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浩辉

作品数:14 被引量:55H指数:4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肝炎
  • 5篇慢性
  • 5篇肝炎患者
  • 5篇病毒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3篇乙型肝炎患者
  • 3篇测序
  • 2篇突变
  • 2篇疗效
  • 2篇慢性乙型
  • 2篇慢性乙型肝炎
  • 2篇慢性乙型肝炎...
  • 2篇基因
  • 2篇丙型
  • 2篇丙型肝炎
  • 2篇丙型肝炎患者
  • 1篇豆状核
  • 1篇豆状核变性
  • 1篇多态

机构

  • 13篇广州市第八人...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第二人...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邓浩辉
  • 6篇许敏
  • 5篇高洪波
  • 3篇关玉娟
  • 2篇刘惠媛
  • 2篇施海燕
  • 2篇胡凤玉
  • 2篇廖宝林
  • 2篇雷春亮
  • 1篇廖伟祥
  • 1篇蔡卫平
  • 1篇向芳菲
  • 1篇陈志敏
  • 1篇余卫华
  • 1篇兰芸
  • 1篇李丽琴
  • 1篇李水凤
  • 1篇江慧琳
  • 1篇黎伟忠
  • 1篇王战会

传媒

  • 3篇国际医药卫生...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实用肝脏病杂...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肝脏
  • 1篇转化医学杂志

年份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阿舒瑞韦联合达拉他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初步疗效及其病毒准种变化和耐药变异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观察应用阿舒瑞韦(ASV)联合达拉他韦(DC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或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初步疗效,并分析复发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耐药变异和准种变化特征。方法27例CHC和13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接受ASV联合DCV治疗24周,随访12周。纳入患者均为HCV 1b基因型感染。结果在随访结束时,38例(95.0%)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2例治疗失败的患者基线均存在NS5A抑制剂相关的耐药变异;在治疗过程中有7例(17.5%)患者出现血清谷丙转氨酶或尿酸升高和血小板或血红蛋白下降;1例治疗失败的患者基线和复发时均存L31V+Y93H NS5A抑制剂相关的耐药变异,但复发时血清耐药株的比例显著高于基线时(100.0%+100.0%对2.1%+56.2%),复发血清HCV各基因片段准种复杂度(Sn为0.91±0.02对0.40±0.07,t=19.127,P<0.001)和多样性(d为17.70±6.63对1.65±0.36,t=6.75,P<0.001;dN为3.55±2.18对1.37±0.41,t=2.801,P=0.026;dS为48.11±10.06对2.06±0.90,t=13.598,P<0.001)均显著低于基线血清,Tajima中性检验提示复发时血清HCV各基因片段的D值显著低于基线血清(1.84±1.20对-2.30±0.18,t=10.352,P<0.001)。结论ASV联合DCV治疗HCV 1b基因型感染的CHC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存在NS5A抑制剂相关耐药变异者可能导致治疗失败。
卓丽许敏邓浩辉
关键词:丙型肝炎准种
92例广谱抗生素治疗引起口腔真菌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通过对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引起口腔真菌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其临床特征,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纳入2012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2例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引起口腔真菌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患者口腔真菌感染的类型、菌株耐药数据进行分析,并比较不同广谱抗生素引起口腔真菌感染发生时间的差异。结果本研究92例口腔真菌感染的患者中,79例(85.9%)为白色念珠菌感染,5例(5.4%)为热带念珠菌感染,5例(5.4%)为光滑念珠菌感染,1 例(1.1%)为近平滑念珠菌感染,1 例(1.1%)为季也蒙念珠菌感染,1 例(1.1%)为阿萨希丝孢酵母菌感染,部分菌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氟胞嘧啶等抗真菌药物耐药。65例(70.7%)患者使用单一抗感染药物治疗,其中碳青霉烯类、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组抗感染后发生口腔真菌感染的时间分别为(5.6±1.7)d、(10.0±4.9)d 和(11.9±4.7)d,方差分析结果提示碳青霉烯类组发生口腔真菌感染的时间显著短于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组(均P < 0.01),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11)。结论 慢性肝病合并口腔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部分菌株存在耐药,使用碳青霉烯类抗感染药物所致的继发性口腔真菌感染发生时间低于其他抗感染药物。对使用广谱抗感染药物治疗的慢性肝病患者应警惕口腔真菌感染的发生。
