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国平

作品数:9 被引量:86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热痛
  • 4篇穴位
  • 4篇诱发电位
  • 4篇头痛
  • 4篇偏头痛
  • 4篇急性
  • 3篇无先兆偏头痛
  • 3篇疗效
  • 3篇接触性热痛诱...
  • 3篇梗死
  • 2篇电刺激
  • 2篇镇痛
  • 2篇头痛患者
  • 2篇偏头痛患者
  • 2篇疗效观察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急性脑梗死
  • 1篇低频电
  • 1篇低频电刺激

机构

  • 9篇天津市第一中...

作者

  • 9篇闫国平
  • 4篇臧大维
  • 4篇李欣慧
  • 4篇王小霞
  • 3篇曲国良
  • 2篇张琪
  • 1篇王志芬
  • 1篇穆红
  • 1篇黄维惠
  • 1篇孙萍
  • 1篇刘娟
  • 1篇王东强
  • 1篇李亚茹
  • 1篇彭静静
  • 1篇徐晴

传媒

  • 9篇中华物理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09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穴位热痛刺激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近期镇痛疗效观察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观察穴位热痛刺激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近期镇痛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比灵口服,每晚1次,每次5mg,治疗4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穴位热痛刺激,取穴风池、率谷、阳陵泉、外关、太阳、印堂,选用Pathway疼痛及感觉评估系统配置的圆形刺激器,当刺激器加热至54.5℃时发放可调节脉冲热刺激,单个脉冲热刺激其脉宽为0.3s,刺激间隔10s,每个穴位连续刺激5次后换下一穴位,各穴位循环交替刺激,共治疗20min,每日治疗1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者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头痛伴随症状评分、偏头痛特异生活质量问卷量表(MSQ)评分,并对比2组患者近期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头痛发作频率[(1.27±0.13)次/月]、头痛持续时间[(2.51±0.22)分钟/次]、疼痛VAS评分[(0.43±0.08)分]、头痛伴随症状评分[(0.21±0.20)分]、MSQ功能受限评分[(79.0±10.2)分]、功能障碍评分[(82.6±10.3)分]及情感评分[(85.2±10.5)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均P<0.05);另外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0%)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8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其心率、血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热痛刺激部位无感染、红肿等异常表现。结论穴位热痛刺激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近期疗效显著,并且治疗过程安全可靠、副反应少,为偏头痛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闫国平窦萌萌黄永俊王小霞李欣慧曲国良
关键词:无先兆偏头痛镇痛近期疗效
穴位热痛刺激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即时镇痛疗效观察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观察穴位热痛刺激治疗急性发作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即时镇痛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急性发作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VI服舒马曲坦(50mg),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步辅以穴位热痛刺激,作用穴位包括风池、率谷、阳陵泉、外关、太阳、印堂等,热刺激温度设定为54.5℃,每个穴位连续刺激5次,各个穴位交替刺激,共治疗20min。记录穴位热痛治疗后2h各组患者头痛缓解率≥50%的人数;于治疗前、治疗后0.5,1,2,4h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各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定;记录分析治疗前、治疗后2h各组患者头痛伴随症状计分以及治疗后24h头痛完全缓解率。结果治疗后2h治疗组头痛缓解率≥50%的患者数量(52例)较对照组(39例)显著增多(P〈0.05);治疗后0.5,1,2,4h治疗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86±0.72)分、(3.85±0.33)分、(2.91±0.25)分和(1.82±0.16)分]均较对照组[分别为(5.01±0.50)分、(4.66±0.42)分、(4.03±0.38)分和(2.67±0.02)分]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2h治疗组患者头痛伴随症状计分[(0.41±0.29)分]较治疗前[(1.85±0.60)分]及对照组[(0.73±0.46)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24h治疗组头痛完全缓解率(87.9%)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7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期间所有患者心率、血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热痛刺激部位无感染、红肿等表现。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基础上辅以穴位热痛刺激,能获得较好的即时镇痛疗效,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闫国平王小霞徐晴曲国良
关键词:无先兆偏头痛镇痛
醒脑开窍针刺联合穴位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32
