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裴海涛

作品数:43 被引量:321H指数:9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岛市科技局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5篇缺血
  • 21篇再灌注
  • 21篇灌注
  • 20篇脑缺血
  • 19篇缺血再灌注
  • 17篇脑缺血再灌注
  • 13篇鼠脑
  • 13篇大鼠脑
  • 11篇大鼠脑缺血
  • 10篇脑梗
  • 9篇鼠脑缺血再灌...
  • 9篇脑梗死
  • 9篇急性
  • 9篇梗死
  • 9篇大鼠脑缺血再...
  • 8篇细胞
  • 8篇BMP-7
  • 7篇蛋白
  • 7篇再灌注损伤
  • 6篇形态发生蛋白

机构

  • 43篇青岛大学医学...
  • 5篇青岛大学
  • 2篇青岛市市立医...
  • 1篇复旦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43篇裴海涛
  • 21篇李红云
  • 13篇郭壮丽
  • 13篇纪晓军
  • 9篇韩迪
  • 8篇王亚男
  • 7篇郭云良
  • 6篇李文健
  • 5篇曹东明
  • 3篇于竹芹
  • 3篇何宏
  • 3篇王乃东
  • 2篇李清美
  • 2篇丛志强
  • 2篇赵秀鹤
  • 2篇石秉霞
  • 2篇鲁成龙
  • 2篇王洪霞
  • 2篇王红霞
  • 2篇汝丽娟

