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清
  • 1篇蛋白
  • 1篇动脉灌注
  • 1篇动脉灌注治疗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硬化
  • 1篇血管硬化剂
  • 1篇血清前白蛋白
  • 1篇血性
  • 1篇乙肝
  • 1篇乙肝血清
  • 1篇硬化剂
  • 1篇硬化剂治疗
  • 1篇粘膜
  • 1篇食道
  • 1篇食道静脉曲张
  • 1篇实验性胃溃疡
  • 1篇输血
  • 1篇输血后
  • 1篇输血后肝炎

机构

  • 3篇吉林大学第一...
  • 2篇白求恩医科大...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黄泥河林业局

作者

  • 5篇马淑霞
  • 2篇刘军
  • 2篇王英凯
  • 2篇迟宝荣
  • 1篇李肇特
  • 1篇王冠娟
  • 1篇刘新民
  • 1篇宋国培
  • 1篇申鸣
  • 1篇金秀男
  • 1篇任秀宝
  • 1篇郭晓林
  • 1篇赵培林
  • 1篇孟祥伟
  • 1篇冯光升
  • 1篇郝桂芳
  • 1篇李新萍
  • 1篇姜薇
  • 1篇李波

传媒

  • 4篇吉林医学
  • 1篇解剖学杂志

年份

  • 1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2
  • 1篇199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PCR技术检测HBV DNA对降低输血后肝炎发病率的研究
1994年
本文对58例输血后肝炎(PTH)及51例正常健康供血员,应用PCR技术检测血清中HBVDNA。其结果为58例PTH中50例HBVDNA阳性,占86.2%;51例健康供血员中7例HBVDNA阳性,占13.7%;说明目前对供血员常规的检测方法RPHA、RIA、ELISA等尚不敏感,只能检测出pg级以上的HBVDNA,尚不能完全清除混入的HBV携带者。PCR技术高度敏感,可检测出fg级HBVDNA,相当于血清感染最低限度,用此方法筛检供血员,对确保血源质量,降低输血后肝炎的发病率有其重要社会意义。
迟宝荣孟祥伟李波刘军马淑霞王英凯
关键词:PCRPTH输血后肝炎乙肝血清
血管硬化剂治疗食道静脉曲张102例次食道胃粘膜改变的观察
1992年
本文对使用纯乙醇作为血管硬化剂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102例次病人的胃镜下食道、胃粘膜改变与复发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使用纯乙醇作为血管硬化剂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使85%的病人原有曲张静脉管径缩小或(及)条数减少;70%的病人原有红色征消失;63%病人原有胃底静脉曲张减轻或消失,而20.0%的病人可出现胃底静脉曲张;可使原有胃粘膜充血、水肿加重或出现胃粘膜充血、水肿而导致胃粘膜的糜烂、出血;此外,食道溃疡的发生率为47.9%。
申鸣宋国培于哲王冠娟王连富刘新民刘军马淑霞
关键词:血管硬化剂静脉曲张胃粘膜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过程中颌下腺颗粒曲管细胞的形态变化被引量:1
1994年
用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方法,观察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过程中颌下腺颗粒曲管(GCT)细胞的变比,GCT细胞可分为三种类型:宽暗颗粒细胞、亮颗粒细胞和狭窄无颗粒细胞.溃疡术后4天,宽暗颗粒细胞和颗粒明显减少;术后10天.宽暗颗粒细胞和颗粒略增多;术后14~21天,宽暗颗粒细胞和颗粒均明显增多,颗粒更加粗大,含颗粒少的细胞向含颗粒多的细胞过度明显,这些变化尤以术后14天更明显;至术后28天,各项变化趋于恢复.结果表明.GCT细胞的变化与溃疡修复密切相关.此外,也表明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是观察GCT细胞形态变化的好方法.
李肇特赵培林马淑霞
关键词:分泌颗粒胃溃疡
大剂量维脑路通颈动脉灌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35例观察被引量:2
1990年
近年来,我们采用大剂量维脑路通颈动脉灌注液(Cavotialcarotielpenfasate 简称灌注液)治疗35例缺血性脑卒中进展期,疗效显著,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金秀男郝桂芳文东益纪艳霞李新萍冯光升庞年杰马淑霞
关键词:脑卒中维脑路通
测定血清前白蛋白对肝病诊断的评价被引量:3
1995年
应用醋酸纤维膜电泳法对193例肝病患者和40例正常供血员测定血清前白蛋白,结果提示:急性肝炎(91.3%)、慢性活动性肝炎(85.7%)、慢性迁延性肝炎(74.22%)、肝硬化(93.1%)、脂肪肝(28%)、原发性肝癌(90.4%)均降低,血清前白蛋白降低与肝细胞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它比白蛋白更敏感的反映肝实质的损害,可作为肝病诊断有价值的指标。
迟宝荣姜薇郭晓林马淑霞任秀宝王英凯古田精市
关键词:前白蛋白肝疾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