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宁
- 作品数:36 被引量:129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社会学更多>>
- 互文记忆体:哪吒作为“反者”神话的动画再生产被引量:7
- 2019年
- 从孙悟空到哪吒,中国经典神话中之英雄很多都以"反者"形象出场。无论是从文本关系还是动画改编层面,《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称《哪吒》)中的哪吒都与神话原本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的经典哪吒形象形成反差。文本和视觉上的巨大差异激发促成了《哪吒》的媒体热议和票房神话。观众对哪吒的神话的年代记忆和叙事联想,使得动画观影成为一场"互文的游戏"。本文将《哪吒》置于反者神话重构的语境之中,以互文记忆体的角度深入哪吒动画再生产的过程,重新梳理以往哪吒的形象、谱系和叙事结构。
- 郭春宁
- 关键词:互文神话记忆体
- “囚徒”:二次元世界的链接性与平行结构被引量:3
- 2016年
- 一、二次元与ACG的文化性界定
二次元的讨论需要追溯其产生和在不同文化中翻译的语境。二次元首先涉及到对ACG,即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等产物的界定。一般认为,二次元所相对的是三次元,即现实世界。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或许有必要抛弃简单的文化标签,来重新梳理二次元及其相关界定。的确,二次元与ACG的界定紧密相连。其发源点首先来自日本。
- 郭春宁
- 关键词:ANIMATION火影忍者刀剑经典故事网络小说
- “自我”的揭示:从萨格勒布动画节透视东欧动画文化生态
- 2020年
- 自从法国著名学者和评论家乔治·萨杜尔提出了"萨格勒布学派",南斯拉夫就成为20世纪50年代现代主义和作家电影发展的动画中心,并尤以1969年成功申办萨格勒布国际动画节树立了其独特的动画国际交流地位。本文希望透视萨格勒布动画节,揭示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南斯拉夫至20世纪末的克罗地亚,从来不是孤立的动画或文化个体,而是在与美国、苏联乃至其他东欧国家的互动中探索和树立自身的话语权。本文主要检视萨格勒布学派如何在三个主要源流(对迪士尼的模仿反思、对捷克偶动画大师吉力·唐卡的学习、被胡布里领导的UPA的激发)的影响中汇流发展出"有限动画"风格和培养新生代作者。同时,萨格勒布学派及萨格勒布动画节也与"中国动画学派"的提出和讨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应该说,这是一系列关于"自我"的讨论与揭示。这里的"自我"是东欧动画艺术家吗?抑或是东欧动画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还是对动画本体的思考?很多评论家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东欧动画似乎面临转型和整体丧失活力,东欧学者自身的反思和东欧动画艺术家们的创作其实并没有停止,并似乎是为了从新的层面检视"自我",揭示"自我"。
- 郭春宁
- 关键词:定格动画文化生态
- 1990-2010年中国美育研究脉络被引量:12
- 2011年
- 近20年(1990-2010)中国美育研究的论文和著作,涉及的主要论题有5种,即美育的合法性论证、中外美育思想史研究、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高校艺术教育研究、美育具体实施研究。从研究内容看,中国美育研究的趋势为:美育理论研究向实践深化;美育内容研究多角度、多层面趋势增强;美育研究方法、过程科学化程度加深。
- 王旭晓孙文娟郭春宁
- 关键词:美育研究发展脉络
- "囚室"之记忆:空间叙事在动画纪录片与虚拟现实中的建构被引量:3
- 2021年
- 面对残酷的真相,艺术家们往往呈现出特殊的勇气.他们不仅通过艺术创作挑战艰难生活和社会议题,并以混合媒介的方式拓展新型的空间叙事.本文正是借由西方国家中的"冤狱事件"这一近十年来重要的国际议题,深入分析动画纪录片和虚拟现实作品中空间叙事建构.一是动画纪录片如何阐释监狱空间可能成为产生不公正的权力场域;二是通过虚拟现实将观看者置身囚室之中,通过这一新兴技术艺术媒介使观看者成为体验者.由此,全文通过跨学科视角和经典案例分析,揭示拓展动画形态使得艺术家、科学家、媒体人等所有作品的建构参与者同时成为问题解决者.
