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伟
- 作品数:30 被引量:99H指数:5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十五攻关科研课题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ABO血型检测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中的应用及移植后的输血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监测ABO血型不合的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ABO血型的变化,探索移植后的输血方案,为患者输注合适的血液成分提供依据。方法干细胞移植前检测患者ABO血型,植活后再次检测患者ABO血型抗原及抗体的变化,对输注血液成分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8例ABO血型不合的患者干细胞移植后35~193d血型成功转变为供者血型,ABO主要不合、ABO次要不合及ABO主次要不合的受者输注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的量和ABO相合组的输注量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BO血型不合的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血型成功转变为供者血型,相容性输血可以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并能够确保输血安全。
- 卫玉芝许伟钟涛夏雪张循善朱梅
- 关键词:ABO血型不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血型转变输血
- 尸体与活体供肾移植术前微量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结果及与肾移植效果的关系被引量:2
- 2016年
- 回顾性分析同期完成的尸体与活体供肾移植术前微量淋巴细胞毒(CDC)交叉配型实验检测结果与术后临床效果的内在关系。尸体供肾移植组术前CDC检测结果相对于活体供肾移植组显著增高(P<0.05),术后受者死亡/肾丢失、排斥反应/延迟恢复发生率,尸体供肾移植组显著高于活体供肾移植组(P<0.05)。移植后在出现受者死亡/肾丢失、排斥反应/延迟恢复以及肺部感染这些不良事件时,尸体供肾移植组CDC检测结果在9%以上或者活体供肾移植组在4%以上的占比均显著高于未发生临床不良事件,两种不同来源的肾脏移植都应尽可能的选择术前CDC检测结果偏低的受者进行移植。
- 钟涛廖贵益许伟程越胡海亮张循善卞茂红
- 关键词:活体供肾尸体供肾交叉配型肾移植
-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微流芯片检测人血小板抗原系统基因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建立人血小板抗原(HPA)-2、4、5系统基因型的检测方法。方法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和微流芯片检测方法,通过设计9条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在一个体系中同时扩增HPA-2、4、5系统特异性的目的基因片段,利用微流芯片快速检测HPA-2、4、5系统基因型;并把分型结果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35名健康单采血小板者进行HPA-2、4、5系统分型的结果为:33名为2a/2a型,2名为28/2b型;34名为4a/4a型,1名为4a/4b型;29名为5a/5a型,6名为,5a/5b型。未发现2b/2b、4b/4b及5b/5b纯合子个体。该结果与PCR-SSP方法获得的结果完全一致。结论该方法可快速、准确地用于血小板血型抗原基因分型,尤其适合于大样本检测。
- 卞茂红刘淼杨鹏黄建尧许伟刘淑均
-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微流芯片
- 人类血小板抗原-1系统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 2006年
- 目的建立人类血小板抗原-1系统的基因分型方法,并对本地区献血小板者进行血小板抗原-1基因分型。方法以人类基因组DNA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目的基因,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同时将PCR产物纯化后进行测序,将其结果进行同源性比较;再用已建立的方法对本地区的献血小板者进行人类血小板抗原-1基因分型。结果成功建立了人类血小板抗原-1基因分型方法;本地区的HPA-1a、HPA-1b基因频率分别为97.7%、2.3%。结论构建的人类血小板抗原系统-1基因分型方法结果准确,操作简单,为建立血小板血型库奠定基础。
- 卞茂红杨鹏刘淑均许伟张循善
- 关键词:人类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聚合酶链反应
-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用于人血小板抗原-2、-4、-5系统基因分型的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建立用于检测人血小板抗原(HPA)-2、-4、-5系统基因型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同时扩增HPA-2、-4、-5系统特异性目的基因片段。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确定HPA-2、-4、-5系统基因型;再用多重PCR对75名健康的单采血小板者进行HPA-2、-4-、5系统基因分型,分型结果与PCR-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HPA-2、-4、-5系统分型的结果为:70名为2 a/2 a型,5名为2 a/2b型;73名为4 a/4 a型,2名为4 a/4b型;66名为5 a/5 a型,9名为5 a/5b型。未发现2b/2b、4b/4b及5b/5b纯合子个体。多重PCR结果与PCR-SSP方法获得的结果一致。结论多重PCR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等特点,可以用于血小板血型抗原基因分型。
- 卞茂红黄建尧杨鹏刘淑均许伟沈际佳
- 关键词:基因分型多重聚合酶链反应
