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文薪

作品数:45 被引量:347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4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4篇地震
  • 12篇GPS
  • 11篇断裂带
  • 11篇裂带
  • 8篇断层
  • 6篇汶川地震
  • 6篇龙门山
  • 6篇龙门山断裂
  • 6篇块体
  • 5篇强震
  • 5篇最小二乘配置
  • 5篇龙门山断裂带
  • 5篇闭锁
  • 4篇地壳
  • 4篇地震前
  • 4篇震前
  • 4篇速度场
  • 4篇同震位移
  • 4篇位错反演
  • 4篇GPS观测

机构

  • 37篇中国地震局地...
  • 26篇中国地震局
  • 12篇中国地震台网...
  • 3篇四川省地震局
  • 2篇陕西省地震局
  • 2篇新疆维吾尔自...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九州大学
  • 1篇山西省地震局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太原大陆裂谷...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45篇魏文薪
  • 28篇江在森
  • 27篇武艳强
  • 26篇刘晓霞
  • 14篇赵静
  • 13篇邹镇宇
  • 7篇邵志刚
  • 7篇李强
  • 4篇王武星
  • 4篇王芃
  • 4篇董曼
  • 4篇张龙
  • 3篇刘琦
  • 3篇徐晶
  • 3篇牛安福
  • 2篇石富强
  • 2篇刘杰
  • 2篇方颖
  • 2篇杨国华
  • 2篇占伟

