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延迟间期及VVI模式起搏时心功能的变化 2003年 目的 :观察双腔起搏器 (DDD)不同房室延迟间期 (AVD)及 VVI起搏时的血流动力学及左心功能变化。 方法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 DDD永久人工起搏器患者 19例 ,男 10例 ,女 9例 ,年龄 (6 6 .79± 15 .5 2 )岁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DDD起搏时不同 AVD及 VVI起搏时二尖瓣前向血流图 (E、A峰 ) ,主动脉前向血流速度 (AFV)及速度时间积分 (AFVTI)、左心室收缩 /舒张末期内径 (L VESd/ L VEDd)、左室射血分数 (L VEF)、每搏输出量 (SV)、心排血量 (CO)等。预设心房起搏频率为 75次/ min,AVD自 90 ms以 30 m s步长依次递增至 2 4 0 ms,最后程控为 VVI模式。结果 :(1) DDD起搏时血流动力学各参数随 AVD变化而变化 ,当 AVD为 (16 3.30± 30 .4 1) ms时 ,E、A峰 ,AFV,AFVTI达最大 ;当 AVD为 2 4 0 ms时 ,部分患者 E、A峰融合呈单峰 ;当以 VVI起搏时 ,E峰高低不等 ,A峰间断、不规则出现 ,AFV、AFVTI较 DDD起搏时明显减小。 (2 ) DDD起搏时心功能各参数随 AVD的递增而改善 ,达峰值后又逐渐下降 ;AVD为 (16 3.30± 30 .4 1) ms时 ,CO达最大 [(6 .5 0± 1.5 4 ) L / m in],较 AVD为 90 ms [(5 . 83± 1. 6 1) L / min ]、 2 4 0 ms [(5 . 85± 1. 2 8) L / min ]时分别增加 11. 5 %、 11. 1% ,较 薛迪中 廖德宁 王小涛 牛晓萍 陈金明 顾兴建 钱建英 陈懿 吴宗贵关键词:双腔起搏器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根据QT间期优化双腔心脏起搏器房室延迟的探讨 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观察双腔心脏起搏器 (DDD)不同房室延迟 (AVD)时心功能与体表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 ,探讨根据体表心电图QT间期优化AVD的可行性。方法 19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患者 ,男10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为 (6 6 .79± 15 .5 2 )岁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不同AVD起搏时心排量 (CO)、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舒张末期内径 (LVESd/LVEDd)、左室射血分数 (LVEF)等 ,同时单盲测量不同AVD起搏时 12导联心电图的QT间期。心房起搏频率预设为 75次 /min ,AVD自 90ms起以 30ms步长依次递增至 2 40ms。结果 随着AVD的递增 ,心功能和QT间期随之改善和延长 ,达峰值后又逐渐下降。超声心功能最佳时所对应的AVD与QT间期最大时所对应的AVD的差异无显著性 [分别为 (15 8.80± 13.6 4)ms和 (16 3.30± 30 .41)ms,P >0 .0 5 ];QT间期最大时所对应的心功能各参数与最佳超声心功能各参数相似 [CO分别为(6 .2 9± 1.75 )L/min和 (6 .5 0± 1.5 4)L/min ;LVEF分别为 (6 5 .89± 10 .80 ) %和 (6 7.0 4± 11.19) %;P值均 >0 .0 5 ];QT间期值与CO呈显著正相关性 (r =0 .70 ,P <0 .0 5 )。结论 QT间期随不同AVD时的心功能变化而变化 ,通过测量体表心电图QT间期可进行AVD优化。 廖德宁 薛迪中 牛晓萍 王小涛 张家友 顾兴建 杜荣增 黄佐 黄高忠 吴宗贵关键词:QT间期 双腔心脏起搏器 房室延迟 心功能 体表心电图 丁咯地尔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脑血管痉挛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头痛、眩晕为主要症状的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169例经颅多普勒检查证实,以脑血管痉挛为主要原因的头痛、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7例,对照组82例。对照组给予丁咯地尔片150mg口服,3次/日。观察组给予丁咯地尔150mg口服,同时口服养血清脑颗粒4.0g,3次/日。两组服药14d为1疗程。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脑血管痉挛明显改善,临床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咯地尔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脑血管痉挛,临床症状改善显著。 薛迪中 魏娜 王伟 常万松关键词:丁咯地尔 养血清脑颗粒 脑血管痉挛 尿毒症患者血清对大鼠系膜细胞增殖及分泌纤连蛋白的实验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尿毒症患者高PTH血清及正常PTH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MC增殖及分泌纤连蛋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1.取对数生长期MC接种于96孔板(1×104/孔),培养24h,换无血清培养液继续培养24 h... 魏娜 薛迪中 赵学智 徐成钢 孙田美 梅长林文献传递 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肾脏损害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口服盐酸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肾脏损害疗效。方法60例高血压合并肾脏损害患者,应用贝那普利10 mg,1~2次/d,连服6个月。结果60例高血压合并肾脏损害患者口服贝那普利降 李朝辉 罗先润 张辉 薛迪中 魏娜 娄云霄文献传递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塞(AMI)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8例 AMI患者急诊PCI临床资料,并进行了临床随访。