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钊辉

作品数:42 被引量:107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一般工业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0篇眼内
  • 17篇眼内炎
  • 12篇细胞
  • 7篇上皮
  • 6篇蛋白
  • 6篇网膜
  • 5篇色素上皮
  • 5篇视网膜
  • 5篇内障
  • 5篇胚胎
  • 5篇胚胎干细胞
  • 5篇干细胞
  • 5篇白内障
  • 4篇蛋白激酶
  • 4篇蛋白激酶C
  • 4篇毒素诱导
  • 4篇致病
  • 4篇致病作用
  • 4篇鼠胚
  • 4篇鼠胚胎

机构

  • 39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宾夕法尼亚大...
  • 1篇广州市花都区...

作者

  • 41篇袁钊辉
  • 21篇林晓峰
  • 14篇刘奕志
  • 14篇娄秉盛
  • 9篇汪振芳
  • 9篇张铁英
  • 7篇龙崇德
  • 5篇罗莉霞
  • 5篇高前应
  • 5篇葛坚
  • 5篇柳夏林
  • 5篇曾明兵
  • 4篇黄丹平
  • 4篇王智崇
  • 4篇杨瑶
  • 4篇陈慧怡
  • 3篇梁凌毅
  • 3篇陈彦婷
  • 3篇曾阳发
  • 2篇何丽文

