪水地质记录表明 ,在末次冰盛期的 2 0~ 18ka ,该区共发生了 10 6次大洪水漫滩事件 ,其中有 18次为多次洪峰叠加的复合型大洪水 ,洪水的发生频率达 5 3次 /ka .发生于末次冰盛期的大洪水可能属冰凌洪水 ,与末次冰盛期强烈的气候波动和不稳定有关 .这些大洪水的频发与中国西部的末次冰盛期出现的高湖面相对应 ,既不符合一般的季风气候理论 ,也不同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末次冰盛期以冷干为主的气候特点 ,表明中国西部气候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
李长安黄俊华张玉芬郭广猛
关键词:黄河末次冰盛期古洪水古气候
鄱阳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形成演变过程的示踪意义被引量:19
2011年
通过对鄱阳湖大汊湖ZK04钻孔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揭示了该地区沉积物粒度特征。结果表明,从湖滨到湖心沉积物粒度呈由砾石→粗砂→细砂→粉砂→黏土等逐渐变细的正旋回,其沉积时代可分为6个阶段:第1阶段(601~530 cm),M、KG、SD、SK都为曲线中最高峰,频率为4峰型,该阶段气候暖湿,彭蠡泽形成;第2阶段(530~380 cm),M、KG、SD、SK在曲线中最小且平稳,频率曲线呈双峰型马鞍状,内部由下至上可分为湖湾相、深湖相、浅湖相;第3阶段(380~168 cm),M、KG、SD、SK都比较大,频率曲线呈双峰型,沉积环境从湖相过渡到三角洲前缘相;第4阶段(168~100 cm):平均粒径较小且稳定,KG,SD,SK都比较大且有波动,频率曲线为4峰或3峰型,彭蠡泽越过湖口;第5阶段(100~70 cm),平均粒径逐渐增大,KG、SD、SK都比较小,频率曲线为双峰型,水下三角洲不断向前推进;第6阶段(70~0 cm),粒径波动频繁,KG、SD、SK在总体较低的水平上有少许波动,气候冷干,人类活动加剧,湖泊面积萎缩。粒度变化及沉积环境演变显示出鄱阳湖在4 500 a以来呈现河湖相交替发展的现象。
董延钰金芳黄俊华
关键词:粒度鄱阳湖沉积相
湖北清江岩溶洞穴现代土壤有机碳同位素与生物标志物指标变化规律
2014年
为进一步理解中国南方岩溶区现代土壤生物有机地球化学演化规律,对采自湖北清江流域典型岩溶洞穴上覆土壤开展了系统的分析。分别采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MAT-251)与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测试了样品中的有机碳同位素与生物标志物指标。其中有机碳同位素值(δ13Corg)在-28.3‰^-27.4‰之间变化,并随深度的增大呈逐渐正偏的趋势,指示了当地的植被类型自土壤层形成以来主要为C3植物。而可抽提有机质的总量、正构烷烃高碳数奇偶优势(CPIh值)、高碳数与低碳数含量比值(Rh/l值)、平均链长(ACL值)以及脂肪酸C16:1/C16:0等指标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大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同位素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岩溶地区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物均与土壤层内微生物活动的强弱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有机碳源是制约岩溶地区土壤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深入理解湖北清江和尚洞洞穴石笋记录提供了新的思路。
白晓黄俊华朱家平
关键词:岩溶地区有机碳同位素生物标志物土壤微生物活动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