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吉青

作品数:25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女性
  • 3篇自我
  • 3篇小说
  • 2篇信仰
  • 2篇人性
  • 2篇生命
  • 2篇托尔斯泰
  • 2篇女性自我
  • 2篇人格
  • 2篇中篇
  • 2篇中篇小说
  • 2篇主人
  • 2篇主人公
  • 2篇文学
  • 2篇笼罩
  • 2篇家园
  • 2篇布克奖
  • 1篇当代作家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困境

机构

  • 22篇河南大学

作者

  • 22篇闫吉青
  • 1篇亚·丘达科夫

传媒

  • 11篇俄罗斯文艺
  • 2篇牡丹江大学学...
  • 2篇外文研究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理论界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郑州轻工业学...
  • 1篇国际关系学院...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3
  • 2篇2002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成长的迷失——析《杀死鲍布雷京:一场谋杀案》主人公萨沙的形象
2018年
萨沙是2017年"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杀死鲍布雷京:一场谋杀案》的主人公。由于父亲早逝,萨沙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母亲的严苛及其畸形的宗教观念对萨沙幼小的心灵带来严重的创伤,深刻地影响着萨沙人生观的构建及其对周围世界的认知。由于身体孱弱以及性格怯懦,萨沙时常遭受别人的嘲笑和欺侮。为逃避痛苦,他在想像中为自己精心构筑起了一座爱的乌托邦,同时每天在臆想中"策划"如何杀死自己的"情敌"鲍布雷京。最终,残酷的真相无情地击碎了他爱的幻梦。绝望之余,萨沙杀死了自己心爱的姑娘塔妮娅。萨沙的悲剧固然源于其主体性人格的缺失,但其母亲错误的教育方式亦难逃其咎。作家通过萨沙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试图唤起社会对弱小无助的成人化孩子的同情和关注;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我们每个人身上一直存在着的那个永远长不大的"我",揭示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隐秘的渴望和一种执拗的不愿长大的潜意识。
闫吉青
关键词:主体性人格家庭教育
《茨冈人》:诗意生存方式的探索被引量:2
2005年
自由的生存方式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终生渴求和创作主题,长诗《茨冈人》正是一部探索自由的重要作品。作品通过对茨冈人自由生活的抒写、文明之子阿列哥与自然之女金斐拉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展示了诗人对“文明方式”与“自然方式”两种自由的思考,从而揭示出普希金寻求的最终答案———以德性为前提的自由,是人类真正的诗意栖居方式。
闫吉青
关键词:普希金文明德性
《阿列霞》:理想人格的呼唤
2006年
库普林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批判资本主义文明对现代人心灵的扭曲与人格的破坏、呼唤理想人格是库普林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其中篇小说《阿列霞》通过自然之女阿列霞人物形象的塑造,赞颂了自然人格的魅力,剖析了自然人格的悲剧根源,并揭示出理想人格的特质: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
闫吉青
关键词:理想人格自然人格感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篇小说
如何走出自由伦理的困境——从叙事伦理学角度解读“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自由》
2015年
《自由》通过讲述"我"和朋友安德留哈的人生故事,展现了个体追求自由的艰辛历程。两位主人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各自不期然地陷入了个人生活不自由的状态,缠缚着他们身心的人类普遍道德伦理使得他们在选择"自由"时陷入了生存感觉的迷雾。不论是封闭中的无措,还是流离中的彷徨,两种追求极致自由的方式都无可规避地面对着伦理道德的困境,此时他们的个人自由意识在周遭事物面前显得与其格格不入。面对这种困境,究竟该何去何从·
闫吉青王宇乔
关键词:道德困境
析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哥萨克》被引量:6
2003年
“回归自然”是托尔斯泰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其中篇小说《哥萨克》通过对文明之子奥列宁与自然之女玛莉安卡之间爱情悲剧的塑造 ,揭示了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突显了自然作为人类理想精神家园的特质 ,批判了现代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扭曲与破坏。作品体现出一定的超前意识。
闫吉青
关键词:自然美都市文明回归自然精神家园
关于优化俄罗斯文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2013年
俄罗斯文学教学在高校俄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俄语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该课程教学一直呈不景气状态。本文作者拟结合自己多年在俄罗斯文学教学中的观察和体会,针对该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希望有所裨益。
闫吉青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课堂教学
从托尔斯泰早期的战争小说看其人道主义思想
2010年
托尔斯泰早期的战争作品以其在战争中的深刻体验为基轴,描绘出一幅永恒而真实的战争图景,鞭挞了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生命的毁灭以及对人的精神的摧残。指出了人类对物质利益的贪婪追求是导致战争的首要原因;参战的士兵彼此之间相互厮杀却并不怀有敌对的情绪;应以理智驾驭激情,拒绝同类相残、毁灭生命的行为。反映了作家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独特思考与深入探索,体现出作家珍视生命、关注人性的人道主义情怀。在倡导保护生态、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托尔斯泰的思想更显弥足珍贵。
闫吉青
关键词:托尔斯泰战争小说人道主义思想
追寻生命的讯息 渴望理性的回归——解读《鱼王》
2007年
生态的保护,只有通过人类对自然生命的触摸、感悟乃至珍爱、敬畏,面对肆虐、残酷的破坏时,才能唤醒人性奋起呐喊,人类生存的环境才能得以良性的发展。
闫吉青
关键词:自然生命人性回归
平淡之中见真美——舒克申的《太阳·老人·少女》赏析
2002年
前苏联当代作家舒克申的作品以描写农村题材见长 ,他创作了大量农村生活的作品 ,《太阳·老人·少女》便是其中之一。这部作品刻画了一位历经沧桑、辛勤劳作一生的农村老人形象 ,反映了老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揭示了人生存在的终极意义及美的真谛。
闫吉青
关键词:舒克申老人少女真美平淡赏析
《薇拉》中女性形象的双重意蕴
2017年
2015年"俄语布克奖"获奖小说《薇拉》塑造了同名女主人公薇拉的形象,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上半叶一直到当下将近一个世纪俄罗斯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追溯了薇拉的祖辈、父辈、薇拉本人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及其精神探寻。薇拉的形象具有双重象征意蕴,薇拉的命运是俄罗斯女性群体命运的象征,同时也是整个俄罗斯民族命运的缩影。本文拟分别考察薇拉的命运轨迹以及薇拉的祖辈和父辈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剖析造成其不幸命运的原因,指出,回归真实的生活及对爱的信仰是作家亚历山大·斯涅吉廖夫为俄罗斯女性乃至整个俄罗斯民族所指出的自我回归之路。
闫吉青
关键词:女性形象双重意蕴信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