梁淑珍邓浩辉
关键词:慢性肝病口腔真菌感染
广州地区424例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亚型分布与乙型肝炎疾病谱的关系探讨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亚型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与HBV感染疾病谱的关系。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测定S基因序列并构建基于S基因进化树,对424例HBV感染者进行研究,随机选择慢性乙型肝炎(CHB)137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ACLF)90例,肝硬化(LC)90例和肝细胞癌(HCC)107例,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x^2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424例HBV感染者中,B2亚型269例(63.44%),C1亚型117例(27.59%),C2亚型36例(8.49%),C5亚型2例(0.47%),未发现其他亚型;CHB患者感染HBV B2亚型、C1亚型、C2亚型和C5亚型分别为70.1%、24.09%、5.11%和0.73%;HB-ACLF患者感染HBV B2亚型、C1亚型和C2亚型分别为87.78%、7.78%、4.44%,其中HBV B2基因亚型显著高于CHB(x^2=9.641,P=0.002)、LC(x^2=19.565,P=0.000)、HCC患者(x^2=26.789,P=0.000);LC患者感染HBV B2亚型、C1亚型和C2亚型分别为50.00%、36.67%、13.33%,其中HBV C1和C2亚型显著高于CHB患者(x^2=6.262,P=0.012;x^2=4.790,P=0.029)或HB-ACLF患者(x^2=25.894,P=0.000;x^2=4.390,P=0.036);HCC患者感染HBV B2亚型、C1亚型、C2亚型和C5亚型分别为45.79%、41.12%、12.15%、0.93%,其中HBV C1和C2亚型也显著高于CHB患者(x^2=11.264,P=0.001;x^2=3.957,P=0.047)或HB-ACLF患者(x^2=28.327,P=0.000;x^2=3.904,P=0.048);LC和HCC患者HBV C1和C2基因亚型无明显差异(x^2=0.429,P=0.512;x^2=0.804,P=0.8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B2亚型是HB-ACLF发生的危险因素(OR=2.597,95%CI=1.145~5.891,P=0.022),C型是HCC发生的危险因素(OR=3.257,95%CI=1.49~7.194,P=0.003)。结论广州地区HBV基因亚型主要由B2、C1和C2亚型构成,同时也存在C5亚型;广州地区B2亚型感染者可能更易发生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而C1和C2亚型感染者可能更易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邓浩辉许敏高洪波关玉娟
关键词:乙型肝炎直接测序法进化树
新型冠状病毒刺突糖蛋白D614G变异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公共数据库的序列进行分析,了解刺突糖蛋白(S蛋白)D614G变异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方法本研究纳入截止至2020年7月21日在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公共数据库(GenBank、EpiCoV、CNGBdb、Genome Warehouse和NMDC)公布的核酸序列,对各数据库获取的序列进行去重、序列过滤和比对等数据分析以确定纳入序列的S蛋白D614G变异情况,并对包含该变异的毒株进行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本研究经数据过滤后最终纳入分析的序列56201条,其中来自中国的序列1060条(1.9%),其他国家来源的序列55141条(98.1%),13570条(24.1%)序列为野生型,42631条(75.9%)序列发生D614G变异。D614G变异最早在四川(EpiCoV数据库:EPI_ISL_451345)和浙江(NMDC数据库:NMDC60013101-01)2020年1月24日采集样本并测序的毒株中被发现,该2株毒株均与来自武汉(2019年12月30日)的毒株参考序列(NC_045512)同源性最高,同源性均为99.9%以上。在纳入分析不同时间的序列中,D614G变异毒株的构成比呈明显上升趋势,自2020年2月份起至2020年6月份,D614G构成比均明显高于2019年12月份的数据,均P<0.05,D614G变异构成比最多的国家为比利时(86.7%),其次为英国(79.0%)和美国(76.1%),构成比最少的国家为中国(20.2%)。在来自中国毒株的序列中,D614G变异也呈上升趋势,自2020年3月份起至2020年6月份,D614G构成比均明显高于2019年12月份的数据,均P<0.05。国内曾发现D614G变异毒株主要分布在广州(50.9%)、台湾(27.1%)和北京(10.8%)。结论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D614G变异毒株构成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主要存在于国外的毒株,应对其动态监测,进一步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
