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日
星期二
|
欢迎来到维普•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攀峰
作品数:
8
被引量:0
H指数:0
供职机构:
江苏省宿豫中学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化科学
语言文字
更多>>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7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6篇
文化科学
1篇
语言文字
主题
3篇
语文
3篇
教学
2篇
手法
2篇
文教
2篇
《季氏将伐颛...
1篇
代文
1篇
学案
1篇
学史
1篇
学者
1篇
言语
1篇
夜游
1篇
语文教师
1篇
语文教学
1篇
语文课
1篇
月色
1篇
造句
1篇
中国现代文学
1篇
中国现代文学...
1篇
中肯
1篇
人民
机构
7篇
江苏省宿豫中...
作者
7篇
马攀峰
传媒
3篇
中学语文教学...
1篇
语文天地
1篇
中学语文教学
1篇
语文教学通讯...
1篇
语文教学研究
年份
3篇
2014
2篇
2013
2篇
2012
共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求!”该怎样朗读?
2012年
孔子在许多国家被奉为“天纵之将圣.地擎之素王,人奉之先师”,在多数人心目中是儒雅的圣人。可是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他一改温文尔雅的风格,三次直呼“求”,语气极其犀利,强烈而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态度。
马攀峰
关键词:
《季氏将伐颛臾》
语文教学
汉语拼音
分清脉络重联想 依样画瓢亦精彩——仿用句式类题型分析及备考策略
2014年
仿用句式即仿例造句,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造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修辞一致,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马攀峰
关键词:
备考策略
题型分析
仿用
联想
脉络
仿例造句
精巧的比喻 梦幻的“荷塘”——就《荷塘月色》比喻手法与余光中先生商榷
2013年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佳作。朱自清先生以细腻婉约的笔触,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淡雅素洁而又美丽多情的月下荷塘图,营造了朦胧静谧幽深的意境。文章所表现的清秀的风格、优美的语言、精巧的修辞深受后来作家的好评。当然,也有不少学者对这篇散文表示质疑。笔者在备课时,查阅了钱理群、余光中等名家的评论文章,深受启发。但是,对于台湾学者余光中关于《荷塘月色》中比喻的评论不敢苟同。对于《荷塘月色》中的比喻,余先生颇有非议,他以为"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
马攀峰
关键词:
《荷塘月色》
比喻手法
中国现代文学史
台湾学者
火热的“正能量”啥意思?
2013年
《咬文嚼字》发布“2012年十大流行语”,“正能量”毫无悬念地位居榜酋。“正能量”是目前各主流报刊媒体上最火热的一个流行词,尤其是频频出现在中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人民目报》上。我们先来看看来自《人民日报》的例子:
马攀峰
关键词:
《人民日报》
报刊媒体
流行语
流行词
别忘了“平等中的首席”
2012年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对语文教师的“课堂角色”的定位存在着认识误区。下面。笔者将以自身教学实践为依托,结合部分教学案例,从课堂教学的不同层面出发,解析教师“课堂角色”的定位问题。困惑之一:自主学习就是自学?某教师教《季氏将伐颛臾》一课,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完成一份文言文词汇积累的学案。对于训练要求、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合作的有效性、学生在自学交流中的引导和评价,教师均没有进行预设。整节课处于无序状态中。在课堂反馈环节,教师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虽然有一些学生发言,但提出的问题都很肤浅,使人感到看上去热闹的课堂缺少了些什么。思考: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吗?如果整堂课都让学生自己学而没有了教师的点拨与引导,那“教”的作用如何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发发讲义,说说课堂目标,对对答案,这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价值吗?“课标”中所强调的教师的主导作用该如何体现出来呢?“教学”二字之所以把“教”字放在首位。是否有它的客观道理呢?
马攀峰
关键词:
《季氏将伐颛臾》
语文教师
课堂角色
教学实践
教学案例
寻脉觅点切中肯綮——文本细读的切入手法及策略
2014年
“当文字落下的时候,白底黑字是最美的容颜。”这种文字之美是一种隽永的、深邃的美。若匆匆一瞥或流于形式,只能与美擦肩而过。那如何欣赏这“最美的容颜”呢?需要细读文本。正如黄梦轲老师所讲:“文本细读能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生命的言语存在,并以此唤醒教师自己,唤醒文本,进而唤醒学生的言语意识、审美意识。”
马攀峰
关键词:
文本细读
手法
审美意识
言语
“磨课”让语文课既精彩又高效——以《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为例
2014年
何谓“磨”?《说文解字》云“石硝也”,《诗经》日“如琢如磨。又去聱”。可见其基本义为磨治物品的石器,由此可以引申为“琢磨、磨砺、打磨”,正如《论衡》所说“切磋琢磨,乃成宝器”。“磨课”就是“琢磨课堂”,是教师多次“打磨”自己的教学设计,打造出“低耗高效”课堂的过程。这是一个反复“磨砺”的过程,又是一个精雕细刻的过程。教师“磨课”该“磨”什么呢?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抓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打磨”。本文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的“磨课”策略。
马攀峰
关键词: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语文课
《说文解字》
《论衡》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