2015年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联合穴位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处理及醒脑开窍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穴位电刺激(取穴与醒脑开窍针刺穴位相同)。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结果经3周治疗后,2组患者CNS、FMA及M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CNS评分[(8.53±2.79)分]、FMA评分[上肢部分评分为(22.65±8.89)分,下肢部分评分为(27.65±9.63)分]及MBI评分[(72.29±13.36)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联合穴位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
闫国平刘娟李亚茹王东强曲国良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醒脑开窍针刺穴位电刺激
眼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在急性脑干梗死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通过分析脑干梗死患者眼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的电生理特点,并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进行对比研究,探讨oVEMP对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脑干梗死患者(纳入脑干梗死组)分别进行oVEMP和BAEP检测,并将其结果与60例健康志愿者(纳入正常对照组)数据进行对照。结果正常对照组60例健康志愿者中有2例未引出oVEMP,其余58例健康志愿者均引出可辨析、稳定的N1-P1波形,引出率为96.7%。脑干梗死组共有42例患者引出oVEMP,其双侧N1、P1峰潜伏期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双侧N1-P1波幅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有18例患者未引出oVEMP,其中N1波峰潜伏期延长13例,P1峰潜伏期延长10例,同时出现N1、P1峰潜伏期延长6例,N1-P1波幅降低8例,共计oVEMP异常45例,异常率为75%。脑干梗死组BAEP的Ⅴ波潜伏期[(5.98±0.37)ms]及Ⅲ~Ⅴ波、Ⅰ~Ⅴ波峰间潜伏期[分别为(2.93±0.34)ms和(4.96±0.39)ms]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Ⅴ/Ⅰ波幅比值(0.48±0.10)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其中Ⅴ波潜伏期延长17例,Ⅲ波潜伏期延长6例,Ⅲ~Ⅴ波峰间潜伏期延长15例,Ⅰ~Ⅴ波峰间潜伏期延长9例,11例Ⅲ-Ⅴ/Ⅰ-Ⅲ峰间潜伏期比值〉1,13例Ⅴ/Ⅰ波幅比值〈0.5,3例波形分化不良,共计BAEP异常42例,其异常率为70%。oVEMP异常率与BAEP异常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oVEMP与BAEP的检测异常率为91.7%,明显高于BAEP异常率(P〈0.05)。结论oVEMP是检测脑干梗死的可靠电生理方法,与BAEP联用能进一步提高脑干梗死患者的病灶检出率。
闫国平臧大维李欣慧张琪
关键词:脑干梗死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在偏头痛患者三叉神经感觉传导评定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采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检查先兆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期间三叉神经小纤维功能,探讨CHEP在偏头痛患者三叉神经感觉传导评定中的价值。方法共选取先兆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患者60例,同时选取60例体检健康者纳入正常对照组。分别对上述对象左、右侧眉弓上方前额部位进行CHEP检测,热痛刺激温度设定为51℃,记录其CHEP波形、潜伏期及波幅;同时嘱受试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于每次热痛刺激3~5s后口头对刺激强度进行评分。结果热痛刺激正常对照组右侧眉弓上方前额时,其CHEP—N波、P波潜伏期、N—P波幅分别为(348.56±14.52)ms,(490.29±23.11)ms和(50.36±6.15)μV,与刺激左侧前额所得数据[分别为(348.68±14.55)ms,(490.37±23.15)ms和(50.27±6.12μV)]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痛刺激偏头痛组头痛侧眉弓上方前额时,其N波、P波潜伏期、N—P波幅分别为(307.78±11.75)ms,(476.72±20.12)ms和(71.90±7.23)μV,与刺激非头痛侧前额所得数据[分别为(308.02±11.77)ms,(477.37±20.18)ms和(72.03±7.31μV)]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偏头痛组N波潜伏期[(307.89±11.76)ms]、P波潜伏期[(476.81±20.16)ms]均较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48.62±14.53)ms,(490.33±23.12)ms]显著缩短(P〈0.05),N—P波幅[(71.96±7.28)μV]均较正常对照组[(50.32±6.13)μV]明显增大(P〈0.01)。热痛刺激偏头痛患者头痛侧及非头痛侧眉弓上方前额时,其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03±0.68)分和(6.89±0.63)分,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应VAS评分(P〈0.05)。结论CHEP是一种检查三叉神经小纤维感觉径路病变的可靠电生理方法,通过CH
闫国平臧大维李欣慧王小霞彭静静
关键词: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三叉神经