邓浩辉李水凤楼燕余卫华胡肖兵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
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暴发性肝豆状核变性1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为提高对合并HBV感染的暴发性肝豆状核变性(FWD)临床诊疗水平,收集2005-2015年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13例合并HBV感染的FWD患者和14例单纯FWD患者临床资料,以临床转归为终点事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预后.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白蛋白、甲胎蛋白、ALT和铜蓝蛋白、24 h尿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合并HBV感染的FWD患者均治疗无效,其中9例(9/13)死亡,4例(4/13)行肝移植术;14例单纯FWD患者中7例(7/14)治疗好转,7例(7/14)治疗无效,其中6例(6/14)死亡,1例(1/14)行肝移植术.两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合并HBV感染的FWD患者比单纯FWD患者病情更凶险,预后极差。
邓浩辉许敏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
乙型肝炎病毒增强子I/X基因启动子变异与HBV慢性感染疾病谱的关系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增强子I(HBVEnhI)/X基因启动子变异与乙型肝炎病毒慢性化感染疾病谱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275例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包括慢性乙型肝炎(CHB)100例,肝硬化(LC)74例,肝细胞癌(HCC)101例。以入选病例的基因型为分组,采用半巢式PCR的方法扩增HBVEnhI/X基因启动子并测序,测序结果与HBV参照序列比对,确定变异位点,使用x^2检验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HBV基因分型结果:HBVB基因型患者158例(61.48%),包括CHB70例,LC36例,HCC52例;HBVC基因型患者117例(38.52%),包括CHB30例,LC38例,HCC49例。②HBVB基因型A1123Y变异在LC组明显高于CHB组(30.56%vs.8.58%,x^2=8.533,P=0.005,A=4.693,95%CI[1.567~14.056]),HCC组明显高于CHB组(28.85%vs.8.58%,x^2=8.607,P=0.003,OR=4.324,95%CI[1.544~12.109]);A1317G变异在HCC组明显高于CHB组(30.77%VS.7.14%,x^2=11.687,P=0.001,A=5.778,95%CI[1.955—17.076])。HBVC基因型T1323C变异在HCC组明显高于CHB组(30.61%vs.6.67%,x^2=6.318,P=0.012,A=6.176,95%CI[1.301-29.331])。③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1317G(A=5.706,95%CI[1.770~18.837],P=0.004)和T1323C(A=5.810,95%CI[1.114~30.306],P=0.037)变异是H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增强子I/X基因启动子突变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有关,对变异位点的检测有助于预测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邓浩辉关玉娟雷春亮许敏胡凤玉程杰李粤平
关键词:突变
广州地区丙型肝炎患者肌苷三磷酸酶基因多态性与利巴韦林所致贫血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肌苷三磷酸(ITPA)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与治疗过程中利巴韦林相关溶血性贫血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使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全血标本,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ITPA rs1127354、rs7270101和20号染色体连锁的rs6051702位点的SNP,并收集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第4、12、24、36、48周血红蛋白(Hb)数据和药物调整情况,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和多变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位点SNP和利巴韦林相关贫血、药物调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5例丙型肝炎患者,其中78例患者完成48周抗病毒治疗并有完整的随访资料。