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帅

作品数:8 被引量:120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土壤
  • 7篇有机碳
  • 6篇植被
  • 5篇土壤有机
  • 5篇土壤有机碳
  • 4篇植被恢复
  • 3篇团聚体
  • 3篇林区
  • 2篇云雾
  • 2篇子午岭林区
  • 2篇活性有机碳
  • 2篇官能团
  • 2篇不同植被
  • 2篇草地
  • 2篇次生
  • 1篇有机碳组分
  • 1篇有机质
  • 1篇植被恢复过程
  • 1篇植被自然恢复
  • 1篇水稳性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8篇马帅
  • 7篇赵世伟
  • 5篇李晓晓
  • 5篇李婷
  • 2篇华娟
  • 2篇张扬
  • 2篇曾宪芳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草地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应用同步辐射光谱技术研究退耕草地土壤有机碳官能团变化被引量:8
2011年
采用同步辐射软X射线XANES(X-ray absorption near edge structure)与SR-FTIR(synchrotronradiation-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光谱技术分析云雾山退耕草地土壤<0.25mm团聚体有机碳结构变化。SR-FTIR测定结果的定性分析表明,与坡耕地相比,随退耕年限增加,退耕草地土壤脂肪C特征峰吸收增强,芳香C、醇C、羧基C、多糖C吸收峰变化不明显;SR-FTIR半定量分析表明,与坡耕地相比,退耕草地土壤有机碳各官能团相对含量都有所增加,随退耕年限增加,0~5cm和10~20cm两土层土壤脂肪C、醇C相对百分量增加幅度较大,芳香C增加幅度较小。XANES与SR-FTIR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对两种方法测定的相同有机碳官能团(芳香C)的相对含量进行T检验,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采用XANES测定退耕草地土壤有机碳结构变化是可行的。
李婷赵世伟马帅李晓晓
关键词:退耕草地XANES
云雾山草原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被引量:47
2009年
以宁夏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对0~20cm土层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顺序为退耕草地<百里香群落<铁杆蒿群落<大针茅群落<长芒草群落,与退耕草地相比,封育草地各粒径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表明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提高并趋于稳定,土壤碳汇效应有可能增强。(2)植被恢复主要影响大团聚体(>0.25mm)中活性有机碳含量,其中0.5~0.25mm粒径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含量最高,微团聚体(<0.25mm)中活性有机碳含量最低。(3)植被恢复前期(退耕草地-铁杆蒿群落)0~10cm土层>0.5mm粒径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含量较10~20cm土层有所增加,<0.5mm粒径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不大,恢复至后期到长芒草阶段时,0~10cm土层<0.5mm粒径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含量也开始提高,各粒径0~10cm土层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比10~20cm土层有所提高。(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团聚体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r=0.9394),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可以作为衡量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动态的一个敏感性指标。
华娟赵世伟张扬马帅
子午岭林区植被自然恢复下土壤剖面团聚体特征研究被引量:22
2011年
研究了子午岭林区七种植被类型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随植被恢复的变化规律以及这3个指标随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对>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的影响可以达到70 cm土层;除白羊草群落外,0-70 cm土层上>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植被恢复逐渐提高,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随植被恢复逐渐减小,土壤结构随植被恢复逐渐改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碳之间呈极显著对数相关关系(p=0.01,n=32),当有机碳含量低于18.1 mg/g时,>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有机碳含量提高而明显提高、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则随有机碳含量提高而明显降低,即土壤结构稳定性明显提高;当有土壤机碳含量高于18.1 mg/g,>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破坏率和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渐趋稳定,即在白羊草、虎榛子、山杨和辽东栎阶段的0-5 cm土层土壤结构达到稳定状态。
马帅赵世伟李婷李晓晓曾宪芳
关键词:植被恢复水稳性团聚体
黄土区次生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的影响被引量:10
2011年
