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邢欣

作品数:43 被引量:208H指数:9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0篇细胞
  • 9篇骨折
  • 7篇杂色曲霉素
  • 7篇脱氧雪腐镰刀...
  • 7篇镰刀
  • 7篇镰刀菌
  • 6篇上皮
  • 6篇上皮细胞
  • 5篇毒素
  • 5篇肿瘤
  • 5篇周期
  • 5篇膝关节
  • 5篇细胞周期
  • 5篇关节
  • 4篇蛋白
  • 4篇胃癌
  • 4篇胃癌细胞
  • 4篇癌细胞
  • 3篇多发
  • 3篇多发性

机构

  • 25篇河北医科大学
  • 18篇河北医科大学...
  • 6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成都大学
  • 1篇武汉市第四医...
  • 1篇武汉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南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 1篇中华医学会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秦皇岛市第一...
  • 1篇中国医师协会

作者

  • 43篇邢欣
  • 23篇张祥宏
  • 21篇严霞
  • 20篇邢凌霄
  • 18篇张英泽
  • 14篇王俊灵
  • 9篇王娟
  • 8篇刘静
  • 8篇李月红
  • 8篇申海涛
  • 7篇周炳娟
  • 7篇陈伟
  • 5篇刘亚玲
  • 5篇薛丽英
  • 4篇郑占乐
  • 4篇吕平
  • 3篇张奇
  • 3篇侯志勇
  • 3篇吕红芝
  • 3篇崔晋峰

