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军
- 作品数:10 被引量:41H指数:4
- 供职机构:白求恩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β-羧对硝基苯锗倍半氧化物对小鼠S_(180)肿瘤细胞的作用
- 1992年
- 本实验应用组织化学方法、电子显微镜技术及免疫学方法,研究了不同剂量的β-羧对硝基苯锗倍半氧化物对小鼠S_(180)肿瘤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β-羧对硝基苯锗倍半氧化物对小鼠S_(180)肿瘤均有抑制作用。对琥珀酸脱氢酶、中性ATP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因而,β-羧对硝基苯锗倍半氧化物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抗癌新药。
- 王丽萍陈爱军聂毓秀许以侣
- 不同剂量的二氯化镧对小鼠肝脏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3
- 1993年
- 本研究应用光镜及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三氯化镧(LaCl_3)对小鼠肝脏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静脉注射LaCl_32天后,1mg/kg·w组枯否氏细胞中仅见镧沉积形成的致密体;5mg/kg·w组镧进一步沉积于肝细胞;20mg/kg·w组出现肝细胞广泛的变性及坏死,且于给药后 72h左右动物死亡;80mg/kg·w组除糖原减少外,肝脏结构无著变。静注 10天后,1mg/ks·w组、5mg/kg·w组组肝细胞恢复正常,80ms/kg·w组可出现小叶内点状坏死,局部糖原消失。腹腔注射,80mg/kg·w组于第10天可出现肝小叶内点状坏死。
- 陈东邹仲之朱秀雄陈爱军
- 关键词:镧毒性肝疾病化学诱导
- 氯化镨在小鼠肝脏细胞中形成含镨致密体被引量:3
- 1993年
- 本实验给小鼠4次注射氯化镨(总剂量为200mg/kg)后,光镜发现肝细胞呈嗜酸变性或空泡变性,肝细胞与枯否细胞中酸性磷性酶阳性的溶酶体增多。电镜观察到肝细胞出现程度不同的核变形、内质网扩张、糖原缺乏、溶酶体含较多高电子密度微粒。肝细胞与枯否细胞中均出现由高电子密度微粒聚集形成的致密体,应用X射线微区分析术可测到镨特征性能谱峰。
- 邹仲之王伟陈爱军谢远哲朱秀雄栗振宝
- 关键词:枯否细胞密体空泡变性溶酶体酶形态学改变
- 肾小管基底膜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 1992年
- 本实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人、猪、狗、兔、大鼠和小鼠的肾小管基底膜和肾小球基底膜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同种异体动物肾小管基底膜和肾小球基底膜具有共同抗原性;不同种属动物肾小管基底膜和肾小球基底膜也具有共同抗原性。
- 万虹陈爱军许以侣
-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
- 生后3周至成年大鼠回肠集合淋巴小结部肠上皮的结构特征被引量:2
- 1991年
- 本研究应用光镜与电镜技术,观察了大鼠回肠集合淋巴小结部表面肠上皮的组织学特征。成年大鼠回肠集合淋巴小结部的肠上皮,由吸收细胞、M细胞及少量的杯状细胞组成。M细胞于3周龄鼠可观察到,其胞质较多,顶端有微绒毛结构,尚未出现微皱褶,上皮内侵入的淋巴细胞较少。于4周龄鼠至成鼠,M细胞呈成熟状态,其表面形成微皱褶,细胞质较少,细胞基底面形成凹陷,覆盖着许多上皮内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
- 陈东尹昕许以侣陈爱军朱秀雄
- 关键词:M细胞回肠
- 小剂量氯化钐与氯化铈对大鼠血清生长激素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2
- 1993年
- 本研究向大鼠腹腔内隔日分别注射四次不同剂量的氯化钐(SmCl_3)或氯化铈(Ce-Cl_3),末次注射后次日取血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生长激素(GH)、甲状腺激素 T_3与 T_4水平。结果显示,SmCl_3在120mg/kg、CeCl_3在40mg/kg均致GH水平显著增高,但前者伴有严重的机体中毒症状,后者则无。各组T_3、T_4水平均无明显变化。
- 尹昕邹仲之朱秀雄陈爱军
- 关键词:激素血液生长激素
- 小鼠肝脏细胞摄取镨的动态研究──电镜和X射线微区分析术观察被引量:4
- 1994年
- 在给小鼠1次静脉注射氯化错(60mg/kg体重)后5min至48h内的9个间期应用电镜结合X射线微区分析术,对镨在肝细胞与枯否细胞中的运转进行了追踪观察。在5min~2h,两种细胞均以胞吞方式摄取肝血窦中含镨微粒,在胞质中形成吞噬体。在吞噬体内,微粒群处于由稀疏至密集的浓缩过程,小吞噬体互相融合。这种胞吞作用在枯否细胞极为活跃,在肝细胞则较微弱。在4~48h,许多枯否细胞的胞质几乎被吞噬体充满,细胞变性;肝细胞内的吞噬体汇聚于胆小管周围。在胆小管腔内可见高电子致密微粒群,表明镨可经胆汁途径排出。
- 邹仲之谢远哲陈爱军王伟朱秀雄栗振宝
- 关键词:枯否细胞
- 原癌蛋白C-erbB-2和PCNA在乳腺病变中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 2000年
- 目的 :检测原癌基因蛋白 C- erb B- 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结果 :C- erb B- 2和 PCNA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表达差异显著(P<0 .0 1 )。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中二者表达高于其它良性病变而低于乳腺癌 (P<0 .0 1 )。乳腺癌中 C- erb B- 2和 PCNA表达与肿物大小和组织学分级呈正比 (P<0 .0 5)与 ER水平和 5年生存期呈反比 (P<0 .0 1 )。结论 :C- erb B- 2和 PCNA高表达者组织分化差 ,预后不良。C- erb B- 2和PCNA可作为判定潜在恶性程度的乳腺良性病变及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 王丽萍陈东陈爱军王晓明宋艳芳张元德郝玉丹柳丽
- 关键词:乳腺良恶性病变免疫组化增殖细胞核抗原
- 原癌基因C-erbB-2蛋白和PCNA在乳腺导管浸润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 2000年
- 目的 :检测原癌基因 C- erb B- 2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乳腺导管浸润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对石蜡切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C- erb B- 2和 PCNA在乳腺导管浸润癌中阳性率为 74.3%和 68.6% ,二者表达与癌组织大小及分化程度呈正相关 (P<0 .0 5) ,与年龄、雌激素受体水平和生存期呈负相关 (P<0 .0 5)。与淋巴结有无转移无关 (P>0 .0 5)。结论 :C- erb B- 2和 PCNA过表达者预后不好、生存期短 ,尤其二者同时表达者预后更差。C- erb B- 2和 PCNA可作为判定乳腺导管浸润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 王丽萍陈东陈爱军张元德张俊格王晓明申丽娟
- 关键词:乳腺导管浸润癌增殖细胞核抗原
- 大鼠十二指肠绒毛的形态发生被引量:5
- 1990年
- 妊娠14~17天大鼠胎的十二指肠由复层上皮及其周围的间充质组成。从胚胎第18天开始,间充质向上皮基底面突入,形成原始绒毛;与此同时,杯状细胞和小肠腺的原基亦出现。绒毛表面的杯状细胞数随着胚胎的发育而增多。出生后,随着小肠腺的发育成熟,杯状细胞逐渐减少。从胚胎19天至生后3~4周,绒毛的形状逐渐变化,4周以后与成年鼠基本相同。
- 陈东陈爱军尹昕许以侣朱秀雄
- 关键词:十二指肠绒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