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娇娜

作品数:4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径流
  • 1篇延河流域
  • 1篇燕沟流域
  • 1篇入渗
  • 1篇沙量
  • 1篇输沙
  • 1篇输沙量
  • 1篇水分
  • 1篇水分入渗
  • 1篇水土
  • 1篇水土保持
  • 1篇速率
  • 1篇图像
  • 1篇图像处理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类型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含水率
  • 1篇丘陵区
  • 1篇驱动力

机构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海南省环境科...
  • 1篇甘肃省水利水...

作者

  • 4篇赵娇娜
  • 3篇徐学选
  • 2篇李星
  • 2篇宇苗子
  • 1篇李波
  • 1篇高朝侠
  • 1篇张良德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泥沙研究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4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SWAT模型在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SWAT是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及预测不同下垫面的径流量。应用SWAT模型对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2002—2008年逐月径流量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率定期和验证期的Nash—Sutticliffe效率系数分别为0.76和0.81,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9和0.80。模型模拟精度高于评价标准(模拟效率Ens>0.5,r2>0.6),说明SWAT模型适用于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模拟效果很好,可以用来监测预报黄土丘陵区的汛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李星徐学选宇苗子李波赵娇娜
关键词:SWAT黄土丘陵区径流模拟
1956-2009年延河水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研究被引量:16
2012年
分析降雨、人类活动等因子驱动下的流域水沙效应是流域管理的基础。本文采用移动平均法、累计距平法,线性回归统计等,分析了1956-2009年期间延河流域的降雨、径流和输沙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延河流域降雨量与径流量、输沙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可分为1956-1969年的基准期和1970年以后的3个时段的治理期等4个阶段。基准期三者均达到最大,治理期以输沙变化的时段性最为显著;且三者基本符合先大幅度下降(1970-1983年),然后明显上升(1984-1993年),再迅速下降(1994-2009年)的时段性。径流泥沙的时段性既是降雨量出现阶段性变化的结果,更是阶段性人类活动的水沙效应结果。整个治理期降雨和人类活动对减少径流的贡献比是60∶40,对减少泥沙的贡献比为30∶70;治理时段引起水沙变化的主要人类活动包括:1970-1983年的淤地坝、水库等水利设施建设大大减少水沙;1984-1993年的农业包产到户政策使得减水减沙幅度逐渐减少;1994年以来延河治理和退耕还林战略等极大地减少了流域径流泥沙。研究结果对延河流域管理实践有指导意义。
徐学选高朝侠赵娇娜
关键词:延河流域径流量输沙量水土保持
长武塬区降雨入渗特征被引量:13
2012年
为了深入理解深厚黄土层的降雨入渗机制,在黄土高原塬区的长武试验站,应用TDR监测天然降雨下大型土柱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并结合土柱底部出流量测定数据,分析天然降雨的入渗特征。结果表明:降雨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主要集中在160 cm深度以上,且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至240 cm土层降雨峰值信息几近消失;湿润锋运移速率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初始含水率成负相关关系,湿润锋运移深度同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正相关;降雨对300 cm土壤水的补给行为普遍存在,入渗补给以活塞流方式为主;降雨入渗补给土壤水的滞后作用表现出对100~200 cm土壤水的补给滞后时间为15~18 d,对300 cm深度土壤水的补给滞后时间为30~45 d。研究结果对明确黄土塬区水循环机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赵娇娜徐学选李星张良德宇苗子
关键词:降雨入渗土壤含水率
长武塬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大孔隙流研究
以长武塬区王东沟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为对象,采用染色示踪与图像处理技术对农地、林地和草地土壤进行了灌水入渗染色示踪试验,同时测定了三种土壤剖面的根系分布、容重和含水率变化,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得出了剖面染色百分比,...
赵娇娜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图像处理水分入渗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