传媒

  • 8篇地球物理学报
  • 7篇大地测量与地...
  • 5篇地震
  • 3篇地震地质
  • 3篇地震学报
  • 3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中国地震
  • 1篇华南地震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0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芦山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闭锁程度与变形动态特征研究被引量:29
2013年
利用1999—2007和2009—2011年中国大陆GPS水平速度场数据,采用DEFNODE(反演计算弹性岩石圈块体旋转、应变和块体边界断层闭锁或同震滑动的Fortran程序)负位错反演程序估算了芦山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的三维闭锁程度,并结合剖面结果分析了断层深浅部变形特征.GPS反演结果表明,1999—2007年,龙门山断裂中北段(闭锁比例为0.99)处于强闭锁(本文将闭锁比例大于0.97的称为强闭锁)状态;龙门山断裂南段地表以下深度16km内为强闭锁,深度16—21km处闭锁比例降低为0.62,深度21—24km处整条断裂逐渐转变为蠕滑状态.2009—2011年,即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中北段处于震后蠕滑状态;龙门山断裂南段深度16—21km处闭锁比例降低为0.45,其它位置闭锁程度保持不变.GPS剖面结果显示,2009—2011年,即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中北段为逆冲兼右旋走滑运动;而南段断层不能自由滑动、变形宽度较大.综合分析认为,汶川地震时,龙门山断裂南段并没有发生破裂,一直处于较强的闭锁状态,汶川地震的发生又加速了芦山地震的孕育进程;由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闭锁深度较中北段浅,因此芦山地震较汶川地震强度低、震级小、破裂范围窄.
赵静武艳强江在森牛安福刘杰王丽凤魏文薪
走滑断层震间形变GPS观测站点布设的合理性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针对单条断层合理布设GPS站点可准确反映断层形变状态。远场布设的有效距离与近场的布设间隔是影响断层运动分析结果的重要因素。远场有效距离为变形宽度的边界,其与断层闭锁深度之间的关系约为6.31倍;近场间隔利用分段折线近似替代断层震间形变曲线,根据形变曲线的变化特点将形变区域分区,得到"近场区"和"过渡区"与断层闭锁深度之间的关系。并且,对川滇块体东边界目前站点布设状态对结果可能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结果可对今后GPS站点布设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邹镇宇江在森武艳强魏文薪刘晓霞
关键词:GPS观测走滑断层
基于速度—状态摩擦本构定律的3维DDA方法研究
<正>1.引言3维非连续变形分析(3D-DDA)方法能够精确计算非连续块体系统的不连续位移和变形。速度-状态摩擦(RSF)本构定律能够精确描述接触面摩擦系数的变化情况,因此有必要将3D-DDA方法中恒定摩擦系数替换为更符...
张龙江在森武艳强邹镇宇魏文薪刘晓霞
文献传递
GNSS在中国大陆的地震预测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0
2020年
GNSS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尺度、高精度的观测结果,为强震变形模型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观测约束。本文针对GNSS技术在中国大陆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系统梳理了断裂带滑动特征描述、变形场动态演化解析、应变集中过程识别、潜在震源危险程度判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典型震例总结了GNSS资料在长、中、短临不同的地震预测阶段的应用。针对地震中长期预测,基于构造动力过程给出了强震危险性时空逼近的科学思路,即"板块边界动力作用—大-中尺度动态形变场—应力应变增强/集中区—孕震危险段中短期危险性的时空逼近"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针对GNSS监测能力提升、地震孕育过程相关的多尺度地壳形变动态信息获取、GNSS多参量动力学模型构建及产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发展展望。总体而言,GNSS技术的应用显著增强了我国地震预测的地壳形变观测基础支撑,丰富了对大陆地震孕育发生物理过程的科学认识,推动了大陆地震预测科学思路和预测方法的发展,并促进了地震预测由经验预测向物理预测的拓展。
江在森武艳强武艳强邹镇宇方颖魏文薪刘晓霞
基于GPS观测的北天山主要断裂现今构造运动特征研究被引量:15
2016年
借助分布在北天山地区最新GPS点位的运动观测资料,利用GAMIT/GLOBK数据处理软件获取了北天山地区现今地壳的运动位移场.以该位移场为基础,利用弹性半空间位错理论,估算了研究区内博罗科努—阿其克库杜克断裂和准噶尔盆地南缘断裂两条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断裂的现今活动速率.结果表明:博罗科努—阿其克库杜克右旋走滑断裂东、西两段滑移速率的差异性不明显,1944年3月10日乌苏南MS7.2强震发生后,该断层现今表现为震后微蠕滑运动,东、西两段滑动速率均在1—2mm/a之间;准噶尔盆地南缘断裂现今滑动速率为(5.6±1.0)mm/a.
李杰陈刚魏文薪帕尔哈提.再努拉王晓强刘代芹李桂荣方伟陈述江孙小旭
关键词:GPS观测位错模型
汶川地震震后短期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变形特征成因讨论被引量:5
2013年
2007—2009年时段GPS数据资料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地壳运动较前期(1999—2007年时段)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分别对汶川地震同震影响、震后粘弹性松弛影响和震后余滑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震对该区域地壳变形特征的形成存在一定影响,而震后粘弹性松弛和余滑产生的影响均可忽略不计。分析认为,对于中国大陆这种多块体系统而言,现有的震后变形机制并不能充分解释震后短期某些区域地壳运动变形特征的形成,汶川地震震后短期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变形特征的形成可能主要与震后块体运动调整有关。
李强江在森武艳强赵静魏文薪刘晓霞
关键词:地壳变形青藏高原东北缘
利用GPS数据研究川滇块体东边界主要断裂带运动特性被引量:23
2012年
利用1999~2007时段的GPS速度场,对块体刚体旋转模型、块体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及块体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的速度残差及无偏性进行估计;针对川滇块体东边界主要断裂带变形的复杂性,结合3种块体变形模型,求得各断裂带的平均滑动速率,并给出了该研究区域断裂带的近场滑动速率。在确定各断裂带可能变形宽度的基础上,利用断裂带构造变形定量分析方法确定了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相对闭锁且剪切应变积累速度较高的异常区域为安宁河断裂带。
魏文薪江在森武艳强赵静
关键词:GPS
GPS监测的芦山7.0级地震前应变积累及同震位移场初步结果被引量:57
2013年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的GPS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四川芦山"4.20"7.0级地震震前变形场及同震位移场特征.结合震前GPS资料分析认为,这次地震以逆冲破裂为主兼有少量左旋错动,且破裂可能未达地表,发震断层很可能为灌县-安县断裂东侧的一条断层.具体结果:①发生芦山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一直处于闭锁状态,汶川地震后南东向挤压应变积累速率明显加大,且主压应变率方向使发震断层呈逆冲兼左旋剪切变形状态,表明汶川地震的发生加速了此次芦山地震的孕育过程;②GPS检测出同震位移的范围在垂直发震断裂带方向约为230km、平行发震断裂带约为100km,其中同震位移超过10mm的测点分布于垂直发震断层方向的100km范围内;③同震位移场在较大范围主要表现为发震断层逆冲错动的应变释放特征,但在靠近发震断层约70km范围逆冲位移显著偏小,不符合断层错动的位移衰减特征,推断地震破裂未达地表;④在靠近发震断层的上盘约50km范围显示有典型的断层左旋错动位移衰减特征.
武艳强江在森王敏车时廖华李强李鹏杨永林向和平邵志刚王武星魏文薪刘晓霞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
川滇地区应变率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基于GPS多期复测资料,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计算川滇地区应变参数,分析该区域应变率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分布与强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各时段应变率场空间分布的明显变化应属于大于GPS资料误差的真实地壳构造形变信息;2最大剪应变率及第一、第二剪应变率的结果反映了走滑断裂对区域变形的显著控制;3主应变率,东西、南北向应变率场动态结果反映的汶川地震孕震的空间尺度较大;4在本区大致反映北东向与北西向剪切变形的第一剪应变率、东西向应变率、南北向应变率及最大剪应变率与6级以上地震对应较好。
魏文薪江在森刘晓霞邹镇宇
关键词:GPS最小二乘配置应变率场
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上的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对地震危险性的指示被引量:6
2020年
文中基于弹性位错理论与黏弹性分层介质模型,考虑川滇地区及邻区历史强震的同震位错与震后黏弹性松弛效应的影响,计算给出了1515年永胜M 7.8地震以来川滇地区主要块体边界断裂带与构造块体内部的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鲜水河断裂带南段、安宁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北段、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楚雄-建水断裂带与小江断裂带的交会处、理塘断裂带沙湾段等断裂带上的库仑应力增加显著(≥0.1MPa)。同时,块体内部川滇藏交界区的库仑应力增加同样显著。综合地震空区、地震活动性参数及文中所给出的应力场变化结果分析认为,安宁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北段、鲜水河断裂带南段、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和川滇藏交界区未来的强震危险性值得密切关注。文中研究结果可为川滇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力学参考。
李玉江石富强张辉魏文薪徐晶邵志刚
关键词:库仑应力变化地震危险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