传媒

  • 4篇中国实用眼科...
  • 4篇眼科学报
  • 4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中华眼科杂志
  • 3篇中华生物医学...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眼外伤职业眼...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中华眼外伤职...
  • 1篇2003年中...
  • 1篇第四届全球华...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3
  • 3篇2011
  • 2篇2010
  • 7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0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在细菌脂多糖诱导的感染性眼内炎中的致病作用
细菌性眼内炎是眼外伤或内眼手术后常见的致盲性并发症,而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是致盲的主要原因。在感染性眼内炎,感染引起的视网膜炎症可导致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视网膜内大量外周血来源的炎症细胞浸润和视网膜解剖学结构破坏,如...
袁钊辉
关键词:感染性眼内炎细菌脂多糖致病作用视网膜胶质细胞
文献传递
脉络膜视网膜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术治疗严重后眼球壁损伤
目的:探讨创区脉络膜视网膜切除联合创周内界膜撕除术在眼球异物伤或眼球贯通伤所致的严重后眼球壁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前瞻性非对照连续病例系列。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间由作者本人接诊的由于眼球异物伤或眼球贯通...
袁钊辉段芳林晓峰
关键词:眼球贯通伤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眼内异物误诊原因分析及防止措施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 探讨如何避免眼内金属异物误诊和漏诊。方法 对 12例 ( 12眼 )眼内金属异物误诊、漏诊原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2眼被误诊为葡萄膜炎 8眼、白内障 1眼、玻璃体浑浊 3眼。由于延误了治疗 ,导致视力下降。结论 必须提高医生对本病的警惕性 ,全面分析病情 ,借助X线等辅助手段 。
林小铭袁钊辉林晓峰闻祥根蓝育青麦光焕
关键词:眼内异物误诊防止措施漏诊
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上清液对中性粒细胞及RPE细胞炎性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2011年
目的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上清液对中性粒细胞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炎性相关因子IL-1β、TNF-α、IL-6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实验研究。分离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人RPE细胞株D407共培养,加入无菌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培养上清液。其中细菌上清液分为50μl、100μl、250μl、500μl以及空白组、脑心浸萃液态培养基对照组6组;中性粒细胞数量分为空白组、1×10^4、5×10^4、5×10^5,4组。在6、12、24、48、72h等时间点搜集培养液上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培养液中IL-1β、TNF-α、IL-6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当不同剂量金黄色葡萄球菌上清液单独作用RPE细胞时,培养液中IL-1B水平随着细菌上清液剂量增加而上升、亦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IL-6水平500μl组高于空白组,仅在24h[(23.17±3.16)ng/L;(7.61±1.53)ng/L]及48h[(35.00±4.37)ng/L;(13.17±3.27)ng/L]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26)。RPE细胞在100μl细菌上清液作用下,加人不同数量中性粒细胞共培养,5×10^5组培养液中IL-1β水平在6h[(236.62±8.20)ng/L]及12h[(447.42±35.13)ng/L]均高于其余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h:P=0.000,P=0.000,P=0.002;12h:P=0.000,P=0.000,P=0.000);培养液中IL-6的水平在12h时5×10^5组[(46.96±2.72)ng/L]亦高于其余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在各时间点培养液中均检测不到明显的TNF-α表达。结论中性粒细胞及RPE细胞共培养体系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上清液的刺激下可检测到IL-1β和IL-6表达;其中IL-1β表达在早期出现,且高水平状态维持较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因子含量及中性粒细胞数量对引发IL-1β和IL-6的高表达起重要作用。
娄秉盛袁钊辉罗益文林晓峰
关键词:眼内炎中性白细胞
蛋白激酶C_α在小鼠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中的表达变化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研究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过程中蛋白激酶Cα(protein kinase Cα,PKCα)的表达变化,探讨可能涉及ESC定向分化的信号机制。方法:ES-D3细胞株用不含小鼠白血病抑制因子(mouse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mLIF)的ESC培养液培养4 d,形成胚胎体(embryoid bodies,EBs),再分别种植于预置有盖玻片的6孔板和直径100 mm的培养皿,经5×10-7mol/L维甲酸(retinoic acid,RA)诱导后,用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NF-200来鉴定分化细胞的类型,在诱导后第1、3、5、7和14天用Western印迹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PKCα亚型的表达变化。结果:诱导前免疫组化发现PKCα在ES-D3细胞有广泛的棕黄色的阳性表达,以细胞浆和细胞膜最明显:Western印迹发现PKCα出现一条蛋白印迹条带,分子量约为84 kD;诱导后第3天,NSE和NF-200开始表达,第7天达到高峰:诱导后Western印迹和RT-PCR方法都显示PKCα表达量急剧下降,以后逐渐升高,至第14天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在RA诱导ESC定向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过程中,PKCα有独特的时空表达特点,它可能对ESC的分化有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眼科学报2004;20:107-112.
高前应葛坚王智崇陈慧怡黄丹平袁钊辉
关键词:蛋白激酶CΑ胚胎干细胞神经样细胞信号机制
蛋白激酶C亚型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的表达研究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研究5种蛋白激酶C(PKC)亚型PKC_α、PKC_β、PKC_γ、PKC_δ和PKC_ε在小鼠胚胎干细胞(ES细胞)株ES-BALB/c的表达情况。[方法]ES-BALB/c细胞株用普通ES细胞培养液培养,分别种植于预置有盖玻片的6孔板和直径100mm的培养皿,培养2d和4d后分别进行PKC亚型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免疫组化发现PKC_α在ES-BALB/c细胞有广泛的棕黄色的阳性表达,以细胞浆和细胞核最甚,而PKC_β、PKC_γ、PKC_δ和PKC_ε4种亚型无明显表达;Western印迹发现PKC_α出现一条蛋白印迹条带,分子质量约为84ku,而PKC_β、PKC_γ、PKC_δ和PKC_ε4种亚型无蛋白印迹条带。[结论]PKC_α在ES细胞阶段即有表达,在将来的细胞分化阶段可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PKC_β、PKC_γ、PKC_δ和PKC_ε4种亚型在ES细胞阶段没有表达。
