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宇
-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星火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 手术治疗颅内巨大型听神经瘤:657例经验总结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颅内巨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自199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的大型听神经瘤患者1263例。根据听神经瘤肿瘤大小的国际分级标准,其中巨大型听神经瘤(肿瘤直径大于4em)657例。回顾性分析巨大型听神经瘤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术后2周内)和随访结果(时间6~191个月,平均59.6个月),探讨其临床表现、手术策略和常见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处理方法等。结果657例巨大型听神经瘤患者中,男289例(44.0%),女368例(56.0%),平均年龄46.8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听力丧失239例(36.4%)、听力下降418例(63.6%)以及面部麻木452例(68.8%)。657例患者中肿瘤全切556例(84.6%),次全切99例(15.1%),部分切除2例(0.3%);主要手术后并发症为新增听力丧失326例(49.6%),颅内感染50例(7.6%),一过性声音嘶哑、饮水呛咳49例(7.5%),肺炎41例(6.2%)。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589例(89.6%)。以House—Braekmann(HB)分级Ⅰ~Ⅲ级界定为面神经功能保留,术后2周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为79.8%;随访6个月以上患者共566例(86.1%),其中面神经预后良好及中等(HBⅠ~Ⅲ级),即面神经功能保留428例,占75.6%。结论术前详细的面听神经功能评估,熟悉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解剖;术中熟练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包括术中严密控制血供,充分囊内减压)、内听道的妥善处理、重要血管神经的保护、多组颅神经监测技术以及多学科合作治疗是提高颅内巨大型听神经瘤诊治效果的关键。
- 黄翔纪开元徐健邵春红王炜徐铭陈旦麒陈明宇钟平
- 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手术后并发症面神经损伤
- 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的手术方式探讨及预后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的手术方式与其复发率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2例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12例均行手术切除肿瘤,并随访其术后复发情况和手术前后肌力的变化。随访时间为2-5年。结果27例行SimpsonⅠ级切除,复发率为0%(0/27);83例行SimpsonⅡ级切除,复发率为11%(9/83),2例窦内残余肿瘤。行SimpsonⅠ级切除的患者其复发率低于行SimpsonⅡ级切除的患者(P〈0.05)。术前矢状窦闭塞的29例患者中,结扎矢状窦、灼烧矢状窦壁或残留窦内肿瘤的25例患者其术后肌力较术前改善(P〈0.05),重建矢状窦的4例患者的术后肌力均较术前改善;术前矢状窦未闭塞的83例患者中,结扎矢状窦的6例患者的术后肌力均较术前恶化(P=0.05),重建矢状窦、灼烧矢状窦壁或残留窦内肿瘤的77例患者的术后肌力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与行SimpsonⅡ级切除的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患者相比,行SimpsonⅠ级切除的患者术后更不易复发。若术前矢状窦完全闭塞,可行手术结扎矢状窦而不影响神经功能;若术前矢状窦未闭塞,则不应结扎矢状窦,切除肿瘤时需保护矢状窦和皮质引流静脉,以免影响神经功能。
- 陈明宇钟平徐健徐铭陈旦麒
- 关键词: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复发矢状窦
- 神经外科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45例的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2005 2009年中枢神经系统术后感染患者的易感因素和病原学分布。方法查阅该院自2005—2009年符合病例脑脊液培养阳性结果病例45例,回顾分析相关病史资料。结果神经外科术后中枢系统感染诱发因素中,脑外伤15例,占33.3%;自发出血8例,占17.8%;脑室打开7例,占15.6%。共分离出57株细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9株,占33.3%;革兰阴性杆菌24株,占42.1%。结论神经外科术后中枢系统感染脑外伤是主要的诱发因素,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 陈明宇钟平吴菊芳徐健徐铭陈旦麒黄翔
- 关键词:神经外科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菌
- 生物可降解哑铃状高分子共聚物替莫唑胺载药微球的制备与表征被引量:4
- 2014年
- 以生物可降解的哑铃状高分子共聚物材料作为药物载体,饱和替莫唑胺水溶液为选择性溶剂,采用透析法制备了替莫唑胺载药微球。通过动态光散射仪、扫描电镜、紫外分光光度计对替莫唑胺载药微球的粒径分布、表面形貌、载药量及释放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球载药后其平均粒径不超过800nm,载药量可以达到39.9%;体外释放时间可达900h以上,且可用n级动力学速度方程较为真实地反映其释放行为。细胞实验证明了替莫唑胺载药微球对人源性SHG-44细胞的抑制效果优于替莫唑胺纯药粉末。
- 郭睿陈明宇范霄宇徐建钟平戎宗明
- 关键词:替莫唑胺载药微球体外释放SHG-44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