传媒

  • 8篇河北医科大学...
  • 7篇中华创伤骨科...
  • 3篇中国药理学与...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细胞生物学杂...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卫生研究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2010年全...
  • 1篇全国肿瘤流行...
  • 1篇第四届中国肿...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0
  • 8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DON对体外培养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凋亡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对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株SGC-7901、BGC-823细胞经100、500、1000μg/LDON处理72h,以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及其量效关系,流式细胞术、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FCM定量检测结果表明,DON各处理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均随DON浓度升高凋亡率相应增加,具有明显量效关系(SGC-7901:r=0.660,P<0.05,n=4;BGC-823:r=0.750,P<0.01,n=4)。FCM、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DON处理后SGC-7901、BGC-823细胞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降。结论DON可剂量依赖地诱导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ax蛋白的表达,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有关。
刘静邢欣邢凌霄周炳娟王俊灵严霞张祥宏
关键词: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SGC-7901细胞BGC-823细胞胃癌
2008年至2011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股骨髁上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探讨影响股骨髁上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05例股骨髁上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资料,男60例,女45例;平均年龄为41.4岁.骨折AO分型:A1型19例,A2型23例,A3型63例.对可能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地区、季节、受伤侧别、骨折AO分型、合并伤、住院时间、致伤原因、术前合并内科疾病、骨质疏松、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入路、复位方式、内固定方式等22个相关因素进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出主要的相关因素.结果 105例患者术后获2~6年(平均3.7年)随访.末次随访时患者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平均为144.7分.单因素分析中不同年龄、骨折AO分型、复位方式、内固定方式、术后非负重下地时间、致伤原因、是否有骨质疏松、术后是否行持续被动活动、是否有合并伤的患者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回归方程为:Y=186.87-21.74术后非负重下地时间-7.23骨折AO分型-19.59年龄+10.30骨质疏松+10.68合并伤.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术后非负重下地时间、年龄、骨折AO分型、合并伤、骨质疏松.结论 高龄、复杂骨折、伴有严重合并伤、患有骨质疏松及术后下地活动晚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差.
吕红芝邢欣秦士吉王娟陈伟张奇杨宗酉张英泽
关键词:股骨骨折流行病学因素
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形态学构成分析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从形态学上评估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7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连续就诊的840例患者1422侧不同程度的膝内翻患者的双下肢全长拼接正位X线片资料。男323侧,女1099侧;年龄17~87岁,平均61.0岁。测量相关力线和角度,包括髋-膝-踝角(HKA)、股骨机械轴远端内侧角(mM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关节线交角(JLCA),将测量结果按性别和HKA值分组进行比较,并统计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结果男性患者HKA、mMDFA、MPTA、JLCA分别为172.85°±4.27°、90.99°±2.59°、84.78°±2.82°、2.83°±2.33°,女性患者分别为172.13°±4.63°、91.11°±2.74°、84.58°±3.30°、3.48°±2.58°,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HKA更小,JLCA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mMDFA和MPTA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mMDFA、MPTA、JLCA与HKA均呈显著相关(r男1=0.526,r男2=0.545,r男3=-0.562;r女1=0.547,r女2=0.610,r女3=-0.485,P<0.01)。mMDFA为正性影响因素(β男=0.491,β女=0.464,P<0.01),MPTA为正性影响因素(β男=0.487,β女=0.560,P<0.01),JLCA为负性影响因素(β男=-0.463,β女=-0.450,P<0.01)。结论股骨机械轴内翻、JLCA增大和胫骨内侧平台塌陷对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内翻构成显著影响,是膝关节内翻的重要构成因素,mMDFDA、MPTA和JLCA对HKA的影响几乎同等重要。
鲁洋邢欣吕骥郑占乐吕红芝张英泽
关键词:膝关节骨关节炎膝内翻影像学形态学
张氏复位器克氏针撬压复位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张氏复位器牵开膝关节克氏针撬压复位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通过张氏复位器牵开膝关节克氏针撬压复位的5例胫骨髁间嵴骨折患者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25~56岁,平均43岁。左侧2例,右侧3例。骨折按Meyers分型:Ⅱ型2例,Ⅲ型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术后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置入髁间棘骨折导针所需透视次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患者骨折愈合程度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5例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50.0min,出血量平均23.0mL,置入髁间棘骨折导针所需透视次数平均12.6次,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0~136.0°。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均未出现伤口感染。住院时间为7~15d,平均10.5d。5例患者术后获2~6个月(平均4.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无畸形愈合、骨不连、骨折部位再次明显移位等问题发生。结论髁间棘骨折微创复位固定法对比切开复位损伤更小,相比关节镜操作简易,更易在基层医院推广,且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目前使用该方法的临床病例较少,还需扩大病例数量进一步研究。
王娟周汇霖邢欣连晓东郑占乐王博张英泽
关键词:膝关节骨钉胫骨髁间棘骨折
肌释扼定律被引量:9
2019年
骨筋膜间隔综合征为骨科医师所熟知,临床上比较常见。由于其临床后果较为严重,临床医师极为重视,经常急症行筋膜室减压手术。笔者回顾了过去多位学者提出的筋膜室减压阈值的文献,讨论了骨筋膜间隔综合征临床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作为急症减压手术指征的压力阈值标准不一。通过临床观察发生张力性水疱的小腿骨折患者,发现肢体筋膜压力随着水疱的出现锐减,其肿胀程度随着水疱的出现逐渐消退,疼痛、麻木等临床表现也逐渐缓解。基于筋膜室减压的各种阈值的不确切性和自我减压现象,首次提出"肌释扼定律"、"肌扼压综合征"等概念,笔者认为筋膜室内压力到一定程度,筋膜通过某些未知机制可实现自我减压,不存在筋膜间隔综合征。并强调肌扼压综合征应与挤压综合征和急性肢体血管损伤造成的肌肉软组织坏死等严格区分开来,提供更精准的治疗。笔者认为,肌扼压综合征在没有外来限制筋膜室容积措施的干预,如石膏、夹板、加压绷带等情况下,其会通过张力性水疱释放筋膜室内过高的压力,达到自我减压,不需要人为切开筋膜。
侯志勇王鑫贵尹英超张瑞鹏张瑞鹏冯琛王玲郭家良冯琛郭骏飞邢欣张英泽