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无死亡病例。右冠梗塞伴严重低血压及Ⅲ°房室传导阻滞(... 孟庆恒 罗先润 薛迪中 张辉 张松龄 贾艳黎文献传递 伊布利特与胺碘酮联合应用对兔心肌电生理的影响 2013年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与胺碘酮联合使用后对兔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为临床上合理使用伊布利特,提高药物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伊布利特组、胺碘酮组、伊布利特+胺碘酮组,每组10只。采用冠脉灌注左室楔形心肌组织块模型,在不同灌注溶液条件下,记录各组兔心室肌内膜及外膜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及跨室壁复极离散(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结果】伊布利特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内膜、外膜细胞APD均延长,TDR也显著增大(P<0.05)。胺碘酮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内膜、外膜细胞APD延长(P<0.05),而TDR减小(P<0.05)。伊布利特+胺碘酮组与对照组、胺碘酮组、伊布利特组相比,心肌内膜、细胞APD均有延长(P<0.05)。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合用后,TDR虽较胺碘酮组有所增大,但较伊布利特组减小,且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与伊布利特联合使用,有效减少单独使用伊布利特所引起的TDR增大,从而提高伊布利特临床使用的安全性。 薛迪中 魏娜 常万松 徐涛关键词:伊布利特 胺碘酮 心肌电生理 跨室壁复极离散 动作电位时程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及疗效观察 1997年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及疗效观察李来生蔡平清温国玲薛迪中孙斌郝润春为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及联合用药对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我们对13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了检测,并对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70例给予三组药物联合应用对照治疗... 李来生 李来生 温国玲 薛迪中 孙斌 薛迪中关键词: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药物疗法 利多卡因对大鼠缺血脑损伤后Bax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缺血脑损伤后Bax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为临床中复合病症选择用药积累实验性资料。方法制作大鼠脑栓塞动物模型。分组手术后24 h开颅取脑,分离右侧海马,做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测定Bax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凋亡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Bax蛋白阳性细胞的计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多卡因处理组与模型组比较,凋亡阳性细胞数及Bax蛋白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降低脑缺血损伤后神经细胞Bax蛋白的表达(P<0.05);抑制脑缺血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P<0.05)。 罗先润 魏娜 张辉 薛迪中 苗莉 王明臣关键词:利多卡因 脑缺血损伤 BAX蛋白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对血压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探讨不同血糖水平对降压疗效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和门诊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68例,根据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选择降压和降糖方案,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同血糖水平时的降压疗效,同时检测治疗开始与结束时的空腹血糖(FPG)、血浆内皮素(ET-1)及尿清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结果随着治疗过程中血糖水平的逐渐改善,血压达标人数明显增加。经过4~6周的降糖治疗,血糖接近达标(6.1~6.9mmol/L)和达标(<6.1mmol/L)时,血压达标率分别为82.35%和95.59%,和血糖≥7.0mmol/L(血压达标率51.47%)及≥7.8mmol/L(血压达标率27.94%)水平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治疗前后患者FPG、血浆ET-1及UAER均明显下降。结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降压疗效关系密切,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利于血压的治疗,从而改善内皮功能,更好地预防靶器官损害,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魏娜 薛迪中 常万松 庄红丽关键词:高血压 空腹血糖 内皮素-1 尿清蛋白排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