高前应葛坚王智崇杨智宽黄丹平袁钊辉陈慧怡陶靖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蛋白激酶C蛋白表达WESTERN印迹法
深低温保存人羊膜移植兔眼结膜重建后的组织学改变
2000年
目的:探讨深低温保存羊膜移植修复兔眼结膜缺损术后的组织学变化。方法:取12只新西兰白兔,做右眼结膜缺损模型,然后进行深低温保存的羊膜移植。在术后1周,3周,5周,12周分别处死动物取材,取术区标本(包括植片和植床)进行组织学检查,包括HE染色和PAS染色,并对术后12周的术区标本进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所有术眼外观均生长良好,无植片脱落、溶解、瘢痕化或睑球粘连。术后1周,羊膜植片的死亡上皮细胞覆盖基底膜;术后3周植片原有的上皮被小而圆的结膜上皮细胞替代,有杯状细胞分化,复层或单层分布,羊膜开始溶解;术后5周结膜上皮细胞分化良好,术后12周羊膜溶解消失。透射电镜所见:术后12周上皮细胞分层排列良好,细胞内含丰富的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表层细胞有大量微绒毛,细胞之间有丰富的桥粒,基底膜完整,细胞与基底膜之间见半桥粒结构。结论:深低温保存的羊膜移植修复结膜术后,不仅外观良好,而且组织结构与正常结膜一致。因此,深低温保存羊膜是一种有应用价值的结膜替代物。眼科学报2000;16:224~227。
卢蓉刘金陵张洁郑湖玲袁钊辉林建贤
关键词:人羊膜结膜重建组织学改变
扭动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的初步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超声振动模式-扭动模式(Torsional)用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病例来自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诊断单纯性老年白内障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并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一组选用扭动模式,而另一组选用常规模式,记录术中所使用的超声时间(Ultrasound Time,UST)及超声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并比较术后角膜水肿程度、角膜厚度、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及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结果术中所使用的超声时间及超声能量比较,扭动模式组较常规模式组低,对于1、2、3、4级核,平均UST扭动模式组为8.32,18.45,29.48和48.39秒,而常规模式组为10.25,25.14,36.45和61.44秒;扭动模式组平均超声能量为0.94,3.13,7.47和14.08,常规模式组为1.25,4.18,8.59,16.51,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术后1天及术后7天扭动模式组较常规模式组高,而术后1月观察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角膜水肿及平均角膜中央厚度比较,术后1天及7天扭动模式组较常规模式组角膜水肿轻,术后30天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天及30天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扭动模式组较常规超乳模式组高,丢失率低。结论扭动模式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较传统超乳模式相比,是一种高效安全的超声乳化振动模式,较传统模式相比可以减少术中的超声时间及超声能量,并减少对眼内组织特别是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
曾明兵刘奕志柳夏林罗莉霞夏园玲曾阳发袁钊辉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
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及中性粒细胞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损伤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及中性粒细胞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分离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人RPE细胞株D407(RPED407)共培养,并加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外毒素建立细菌性眼内炎体外模型。通过观察RPE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RPE细胞存活状况改变、以及Hoechst 33342/Propidium Iodide(PI)染色观察细胞核的荧光染色等方法,验证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及中性粒细胞埘RPE细胞的损伤作用。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单独作用RPE细胞时,细胞外LDH水平及RPE细胞的坏死细胞比率随着外毒素剂量增加而升高,但仅250、500μ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加入中性粒细胞共同培养后,100μl外毒素作用下,仅6h,RPE细胞外LDH水平即高于无外毒素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6h时,流式细胞仪分析湿示,RPE细胞发生了明显的细胞凋亡,并且随着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而加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对RPE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其机制主要以细胞坏死的方式进行。中性粒细胞超过一定数量后对RPE细胞具有损伤作用。外毒素和中性粒细胞共间参与时,对RPE细胞的毒性作用大于两者单独对RPE细胞的损害。
娄秉盛林晓峰袁钊辉张铁英刘奕志
关键词:葡萄球菌金黄色色素上皮
大肠杆菌内毒素诱导的大鼠眼内炎表现及细胞因子的表达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观察大肠杆菌内毒素(LPS)诱导的大鼠眼内炎模型组织病理学特征和玻璃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LPS的表达模式.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SC组)136只、眼内炎组(EO组)168只、空白对照组(BC组)12只.E0组玻璃体腔注射5 μl LPS溶液诱导眼内炎动物模型;SC组注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BC组不作任何干预.注射后6、12、24、48、72 h,5、7 d,观察大鼠眼部炎症表现并分别摘除各组眼球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取其玻璃体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LPS的浓度.结果 EO组注射后6~72 h,眼内可见严重炎症反应,注射后7 d炎症基本消退.注射后24 h,眼内白细胞浸润数量为(1224.64±132.2)个/眼,达到高峰;注射后72 h,浸润细胞数量迅速下降至(342.25±47.7)个/眼.EO组注射后24 h,TNF-α和IL-1β浓度分别为(996.18±89.45)、(5556±1440)pg/ml,均达到高峰并持续至注射后48 h,随后迅速下降;注射后7 d,TNF-α和IL-1β浓度分别为(22.16±5.84)、(73.7±18.7)pg/ml.EO组注射后72 h,玻璃体腔内LPS含量迅速下降为(11.03±3.41)ng,7 d后玻璃体腔内LPS含量为(0.22±0.08)ng.结论 大鼠眼内炎模型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大量白细胞眼内浸润,TNF-α、IL-1β的高水平表达以及玻璃体腔自发性细菌成分清除;TNF-α、IL-1β表达模式与LPS眼内清除过程一致.
袁钊辉龙崇德汪振芳林晓峰张铁英娄秉盛刘奕志
关键词:内毒素类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动物实验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