- 郭春宁富晓星
- 关键词:记忆叙事空间动画纪录片虚拟现实
- 莫兰迪去过巴黎吗被引量:1
- 2020年
- 在当下的语境中,有一种被称为“莫兰迪色”的色彩风格,受到广泛的讨论。2018年电视剧《延禧攻略》颇受关注,其中的色彩搭配采用的“莫兰迪色”令人印象深刻,也引发了国内观众对“莫兰迪色”的热议。实际上,“莫兰迪色”并非特指莫兰迪作品中某张画上的颜色,或能够在莫兰迪作品中一一找到具体的对应的颜色。
- 朱兴国郭春宁
- 关键词:色彩搭配莫兰迪电视剧
- “艺术是什么?”的问题转换——《理论在美学中的地位》与《艺术不是什么》的艺术观辨析被引量:5
- 2013年
- 文章通过对莫里斯.韦茨的《理论在美学中的地位》与陆正兰、赵毅衡的《艺术不是什么:从符号学定义艺术》比较研究,进行艺术观的辨析。这两篇文章都对之前的艺术定义进行了归纳、总结。韦茨在他的文章中通过批判前人的艺术定义理论,最终得出不能以封闭性概念定义开放的艺术的结论。而在《艺术不是什么》一文中,作者指出面对"艺术泛化"的问题,需要"否定式的定义"来分析艺术。可以说,两篇文章或明或暗都进行了围绕着"艺术是什么?"的问题转换。前者将这一提问转换为"艺术是属于哪一种类的概念?",后者则认为应厘清"艺术不是什么?"。
- 郭春宁
- 关键词:艺术反本质主义艺术世界
- 地下拼贴:重审20世纪60年代匈牙利动画之纪录形态
- 2021年
- 20世纪60年代,随着现代主义设计的盛行,匈牙利动画电影出现了新的变化,突破了以往动画电影一般不进行纪实表述的规约。[1]运用照片剪贴效果和导演自传式的叙事手段,动画电影得以呈现为一种主观诗意的纪录(subjective poetic documentary)。在乔治·科瓦斯奈(Gyorgy Kovasznai,1934-1983)和桑多尔·雷森比克勒(Sandor Reisenbuchler,1935-2004)的早期电影中,艺术家在动画电影中的前卫实践为对哲学省思开拓了空间,也为20世纪60年代末期匈牙利电影哲学化转折时出现的“纯粹”(pure)动画纪录片(如科瓦斯奈的“动画-真相”“anima verites”)奠定了基础。
- 郭春宁纪晓萱(译)
- 关键词:布达佩斯学派直接电影
- 无限奥地利:独立动画创作环境的机遇、精神和瓶颈被引量:1
- 2019年
- 奥地利特定的艺术、经济和社会情境对动画创作者、学者和教育者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奥地利动画的演变与很多其他国家的发展路径不同。到目前为止,无法对奥地利的动画行业进行简单归类或贴上特定标签,而奥地利动画电影的资助情况一直非常艰难。机制的相关限制导致了奥地利的动画发展在很多方面以更激进的方式进行。实验电影和前卫结构为更多动画短片的制作提供了探索性的策略。作为20世纪80年代早期大学艺术课程的一部分,动画教育确立了一个开放的、动态的、鼓励自由和冒险的创作环境。与传统电影或动画制作相比,新一代艺术家更关注艺术的实践和探索,他们尝试非常个性化和关注自我的创作方法。一批先锋艺术家,特别是女艺术家,为今天的创作环境奠定了基础。自21世纪初以来,出现了大量的艺术活动,包括艺术节和研讨会等。这些活动与教育机会的出现与第一批商业化的制作公司产生交集。今天,奥地利正处于一个公认的艺术社区的两极之间,许多艺术家仍在孤立的环境中创作,而另一批充满活力、但尚未完全建立为群体的年轻创作者正在努力与国际市场接轨。在这个相对狭小的空间中,奥地利艺术动画创作的特有品质和独立精神正浮现出来。
- 霍尔格.朗钟远波郭春宁
- 关键词:艺术动画女性艺术家
- 元宇宙的艺术生成:追溯NFT艺术的源头被引量:38
- 2021年
- NFT成为近来艺术界热议的话题,加密艺术也在区块链等新技术和新系统的加持下登上崭新的舞台。2019年至2020年,NFT艺术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诸多代表性案例更新了关于艺术来源、版权、介质的传统界定,也引发了更广泛的受众的参与和互动。笔者认为,对于这种新的文化艺术现象,需要从更深入和具有比较视野的角度予以观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而言,NFT艺术与近十年来由科幻文本进入现实建构的"元宇宙"概念形成了富有深意的互文关系。通过对数字身份、公平交易和游戏性的讨论,本文将NFT艺术视为一种指向未来的元宇宙,并从艺术世界的革命性来探讨NFT这一数字机制的生成与流变。
- 郭春宁
- 关键词:艺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