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铭
- 作品数:14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市胸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胸科医院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应用电视胸腔镜技术治疗胸部疾病528例临床分析
-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在胸外科领域的应用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方法:回顾性总结应用电视胸腔镜技术治疗528例胸部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自发性气胸,纵隔疾病,肺部疾病,胸膜疾病。
结果:全组无手...
- 陈铭赵珩
- 关键词:胸部疾病外科治疗微创手术电视胸腔镜
- 文献传递
- 右心室射血分数与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术前右心室射血分数(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RVEF)与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胸科医院胸外科2011年7月—2012年3月肺叶或全肺切除术患者216例,应用实时三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连续对患者行术前RVEF测定。患者术前均行肺功能测定。分析RVEF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肺叶切除组RVEF<45%的患者和RVEF≥45%的患者肺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全肺切除组RVEF<45%的患者和RVEF≥45%的患者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RVEF<45%是全肺切除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 陈铭赵珩吴卫华杨骏
-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右心室射血分数肺切除术并发症
- PDSⅡ可吸收缝线编网胸壁重建23例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应用可吸收缝线编网进行胸壁重建的方法。方法对23例胸壁部分肋骨切除患者利用可吸收缝线编网支撑软组织,观察疗效。结果全组术后呼吸稳定,无发生反常呼吸及胸壁塌陷者,支撑效果良好。结论利用可吸收缝线编网进行胸壁重建,具有取材方便、简单方便、易于学习推广、价格低廉、支撑胸壁作用好等多种优点,值得在国内推广应用。
- 叶波冯健陈铭澹台冀澂陈勇赵珩施建新
- 关键词:胸壁修复外科手术可吸收性植入物缝线
- 肺切除手术对肺癌患者右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肺切除对肺癌患者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7例肺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肺叶切除组(n=32)和全肺切除组(n=15)。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3天和第8天,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右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VEDVI)、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肺动脉平均压(mPAP)和心率(HR),同时监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变化。结果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的mPAP、HR和RVEDVI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RVEF则显著降低(P<0.05),全肺切除组的改变更显著;肺叶切除组手术前后P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全肺切除组术后PaO2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8天,肺叶切除组各项检测指标均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全肺切除组各项检测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切除手术尤其是全肺切除可引起右心功能降低,应尽可能以袖式支气管和血管成形术替代全肺切除,以减少手术创伤。
- 陈铭方文涛吴卫华黄艳陈文虎
- 关键词: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肺切除术右心功能
- 肺转移瘤的外科治疗价值被引量:4
- 2013年
- 通常认为,肿瘤发生远处肺转移就失去了手术指征。然而我们长期的临床经验表明,许多肺转移瘤患者可以长期存活,并且从手术中获益。国内外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肺转移瘤行手术切除后,部分患者仍能长期存活,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标准。我们就外科在肺转移瘤治疗中的价值进行讨论。
- 叶波冯键陈铭澹台冀澂赵珩
- 关键词:肺转移瘤手术指征长期存活手术切除后肿瘤发生手术中
- 经右心室穿刺封堵室间隔缺损11例
-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封堵室间隔缺损11例方法:11例室间隔缺损,男性4人,女性7人,年龄从2岁到25岁之间(平均年龄14.6岁)。室间隔缺损直径3~6 mm,全麻下胸骨下段第4肋间横断切口,在食道超声引导下,...
- 励峰陈铭邱兆昆陆静吴卫华
- 文献传递
- 内置人造血管治疗动脉瘤
- 1999年
- 回顾国外有关文献,对内置人工血管与支架的材料选择、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
- 张卫陈铭
- 关键词:人造血管动脉瘤外科治疗
- 肺动脉干平滑肌肉瘤一例
- 2013年
- 患者男,38岁。因刺激性咳嗽2月余入院。既往体健,无手术史,吸烟史20年,15支/d。CT检查示,左肺根部肿物,包绕左肺动脉干,并突入左肺动脉干内,考虑左肺中央型肺癌(图1)。入院后检查未见远处转移,行左侧开胸探查。术中发现左肺门左肺动脉于处大块肿物,
- 叶波冯健陈铭澹台冀澂赵珩
- 关键词:平滑肌肉瘤肺动脉肺肿瘤
- 构建稳定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人间充质干细胞
- 2009年
-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有效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但其在体内难以保持持续的有效浓度。目的:构建稳定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检测经基因转染后外源基因的表达。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实验,于2006-03/2007-04在上海胸科医院完成。材料: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由上海市胸科医院胸部肿瘤研究所基础实验室提供。方法:扩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片断,构建pcPGK-hVEGF 165真核表达质粒,利用脂质体介导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然后进行阳性细胞克隆筛选。主要观察指标:以RT-PCR、PCR、Western Blot、ELISA方法检测在稳定转染了pcPGK-VEGF165-IRES-GFP的3株细胞和稳定转染pcPGK-IRES-GFP的3株细胞中,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扩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后,成功了构建质粒pcPGK-hVEGF165,并利用脂质体顺利转染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筛选出稳定表达的细胞株。RT-PCR、PCR检测结果显示,在稳定转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表达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信使RNA明显高于对照及未转染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WesternBlot、ELISA检测结果显示,稳定转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培养上清中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明显高于对照及未转染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论:采用脂质体介导基因转移技术可将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顺利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并获得稳定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的细胞株。
- 陈铭沙慧方冯久贤李颖则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脂质体转染
- 达芬奇机器人纵隔肿物切除术2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应用达芬奇机器人行纵隔肿物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通过达芬奇机器人行纵隔肿物切除手术23例的临床资料。年龄33~72岁,平均48.8岁。前纵隔肿物19例,中纵隔肿物1例,后纵隔肿物3例。三孔法,左侧机械臂为抓钳,右侧机械臂为超声刀,中间为观察孔。前纵隔胸腺来源肿物行全胸腺切除术,后纵隔及中纵隔来源肿物沿肿物包膜完整切除。结果 23例手术均获成功,全胸腺切除术19例,中纵隔气管囊肿剥除术1例,后纵隔肿物切除术3例。手术时间(93.9±38.6)min,术中出血(55.2±18.6)ml,术后24小时胸管引流量(115.2±69.9)ml,术后住院时间(5.4±1.4)d。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中转开胸。术后病理示胸腺瘤16例,神经鞘瘤3例,胸腺囊肿2例,胸腺增生及支气管囊肿各1例。23例随访1~48个月,平均20个月,无复发。结论应用达芬奇机器人行纵隔肿物切除术安全可行。
- 叶波冯键陈铭澹台冀澂赵珩
- 关键词:机器人手术胸外科手术胸腔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