- 临床分离枸橼酸杆菌qnr基因型检测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枸橼酸杆菌qnr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各组qnr基因,对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和同源性比较,质粒结合试验,琼脂稀释法测定17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52株枸橼酸杆菌中有22株细菌检出qnr基因,其中5株菌携带qnrA基因,11株菌携带qnrB2基因,1株菌携带qnrB4基因。挑选2株qnrA基因测序与阴沟肠杆菌qnrA基因(GenBank登录号:DQ983226)的同源性为100%;3株qnrB2基因测序与弗劳地枸橼酸杆菌qnrB2基因(GenBank登录号:AB281054)的同源性均为97%,17个碱基突变,其中2个氨基酸发生改变(GenBank注册号:EF526508);1株qnrB4基因(GenBank注册号:EF543140)测序与大肠埃希菌qnrB4基因(GenBank登录号:DQ303921)的同源性为100%。只有1株细菌qnrA基因结合试验成功。52株枸橼酸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达到70%以上。结论枸橼酸杆菌临床分离株中qnr基因检出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 钟涛许伟徐元宏
- 关键词:喹诺酮类
- 应用TEG监测冠心病患者的凝血状态及评价抗血小板聚集效果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0
- 2018年
- 目的:探讨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监测冠心病(CHD)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体内的凝血状态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方法:选取71例冠心病患者为CHD组和380例TEG检测结果正常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冠心病患者入院后按常规治疗方案给予临床推荐剂量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用血栓弹力图仪监测凝血的基础指标(包括R值、K值、α角、MA值、CI值)及一系列血小板抑制率相关指标。结果:CHD组中患者的TEG各凝血基础指标80%以上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之内;与对照组相比,CHD组R值、MA值、α角和CI值无显著性差异,但K值显著性增高(P <0.05)。与对照组相比CHD组男性患者比率明显增多,年龄显著增高(P <0.05)。CHD组血小板抑制率在50%以上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显著的患者占83.10%;且以MA_(ADP)、MAck和MA_A为参考依据的抗血小板聚集的相关指标中,提示有血栓形成风险的冠心病患者分别占9.86%、4.23%和12.68%。CHD组中所有的抗血小板聚集的相关指标中,与年龄相关性最强的指标为MAck(相关系数0.111),与体质量相关性最强的指标为ADP%(相关系数0.160)。结论:TEG结果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有价值的凝血信息,并且在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临床诊治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TEG检测的应用还可为下一步冠心病患者的个体化临床治疗提供预判的依据,从而更加精准地指导和保障临床抗栓治疗的安全性。
- 钟涛许伟胡海亮刘淑均闻慧琴夏康卞茂红
-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冠心病凝血状态血小板抑制
- 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单采血小板中巨细胞病毒的效果评价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探讨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单采血小板中巨细胞病毒的效果及血小板一部分生化和生理学指标的改变。方法将14ml浓度为500μmol/L核黄素加到125ml的单采血小板悬液中,再将一定滴度约6logTCID50/ml的人类巨细胞病毒标准株(HCMV AD169)分别注入上述混悬液中,经265~370nm广谱紫外光(6.2J/ml)照射8~10min后,分别加至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F)单层中培养,与对照细胞比较观察细胞病变情况(CPE),测定其滴度,并观察血小板一部分体外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浓度50μmol/L的核黄素结合强度为6.2J/ml紫外光照射8~10min,可将滴度为6logT-CID50/ml模型病毒的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50)下降至FDA规定的灭活效果标准的下限值(<0.43logTCID50/ml)。结论核黄素结合紫外光照射可以有效灭活人类巨细胞病毒,而单采血小板的各项生化、生理学指标和阴性对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许伟张循善王明丽朱梅
- 关键词:核黄素光敏感病毒灭活人类巨细胞病毒
- 血液成分病原体灭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08年
- 由于对献血者和所献血液加强了筛查,与输血(全血和各种血液成分)相关的病原体传播的危险已明显减少.但是这种筛查也有局限性,如病毒感染血液后"窗口期"的存在,现行的检测方法不能将病毒检出;对已知的病原体,有效的检测还不能将其100%检出;新出现的病原体还无法检测出等.所以要为临床提供安全的血液及血液成分,必须将加强筛查与灭活病原体处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安全输血的目的.目前对血液成分病原体灭活方法虽然较多,但从既要保证安全、又要较完整地保留血液成分的活性和功能上看,这些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只能依据处理对象的性质和特点选择适宜的病原体灭活方法.
- 许伟张循善
- 关键词:血液成分病原体灭活
- 核黄素结合紫外光灭活血小板细菌及膜糖蛋白的变化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核黄素光化学法灭活单采血小板污染菌的效果及其膜糖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方法将14ml浓度为500μmol.L-1核黄素加到125ml的单采血小板悬液中,再将一定浓度的G+菌(表皮葡萄球菌ATCC12228)和G-菌(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分别注入上述混悬液中,经(265~370nm)广谱紫外光(6.2J.ml-1)照射8~10min后,测定其浓度,观察灭活效果,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浓度50μmol.L-1的核黄素结合强度为6.2J.ml-1紫外光照射8~10min,可将一定浓度的模型菌灭活至<1.22 logCFU/ml。结论核黄素结合紫外光照射可以有效灭活细菌,而单采血小板的CD62p、PAC-1的阳性表达率和阴性对照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 卫玉芝许伟钟涛张循善
- 关键词:膜糖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