85例患者中ITPA rs1127354位点CC型61例(71.8%),AC型21例(24.7%),AA型3例(3.5%);rs7270101位点85例均为AA型(100%);20号染色体rs6051702位点CC型2例(2.3%),AC型22例(25.9%),AA型61例(71.8%),其中7例未完成治疗的患者rs1127354位点均为CC型,rs6051702位点均为AA型。完成48周抗病毒治疗的78例患者中,rs1127354位点AC和AA型有4例(16.7%)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调整利巴韦林剂量,24例(44.4%)CC型患者需调整利巴韦林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1、P=0.018);rs6051702位点的SNP与药物剂量调整无显著相关性(χ~2=1.789、P=0.182)。rs1127354位点AC型和AA型患者治疗第4周、12周、24周血红蛋白下降水平显著低于CC型患者(P均<0.05)。结论广州地区ITPA rs7270101位点不存在SNP,rs1127354位点AA型和AC型对利巴韦林相关贫血有保护作用,对该位点SNP检测有利于指导临床医生个体化用药。
邓浩辉许敏李晓强雷春亮
关键词:肝炎丙型利巴韦林贫血
HIV/HBV合并感染人群HBV基因组缺失突变特征研究
聂源邓西子兰芸李锋邓浩辉蔡卫平胡凤玉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3年HBsAg定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停药前水平对持续病毒学应答的预测作用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应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3年期间HBsAg定量的动态变化以及其停药前水平对持续病毒学应答的预测作用。方法115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每隔半年检测HBsAg定量,分析3年HBsAg的动态变化。有35例患者3年后陆续停药,继续随访1年,观察停药后疗效持续性。分析停药患者停药时HBsAg定量与疗效持续性的关系。结果115例HBeAg阴性患者随着使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的治疗,HBsAg定量逐年有下降趋势且有统计学差异(F=3.01,P<0.05)。HBsAg定量在基线为(3.13±0.79)logIU/ml,在治疗6、12、18、24、30、36个月分别为(3.11±0.86)、(3.06±0.85)、(2.98±0.92)、(2.91±0.84)、(2.83±0.82)、(2.76±0.95)logIU/ml(与基线比较,t值分别为0.18、0.65、1.33、2.05、2.83、3.21;P值分别为0.85、0.52、0.19、0.04、0.005、0.002)。持续病毒学应答组(13例)与病毒学复发组(22例)在停药时HBsAg水平分别为(2.21±0.73)、(2.89±0.95)logIU/ml,两组病例的停药时HBsAg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03,P=0.03)。结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定量均随着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停药患者停药时HBsAg定量低水平与更好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相关。
高洪波牛易施海燕邓浩辉关玉娟
关键词:持续病毒学应答
纳米孔三代测序在HIV/AIDS合并肺部感染者快速病原学鉴定的应用价值探讨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通过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合并肺部感染者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液样本进行研究,探讨纳米孔三代测序(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对样本快速病原学鉴定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例HIV/AIDS合并肺部感染并留取肺泡灌洗液样本的患者,使用纳米孔三代测序对样本DNA进行测序,提取不同时间点的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与常规病原体检查和二代测序(Illumina)等方法进行比较,评价纳米孔三代测序对样本快速病原学鉴定的准确性。结果本研究纳入的患者A常规病原学检查和二代测序的结果均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纳米孔三代测序仅需1 h测序数据即发现样本中存在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序列;患者B常规病原学检查和二代测序的结果均提示肺炎克雷伯杆菌,屎肠球菌和结核分枝杆菌混合感染,纳米孔三代测序1 h的测序结果即可检测出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屎肠球菌的基因序列,6 h的测序结果即可检测出结核分枝杆菌的序列。因此,加上对肺泡灌洗液样本处理、DNA文库构建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耗时(合计约2 h),仅需8 h左右即可检测出上述样本的致病微生物。结论纳米孔三代宏基因组测序可对HIV/AIDS合并肺部感染者进行快速病原微生物鉴定,其准确性与常规病原学检查和Illumina二代测序的结果一致。
邓浩辉刘惠媛高洪波陈伟烈
关键词:测序技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肺部感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