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楠
- 作品数:19 被引量:111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 一首满语学堂乐歌的再考证
- 2016年
- 笔者通过音乐形态比较和文献查考,对2007年相关文章中提及的一首满语学堂乐歌再次深入考证,证明这首已有百多年历史的满语学堂乐歌《花儿开了》源于1910年由高野辰之作词、冈野贞一作曲的日本学堂乐歌《春天来了(春が来た)》。
- 赵晓楠
- 关键词:学堂乐歌满语
- 关于大曲《柘枝令歌头》、《柘枝令》俗字谱及其考、译被引量:9
- 2000年
- 俗字谱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珍贵文献 ,在音乐史学研究上具有特殊的价值。笔者根据杨荫浏先生 195 7年提供的线索 ,找到了记录在宋人史浩《峰真隐漫录》一书中的大曲《柘枝令歌头》和《柘枝令》的俗字谱。该书成书于 1181年 ,比现存各种宋代俗字谱都要早。笔者对该书的各种版本、俗字谱字进行了考、释 ,初步翻译了曲谱 ,对大曲《柘枝令歌头》和《柘枝令》的宫调、唱奏方式作出推测 ,并对《峰真隐漫录》记录的俗字谱在中国音乐史和古代音乐史研究上的地位、价值作出了评价。
- 吴文光赵晓楠
- 关键词:古乐谱大曲
- 传统婚俗中的小黄寨侗族音乐——对小黄寨侗族音乐的文化生态考察之一被引量:15
- 2001年
- 贵州省从江县小黄寨侗族的传统音乐历来受到不同学科学者们的关注 ,音乐学家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音乐本体上。本文作者在三次实地田野工作和撰写了小黄寨音乐本体考察报告的基础上 ,对其本体之后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考察 ,发现在众多的可以影响到音乐存在、音乐行为的因素中 ,小黄寨一套独特的婚姻习俗是在“现代化进程”
- 赵晓楠
- 关键词:音乐本体侗族音乐婚姻习俗婚俗田野工作
- 20世纪的汉族民歌研究(四)被引量:4
- 2006年
- 文章通过对20世纪汉族民歌研究史料的爬疏和整理,从音乐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对百年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首先以1949年为界将百”年研究史分为两个阶段并对其进行了“学理性”论证。1949年以前,民歌研究分为“俗文学界等学科的研究”和“音乐学界的调研”两个方面(之间稍有年代上的前后关系);1949年以后,则按照年代的延续分为“前17年的研究状况”、“文革十年的停滞”、“1976年以后的研究”等三个时期。其次,根据这一纵向时间轴线,又对每一阶段民歌研究的特点、参与人物、主要方法、研究目的以及主要成果展开横向的叙述和分析,以综述的形式勾勒出百年民歌研究史的宏观面貌[本文第一、二、三部分发表于《黄钟》2005年第一、二、四期上]。
- 樊祖荫赵晓楠
- 关键词:汉族民歌音乐学研究
- 芦笙的制作与芦笙工匠的传承被引量:6
- 2001年
- 芦笙,是很多西南少数民族共同拥有的一种自由簧吹奏气鸣乐器,虽然各族各地的芦笙在型制等方面各有不同,但在制作原理、工序、技术上是基本一致的。学界对芦笙也早有介绍,但一般局限在对芦笙乐曲的介绍上,本文欲通过对两家侗族芦笙师傅的个案调查来较为详细地描述侗族芦笙的制作情况,并对侗族芦笙师傅的传承做一定的介绍。
- 赵晓楠
- 关键词:芦笙吹奏型制传承工匠西南少数民族
- 对三种新型民歌演唱形式及其背景的初步探讨——以贵州省小黄寨侗歌为例被引量:12
- 2005年
- 通过对 20世纪 50年代以来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渐形成的三种新型的民歌演唱形式及其背景进行探讨, 可以认为这些新型的民歌演唱形式和背景, 首先会引起民歌本身形态上的微小变化, 继而引发原有音乐文化生态的改变, 进而更为加剧民歌形态上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 原有文化生态中人之心态的改变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 赵晓楠
- 关键词:文艺调演
- 三峡外迁移民带来的民间音乐发展及其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百万三峡移民中有12.5万人属于外迁移民,其中有7万名重庆籍移民,由政府集中安排到11个省安置,其中绝大部分属于东部沿海省份或较发达省份。移民和安置地原住民之间的语言、风俗、习惯上的碰撞和交流,有改变二者原有的民间音乐形式并形成新的音乐类型的可能。本文主要以移民迁出地和安置地的主要民歌类型为例,从理论上推断分析了可能出现的移民带来的民间音乐发展的模式。
- 赵晓楠
- 关键词:三峡移民民间音乐
- 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被引量:22
- 2001年
- 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教育和乡土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 养一个学生“成人”的重要手段和继续“成才”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 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实施乡土音乐教育是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音乐文化在新形势下找到 新的附着点,从而得以保存的重要而关键的一步。笔者在多次赴贵州做音乐文化调查和支教 活动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 赵晓楠
-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传统音乐文化乡土成才
- 20世纪的汉族民歌研究(二)被引量:13
- 2005年
- 文章通过对20世纪汉族民歌研究史料的爬疏和整理,从音乐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对百年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首先以1949年为界将百年研究史分为两个阶段并对其进行了“学理性”论证。1949年以前,民歌研究分为“俗文学界等学科的研究”和“音乐学界的调研”两个方面(之间稍有年代上的前后关系);1949年以后,则按照年代的延续分为“前17年的研究状况”、“文革十年的停滞”、“1976年以后的研究”等三个时期。其次,根据这一纵向时间轴线,又对每一阶段民歌研究的特点、参与人物、主要方法、研究目的以及主要成果展开横向的叙述和分析,以综述的形式勾勒出百年民歌研究史的宏观面貌[本文第一部分发表于《黄钟》2005年第一期上]。
- 樊祖荫赵晓楠
- 关键词:汉族民歌音乐学研究
- 研究生层次传统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其构想——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发言提纲)
- 2016年
- “传统音乐课(或称‘民族民间音乐、民族音乐’)”在国内各专业音乐院校中都处在重要的基础课程地位,从1950年代至今已经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材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相对统一的体系。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一体系主要是在本科层次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上形成的。以建设民族音乐教育教学体系为己任的中国音乐学院,其传统音乐课程的教学亦体现出这一特点。
- 赵晓楠
- 关键词:课程设置音乐教学研究生层次发言提纲教育教学体系民族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