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广胜
- 作品数:48 被引量:216H指数:7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关于圣人形象的叙事——从电影《孔子》与《甘地》看中西圣人之不同被引量:1
- 2013年
- 甘地虽然是印度的圣人,但电影中的甘地基本上是按照西方的原则塑造出来的,这不仅仅是因为甘地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包括他在英国所受的教育,特别是受到基督教与托尔斯泰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电影中他所坚守的基本原则乃是按照西方圣人原则塑造出来的。电影中孔子的形象更多地是体现出今日对孔子的理解,同样也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今不变的基因。分析二者的异同对思考中西文化的差异,特别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如怎样评价目前流行的红色经典的问题等。
- 邹广胜
- 关键词:圣人孔子电影
- 儒家文化的当代反思
- 2019年
- 在充分肯定儒家文化巨大贡献与价值的前提下,也不能美化,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评价和反思:一是儒家的主张哪些已经过时,哪些仍富有现实意义而今人并未达到;二是历代儒家在现实中的行为及其结果,是否做到知行合一。儒家对常情与现实利益、修身、亲情与家国同构的高度重视,对历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也伴随着相对缺乏对理想未来、真理与科学、平等法治博爱的执著追求等局限性。评价一种文化的标准是其能否使绝大多数人幸福,我们不能迷信儒家文化可以解决中国文化所有问题,而要在全球化、网络化时代与其他文化展开比较和竞争。
- 邹广胜
- 关键词:儒家文化文化竞争
- 读者的主体性与文本的主体性被引量:21
- 2001年
- 读者阅读理论对作者与文本的关注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目前理论界对文本自身的特点 ,即文本作为一种流传物所具有的特点缺乏必要的探索。
- 邹广胜
- 关键词:文本对读主体性
- 一个普通学者的自我反思——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邹广胜教授访谈
- 2013年
- 访谈以邹广胜教授的学习与游历展开,凸显了在当代浮躁的学术氛围下,需要一颗沉静的学者之心,潜心于自己的研究。积极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术研究模式",尤其是对于青年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同时针对目前中西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些走向及中国文化的发展、当前学术界的不良现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体现了一个青年学者在追求学术的道路上,继承发扬前辈学者优良的治学作风,并且以谦虚态度去践行的学术态度。
- 邹广胜穆宝清
- 关键词:中西文化
- 现代化中的迷失与回归——从电影《亨利六世》与《孔子》看现代化中的普世观念
- 2013年
- 文章通过对改编自莎士比亚《亨利六世》的电影与电影《孔子》的对比来看中英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某种差异,并对现代化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撞中出现的普世观念进行阐述。
- 邹广胜
- 关键词:孔子
- 论道法自然观念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及其现代意义被引量:1
- 2008年
- 道法自然的基本理念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品格产生了异常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虚静、中和、比德等多个方面对此作了分析,并对这种观念的现代意义作了探讨。
- 邹广胜
- 关键词:道法自然传统美学
- 人工共情引发审美心理范式转型被引量:6
- 2021年
- 遵循符号主义或逻辑主义研发路径的第一代人工智能与情感没有直接关联,而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当今遵循联结主义路径、模拟人脑神经元系统的人工神经元网络,则与情感有直接关联,正在快速、全方位向各门类艺术生产领域渗透,并使“人类共情”走向“人工共情”,引发审美心理范式重大转型。审美移情说揭示人可以把情感移入外界物上,这为人与人工智能机器所自动创作的文艺作品物产生共情,提供了基本依据;与移情相关的“内模仿”“机械的解释”“人格化的解释”等理论,对于探讨与人工共情相关的人工神经元网络以及机器是否具有情感等有重要启示。超越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作品无法使人产生共情和获得美感等似是而非的认知,摒弃现代美学对文艺的机器生产方式的本能抵触情绪,推动审美心理范式转型,文艺美学及其相关思想资源将会在人工智能文艺乃至人工智能技术整体进一步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邹广胜刘雅典
- 关键词:移情人工智能审美心理
- 论理查三世的悲剧心理被引量:1
- 2018年
- 在莎士比亚塑造的悲剧人物中,理查三世是最为奇特的一个。这位"表里如一"害怕自己影子的暴君用惊人的"智慧"与"勇猛"来报复自己的同类。以往对理查的研究往往较多地注重他邪恶、令人痛恨的一面,而忽视他悲壮、令人可怜、感慨、困惑的一面。畸形的身体、疯狂的欲望、残酷的报复心理与自卑、恐惧、如影随形的噩梦纠结在一起,强大的内心世界与悲剧的性格充分展示了莎士比亚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同时也为思考现实与人生的复杂性及丰富性提供了典型的美学范型。
- 邹广胜龚丽可
- 关键词:莎士比亚理查三世悲剧心理畸形
- 审美的道德力量——约翰·罗斯金与维多利亚时期的学院派之争
- 2022年
- 传统的消亡与现代的酝酿带来的冲突、对立,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艺术领域最为核心的内容。约翰·罗斯金作为该阶段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助推浪漫主义风景画特质对传统学院美术的介入,重固自然与道德作为艺术的本质问题,强调艺术的审美趣味不应受到阶级的局限。罗斯金提出的艺术批评理论及通过艺术对社会批评的实践在于尝试通过革新艺术,以修正时代精神所受工业化、资本化带来的价值观念混乱、艺术审美下移、社会环境恶化等境况的焦虑。
- 石琪琪邹广胜
- 关键词:审美道德维多利亚时期
- 论女性主义解读《圣经》的新视角被引量:10
- 2008年
- 女性主义的价值立场使其获得了重新认识世界、重新定位各种传统价值观念的一个新的尺度。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成就表现在对传统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上,并在解读中重塑自我。对《圣经》的重新解读,是整个女性主义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女性主义的解读也为我们重新认识《圣经》这个西方文化中最为经典的文本提供了一个其他任何批评都无法代替的新视角。
- 邹广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