关键词:筋膜间隔综合征水疱
构建骨科物理学体系推动骨科创新进展
2022年
物理学在医学实践的长期应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医学物理学这一交叉融合学科。物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在骨科损伤和疾病的诊治、预防中同样有着广泛深刻的应用。进一步推动骨科与物理学的交叉融合,构建骨科物理学体系,用物理学的原理、技术和方法解释、解决骨科临床和研究中的问题,有助于提高研究水平和质量,以进一步促进对骨与软组织正常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促进骨科伤患致伤原因、致病机制的研究,促进精准微创诊疗技术的创新,促进骨科疾病诊治、预防能力的提高。
陈伟邢欣王娟朱燕宾张晓娟张英泽
关键词:物理学学科
TAP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GES-1细胞HLA-I分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构建抗原加工相关转运蛋白TAP1真核表达载体,并观察其对HLA-I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含人TAP1基因全长的pcDNA3.1/V5-His-TAP1真核表达质粒,并采用细胞转染、RT-PCR、Western blot以及流式细胞术(FCM)观察TAP1转染对胃黏膜上皮(GES-1)细胞HLA-I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以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RNA为模板,经RT-PCR反应获得人全长TAP1基因,以pcDNA3.1/V5-HisB为载体,经酶切、连接、转化等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含人TAP1基因全长的pcDNA3.1/V5-His-TAP1质粒,并经测序结果证实。以GES-1作为靶细胞进行转染,经RT-PCR和Westernblot证实,转染后TAP1基因表达明显增加,细胞适于所构建的TAP1质粒的转染。进一步检测了TAP1转染对GES-1细胞HLA-I类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TAP1转染组HLA-A、HLA-B、HLA-C(重链)在mR-NA水平表达明显增加,β2m(轻链)mRNA水平无明显影响。FCM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TAP1转染可以上调HLA-I蛋白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TAP1真核表达质粒,细胞转染后TAP1表达的增加,可引起细胞表面HLA-I分子表达的相应增加,从而证实了TAP1在HLA-I抗原表达以及抗原递呈途径中的重要作用。
邢凌霄邢欣万晓伟薛丽英张祥宏严霞王俊灵
关键词:TAP1GES-1细胞
应用有限元法比较3种内固定器械固定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效果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通过构建完整骨盆的有限元模型,应用有限元法对3种内固定物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取1名成年健康男性,经CT扫描,层厚1mm,影像资料以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格式保存。应用Mimics、Geomagic Studio、SolidWorks、Abaqus等软件建立完整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有限元模型,分别置入3种不同的内固定器械,模拟对骶骨施加500N垂直负荷,计算骨盆模型的最大位移值、应力值、应变值及骶骨骨折断端的缝隙移位值,进行比较。结果在500N垂直载荷下,应力经骶骨、两侧骶髂关节、髂骨弓状线至双侧髋臼。通过分析结果可知在500N的载荷下,内固定后的骨盆模型发生应变很小。骨盆模型整体发生的位移依次是骶髂螺钉固定的模型(1.86 mm)、可调式微创接骨板(6.89 mm)、张力带接骨板(9.10mm)。骨盆模型中骶骨骨折缝隙的分离移位值依次是骶髂螺钉固定的模型(1.75mm)、可调式微创接骨板(3.00mm)、张力带接骨板(8.03mm)。结论完整的骨盆是个稳定的力学结构。三维有限元方法证实2枚骶髂螺钉固定骨盆的稳定性大于可调式微创接骨板固定骨盆的稳定性,更大于张力带接骨板固定骨盆的稳定性。
崔蕴威吴涛李升陈伟邢欣张英泽
关键词:骨盆骨折内固定器
杂色曲霉素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细胞周期G_2期阻滞被引量:3
2009年
探讨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ST)对体外培养的永生化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细胞周期的影响及细胞周期蛋白D1、真核起始因子eIF4E和其结合蛋白4E-BP1在ST诱导细胞周期变化中的可能作用。采用细胞培养、噻唑蓝(MTT)比色法、流式细胞定量检测(FCM)、吉姆萨(Giemsa)染色、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印迹)以及反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等方法,研究不同浓度(100、500、1000、2000μg/L)ST处理24h后,GES-1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分布及eIF4E、4E-BP1及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的变化情况。MTT法检测结果显示,ST可明显抑制GES-1细胞的增殖,ST100、500、1000、2000μg/L处理组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2.76%、16.35%、21.65%和32.06%。FCM检测结果显示,给予500、1000和2000μg/LST处理24h可剂量依赖性提高G2/M期细胞比例。吉姆萨染色结果表明,在0~2000μg/L的剂量范围内随ST剂量增高,细胞分裂指数逐渐降低,提示ST可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周期发生G2期阻滞。Western印迹分析结果显示,在0~2000μg/L浓度范围内,ST可剂量依赖性地上调eIF4E和4E-BP1在蛋白质水平上的表达(eIF4E:r=0.844,P<0.01;4E-BP1:r=0.930,P<0.01),而降低eIF4E和4E-BP1的磷酸化水平(peIF4E:r=-0.663,P<0.01;p4E-BP1:r=-0.656,P<0.01);同时使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下降(r=-0.559,P<0.05)。RT-PCR检测在mRNA水平进一步证实了ST对eIF4E和4E-BP1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T可抑制体外培养永生化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发生G2期阻滞,4E-BP1表达升高,而eIF4E和4E-BP1的磷酸化水平降低及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下降可能是ST抑制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诱导周期分布变化的重要机制。
邢欣邢凌霄李月红王娟姚志刚王俊灵刘亚玲张祥宏
关键词:杂色曲霉素EIF4E细胞周期蛋白D1
顺势牵引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被引量:25
2017年
目的探讨采用张氏牵引复位器顺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16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应用顺势牵引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例(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43±14)岁。根据Schatzker分型,包括Ⅱ型4例,Ⅳ型1例,Ⅴ型2例,Ⅵ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张氏牵引复位器闭合复位胫骨平台骨折;对于合并关节面塌陷患者,应用经皮顶压技术复位塌陷骨折;应用带易断槽加压螺栓纠正平台宽度。骨折复位后采用经皮微创置入接骨板固定。采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等数据。术后随访行影像学检查,末次随访根据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估患侧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8个月,平均(6.6±0.7)个月。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110°~140°,平均(124.5±9.8)°。Rasmussen影像学评分优良率达100%。膝关节HSS评分81~96分,平均(86.3±5.1)分。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切口不愈合、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复位丢失等并发症。结论顺势牵引复位技术实现了各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微创治疗,最大限度减少了软组织的损伤,可有效保护其生物学活性及生理特性,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新思路。
常恒瑞于沂阳邢欣郑占乐陈伟侯志勇张英泽
关键词:胫骨骨折顺势疗法微创性牵引术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