传媒

  • 6篇青岛大学医学...
  • 3篇齐鲁医学杂志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国药理学通...
  • 2篇国外医学(脑...
  • 1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中医药科...
  • 1篇中医药学报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国针灸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蛇志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7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6篇2005
  • 8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1
  • 1篇2000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梗死炎性损伤机制及干预措施的研究
杜怡峰滕继军邢昂王洪新王海萍谢琰臣张晨潘旭东裴海涛孙兆林韩仲岩
该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炎性损伤发生的关键步骤-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以及干预措施进行探讨。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对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然后在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
关键词:
关键词:脑梗死可溶性粘附分子血管内皮细胞
脑梗死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观察脑梗死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用随机开放前瞻性研究方法,将发病6h内,进展性卒中延长至24h入院的125例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75例用尿激酶冲击治疗,剂量为50-150万U,同时给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及神经保护治疗。对照组50例除了不用尿激酶外,其他治疗两组相同。两组分别于入院时、溶栓后2h、6h、1d、3d、7d、14d、21d、1个月、3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欧洲脑卒中量表ESS)及3月时Barthel Index评分(BI),用Ridit分析及t检验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溶栓组从第3d开始,ESS评分优于对照组,14d后更为显著,P<0.05、P<0.005;3个月时,溶栓组临床治愈率(54.7%)和总有效率(88%包括临床治愈、显效、有效)均高于抗凝组(分别为30%,70%),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有较好的疗效,明显优于抗凝组,这种疗效发生在3d以后,14d后明显,3个月后神经康复更显著;疗效判断不应根据用药后短时间内的临床表现,对患者以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意义;用药量50-150万单位较安全,但脑出血的发生与用药剂量有关,应强调用药后注意血压及保持病人安静。
李红云赵秀鹤王红霞王乃东李文健纪晓军裴海涛
关键词:脑梗死尿激酶超早期溶栓治疗安全性并发症
头针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6
2004年
目的 :观察头穴针刺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mRNA)表达的影响 ,探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应用原位杂交及HE染色方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时TNF αmRNA的变化及缺血脑组织病理变化 ,以及针刺对其影响。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TNF αmRNA在皮层、纹状体呈基础水平表达 ,脑缺血再灌注后12hrTNF αmRNA表达增强 (P <0 .0 5) ,针刺可明显抑制皮层、纹状体内TNF αmRNA的表达(P <0 .0 5) ,组织学中其神经组织变性、坏死及血管炎性反应也明显减轻。结论 :针刺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抑制脑内TNF
郭壮丽裴海涛
关键词:急性脑缺血再灌注脑内肿瘤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
BMP-7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BMP-7组,每组20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I-R模型,观察BMP-7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影响。结果与Ht组相比,BMP-7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t=2.33,P〈0.05),脑梗死体积减小(t=5.51,P〈0.05),MDA含量降低(F活性升高(F=22.19±68.11,q=9.41~16.25,P〈0.05)。能与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性损伤有关。33.99、42.94,q=6.59、6.16,P〈0.05),SOD和GSH—PX结论BMP-7对大鼠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曹东明李红云付海洋裴海涛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丙二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41例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06年
将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脑梗死常规加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组给予脑梗死常规加依达拉奉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两组分别进行巴氏指数(B I)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采用CSS量表)评分,并观察出血并发症。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CSS和B I均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出血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依达拉奉治疗期间无明显副作用发生。认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韩迪李红云裴海涛
关键词:依达拉奉自由基清除剂脑梗死
生物全息针刺疗法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01年
将 10 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 5 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的药物 ,治疗组再加用生物全息针刺疗法。动态检测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生物全息针刺疗法可以升高血清IgM含量 。
裴海涛杨吉秀
关键词:脑血栓形成免疫功能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基因多态性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PLAU)基因多态性与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32例VD患者(VD组)和1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PLAU基因rs2227564位点的多态性,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VD发病的关系。结果 VD组PLAU基因rs2227564位点C/C基因型53例(40.1%),C/T基因型72例(54.5%),T/T基因型7例(5.4%),C等位基因频率为67.3%,T等位基因频率为32.7%;对照组PLAU基因rs2227564位点C/C基因型39例(32.2%),C/T基因型63例(51.9%),T/T基因型19例(15.9%),C等位基因频率为53.3%,T等位基因频率为46.7%;两组PLAU基因rs2227564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AU基因rs2227564位点C/C基因型是VD发病的危险因素(OR=1.281,95%CI:1.098~2.577,P=0.037)。结论 PLAU基因多态性与VD的发病相关,PLAU基因rs2227564位点C/C基因型可增加VD患病的风险。
韩迪何宏纪晓军李红云郭壮丽裴海涛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多态性
BMP-7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aspase-9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皮质Caspase-9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机制。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BMP-7治疗组(0.1 mg/kg,0.2 mg/kg),每组10只,模型组和BMP-7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Longa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HE染色观察缺血侧皮质病理学变化,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Caspase-9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9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BMP-7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t=3.79,t=4.43,P<0.01),HE染色显示缺血侧皮质脑组织病理损伤减轻,且以高剂量组较为明显,实时定量PCR显示Caspase-9 mRNA表达明显降低(t=2.56,t=4.52;P<0.05,P<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Caspase-9蛋白表达明显减少(t=3.11,t=5.62;P<0.05,P<0.01)。结论 BMP-7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损伤程度,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线粒体凋亡途径中Caspase-9的表达有关,而且保护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
裴海涛曹东明李红云郭壮丽
关键词:BMP-7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ASPASE-9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双盲对照研究
2000年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国产双盲编号的降纤酶静滴治疗发病2 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65例 (治疗组 31例、对照组 34例 ) ,并同时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 ( FG)、凝血酶原时间 ( PT)、凝血酶原活动度 ( PA)。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进步率 ,降纤酶治疗组 74 .2 %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2 9.2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0 1 ) ;治疗组 FG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 ( P <0 .0 0 1 )。结论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 ,与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相关。
李清美王强谭兰范玉华裴海涛赵仁亮李铁山张勇诸文政陈升杰
关键词:降纤酶脑梗死双盲对照试验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肢体功能恢复的神经可塑性研究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ooblastgrowthfactor,bFGF)能否促进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功能恢复并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其机制。方法:线栓法制作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模型,随机分为bFGF组、对照组、假手术组及正常组,采用行为测试试验评分观察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缺血周边区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inassociatedpretein2,MAP-2)和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protein43,GAP-43)的免疫活性强度。结果:bFGF组前肢放置试验和平衡试验评分优于对照组,前肢放置试验在第9,11,13,15,17,19,21,23,25,27天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1~0.05),平衡试验在第13,15,19,23,25,2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FGF组皮质缺血周边区MAP-2和GAP-43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前者在第21,28天(0.388±0.057,0.379±0.049比0.275±0.058,0.260±0.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2.89,P<0.05),后者在第15,21,2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结论:外源性给予bFGF能促进大鼠MCAO后的肢体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缺血周边区GAP-43和MAP-2的表达上调有关。
王亚男李文健杨学伟郭云良裴海涛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微管相关蛋白质类GAP-43蛋白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