穴位热痛刺激治疗偏头痛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观察穴位热痛刺激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血清中5-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口服西比灵(每次5 mg,每晚1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穴位热痛刺激,取穴包括风池、率谷、阳陵泉、外关、太阳、印堂等,热刺激温度设定为54.5℃,各穴位交替刺激,每日治疗1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对比2组患者偏头痛治疗效果;同时记录患者CHEP潜伏期、波幅,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组患者血清中5-HT、β-EP及CGRP含量变化。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3%)较对照组总有效率(75.0%)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CHEP的N-P波幅[(30.67±2.70)μV]较治疗前及对照组[48.58±4.61)μV]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中5-HT、β-EP含量[分别为(383.30±48.57)pg/ml和(42.35±6.17)pg/ml]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分别为(316.67±43.71)pg/ml、(30.79±4.63)pg/ml]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CGRP含量[(12.75±2.28)pg/ml]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21.16±3.17)pg/ml]显著降低(P<0.05)。结论穴位热痛刺激能有效缓解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症状,降低CHEP的N-P波幅,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血清中5-HT、β-EP含量、降低CGRP含量有关。
闫国平穆红孙萍黄山黄永俊王小霞
关键词:无先兆偏头痛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Β-内啡肽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对急性脊髓炎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研究急性脊髓炎(AM)患者痛觉传导通路中枢段变化特点,探讨CHEP中枢N波检测技术及Aδ纤维脊髓段传导速度在AM中的应用价值,为其电生理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共选取AM患者20例,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刺激器对AM患者手背正中、上肢前臂掌侧近端1/3处、C7和T12棘突及内踝上方5 cm处皮肤进行热痛刺激(54.5℃),记录其CHEP波形及潜伏期,并计算外周段(手背至上肢前臂近端1/3处)Aδ纤维传导速度及脊髓段传导速度;同时对入选患者进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检测及感觉神经传导测定,并将其结果与CHEP进行比较.另外本研究同时选取20例体检健康者纳入正常对照组,并将AM组上述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于AM组手背正中、内踝上方5 cm处皮肤或C7和T12水平棘突部位给予热痛刺激,发现患者CHEP中枢N波潜伏期[分别为(556.1±26.9)ms,(591.3±29.0) ms,(508.2 ±22.8)ms和(536.3±25.1)ms]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AM组CHEP外周段Aδ纤维传导速度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段传导速度[9.6±1.3)m/s]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慢(P<0.05),AM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电位波幅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组SEP电位N13峰潜伏期[(14.9±1.9)ms]和N9-N13、N13-N20峰间期[分别为(5.2±0.8)ms,(8.6±1.1)ms]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AM组下肢CHEP异常率(85.0%)显著高于上肢异常率(55.0%),AM组CHEP总异常率(90.0%)及下肢CHEP异常率均显著高于SEP异常率(40.0%).结论 AM患者存在痛觉传导通路中枢段受累,CHEP结合MRI或其他电生理检查能更有效辅助诊断AM,有助于AM与运动神经元病及周围神经病间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推广价值.
闫国平张琪李欣慧
关键词: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急性脊髓炎躯体感觉
Miller-Fisher综合征神经电生理报告1例被引量:1
2008年
一、病例资料患者男,35岁,起病10d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主诉“视物重影2d,双手、双足及舌尖麻木1d”,于2007年4月5日入住我院。入院前2d无明显诱因出现视物重影,无视物旋转,无耳呜、听力减退,无肢体活动障碍,无晨轻暮重,入院前1d出现双手、双足及舌尖麻木,伴口角歪斜、左侧眼裂闭合不全。入院查体:双眼外展、内收均受限,无眼震,左侧额纹浅,左侧鼻唇沟浅,示齿口角右偏,四肢腱反射减弱,肌力、肌张力正常,深浅感觉无异常,共济运动检查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第2天查体发现四肢腱反射消失。入院第3天出现右侧眼裂闭合不全,
闫国平臧大维黄维惠
关键词:MILLER-FISHER综合征神经电生理腱反射消失入院查体肢体活动障碍视物重影
低频电刺激周围神经对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疗效的影响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 研究低频电刺激周围神经对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1例急性脑梗死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偏瘫侧肢体周围神经(对感觉障碍显著部位重点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Lindmark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经14 d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或0.05),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脑卒中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基础上,如辅以低频电刺激患者偏瘫侧肢体周嗣神经,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闫国平臧大维王志芬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低频电刺激周围神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