以植被空间排列顺序推断时间演替顺序,采用同步辐射软X射线探讨子午岭林区典型植物样地白羊草(Bothriochlor ischaemum)狼牙刺(Sophora viciifolia)辽东栋群落(Quercus liaotungensis)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官能团变化。图谱定性分析显示,恢复过程中各植被条件下0—5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脂肪-C、酮-C吸收强度明显增加;0—5 cm土层土壤脂肪-C吸收较20—40 cm强,而土壤酮-C吸收较20—40 cm弱。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随植被演替进程,0—5 cm土层土壤各官能团相对百分含量都有所增加,如芳香-C、脂肪-C、酮-C呈现逐渐增加趋势,至辽东栎群落时,20—40 cm土层土壤脂肪-C相对百分含量明显增加。植被恢复过程中,各样地SOC官能团组成基本一致,但植被恢复影响土壤SOC官能团数量变化;植被恢复能促进0—5cm和20—40 cm土层土壤脂肪-C、酮-C含量增加,并且这种作用随着植被恢复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说明植被演替增强了土壤有机碳化学稳定性。
李婷赵世伟张扬马帅李晓晓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官能团植被恢复
子午岭林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被引量:15
2011年
研究了子午岭林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团聚体有机碳分布以及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0—100 cm剖面上有机碳含量加权平均值随植被恢复年限逐渐升高,坡耕地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加权平均值为3.54 g/kg,弃耕地、草地、灌木和乔木阶段分别比坡耕地提高6.8%,36.6%,41.5%和73.6%;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植被恢复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20 cm以下土层;0—5和5—10 cm土层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植被恢复年限逐渐增加,并有向大粒级(>2 mm)团聚体中富集的趋势,1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植被恢复变化不明显;弃耕地、草地、灌木和乔木阶段0—20 cm土层>5,5~2和2~1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高于坡耕地,说明植被恢复0—20 cm土层土壤增加的有机碳更多地固定在>1 mm粒级团聚体中。
马帅赵世伟李婷李晓晓曾宪芳
关键词:植被恢复团聚体
黄土高原次生林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结构与土壤有机碳特征研究
子午岭北部次生落叶阔叶林是1866年当地人口外迁后,主要在弃耕地上逐渐恢复的,是黄土高原腹地少有的天然林。本文选取黄土高原子午岭次生林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坡耕地、弃耕地、草地、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的典型样地为对象,进行野外调查...
马帅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结构有机碳组分
文献传递
云雾山不同草地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被引量:17
2009年
为探讨黄土高原草地植被演替过程活性有机碳的变化规律,揭示草地退耕后的分布特征,在云雾山草原区采集不同草地群落土壤,采用高锰酸钾氧化法对0~100 cm土层活性有机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草地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坡耕地,活性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长芒草(Stipa bungeana Trin.)群落〉大针茅(Stipa grandis P.Smirn.)群落〉铁杆蒿(Arternisia gmelinii Web.ex Stechm.)群落〉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 Ronn.)群落〉退耕草地〉坡耕地,且群落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在恢复初期(坡耕地-退耕草地-百里香)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加较多,恢复到长芒草群落活性有机碳含量达到最大值,趋于稳定;活性有机碳的密度与含量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并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呈现减小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r=0.9742),土壤活性有机碳比总有机碳更能反映草地植被恢复初期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
华娟赵世伟张扬马帅
关键词:草地植被土壤活性有机碳
宁南山区不同年限苜蓿地土壤有机质官能团特征被引量:9
2012年
应用同步辐射红外光谱技术,分析了宁南山区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的不同粒径团聚体中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官能团的变化.结果表明:种植苜蓿改变了SOC官能团的含量及其在团聚体中的分布.随着种植年限增加,SOC和大团聚体(>0.25mm)含量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强;饱和烷烃相对含量提高,且主要分布在0.25~1mm团聚体中;脂肪-C、醇-C相对含量随着粒径增大而减少,增加的脂肪-C、醇-C主要分布在大团聚体中,芳香-C主要分布于<0.25mm微团聚体中.大团聚体中各官能团相对含量变化幅度大于微团聚体,微团聚体中有机碳稳定性高于大团聚体.连续种植苜蓿使SOC中易氧化官能团(脂肪-C、醇-C)的增幅大于芳香-C,土壤有机碳化学稳定性提高,以苜蓿生长8年时的效果最好.SOC中的脂肪-C、醇-C、饱和烷烃比例较高,且最为活跃,对土壤有机碳增加的贡献明显.
李婷赵世伟李晓晓马帅
关键词:苜蓿稳定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