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丹君

作品数:46 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篇文学
  • 4篇历史地理
  • 3篇文化科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艺术

主题

  • 13篇文学
  • 7篇陶渊明
  • 7篇《陶渊明集》
  • 4篇诗学
  • 4篇乡里
  • 3篇道德
  • 3篇学术
  • 3篇政权
  • 3篇班固
  • 2篇代文
  • 2篇道士
  • 2篇都城
  • 2篇学史
  • 2篇扬雄
  • 2篇社会
  • 2篇盛唐
  • 2篇诗歌
  • 2篇诗人
  • 2篇诗体
  • 2篇诗学传统

机构

  • 25篇中国人民大学
  • 11篇北京大学
  • 9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45篇蔡丹君
  • 1篇傅刚

传媒

  • 6篇文史知识
  • 5篇文学遗产
  • 4篇中国典籍与文...
  • 3篇文学评论
  • 3篇文艺理论研究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清华大学学报...
  • 2篇云梦学刊
  • 2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文艺研究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天中学刊
  • 1篇乐府学
  • 1篇中原文化研究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8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空罇之愁——从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读起
2010年
“崔侯初筵色,已畏空蹲愁”(《晦日寻崔戢李封》)这个句子,在杜诗中并不算特别引人注目,而细细品起来,就觉得很有深味。
蔡丹君
关键词:杜甫古代文学唐诗
历史感与诗学传统的形成——以中古时期易代相关的诗学现象为例证被引量:3
2019年
人们常通过对照过去与现在,来寻找通向未来的道路。这种历史思考在急于探求未来走向的易代之际尤其突出。人们关于历史的体验、认知、评价和感受等,即是相对于"历史理性"而言的"历史感"。历史感会深刻影响人们关于前代诗学的选择,让历史与诗学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当人们选择前代诗学来继承,就意味着他们进入了"古今对照",或者,人们是基于"古今对照"而选择了某种前代诗学。诗学主体的历史感会更为明显地渗透到诗歌语言的修辞艺术之中,从而影响历史典故的呈现和史家修辞的产生乃至咏史传统之再凝结。总之,探究"历史感"对于诗学传统形成与传承之作用,有助于丰富对历史与诗学之关系的理解。
蔡丹君
关键词:历史感诗学诗学传统
新体诗的突围——景龙之际宫廷诗人的复古实践与诗体革新
2011年
新体诗自诞生起就广受争议,在龙朔前后更是达到高潮。但上官仪、"四杰"或者陈子昂等人,在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时,常陷入新的困境。最终带领新体诗走出发展之障碍重围的,却是景龙之际理论呼声并不高的宫廷诗人。他们的现存作品体现了积极的复古实践和具体、细致的诗体革新,包括:真正挥别新体诗律的"嬖积细微",完成了诗律的定型和普及;廓清了上官体过大的语量,利用从生活、文本习语中获取双音节词、双音复合词入诗,去除辞藻的壅塞;而最为重要的是在诗歌主题与审美趣味上作了有益探索,发展出盛唐"雅体"的雏形。
蔡丹君
关键词:诗律
乡里社会与十六国北朝文学的本土复兴被引量:1
2017年
从西晋末年永嘉丧乱到隋朝统一南北,北方地区文学的发展是如何从遭到巨大破坏的境地逐渐走向复兴,成为通向隋唐文学的关键一环的?南朝文学的北传,曾是这个问题的常见答案。然而,纵观整个十六国北朝文学发展脉络,外部因素并非是推动其文学力量复兴的根本原因,它的内在生机是在其本土的乡里社会中孕育的。乡里坞壁对西晋末年文学的存续之功,北方乡里社会中的中下层士人与胡族政权之间的文学互动,三长制推行后繁荣的乡里私学为北朝培养的大量寒族士人等,是这一文学发展机制中较为重要的几个要素。乡里社会塑造了北方文学,它的"底层性"所凝结的精神价值,是其超越南朝文学的重要方面。
蔡丹君
从乡里到都城:历史与空间变迁视野中的北朝文学
太安之乱(302)以后,魏晋以来在城市中发展的文学力量,受到严重冲击。除了南渡者之外,一些士人留在北方并转入乡里。于是,乡里社会成为此后北方地区文学获得修复和发展的重要社会土壤。北魏后期,都城洛阳的安定和繁荣,为北朝文学...
蔡丹君
关键词:北魏后期社会组织
克服独处:盛唐隐者之诗的情绪魅力
2014年
隐者大都是独居的。他们隔绝了俗世,放弃了红尘,在山水之间寻找对生命的理解。而在与自然相接的那些日子里,他们是否也会思念往日的友朋,是否也会想象那桃源之外的尘土?在盛唐诗中,有一种隐者生活,不是畅游山川,也不是迷恋丹术,仅仅表现为一种情绪。情绪从思念和等待中产生,弥漫到隐者周遭的空气里。隐者的情绪之美,是这类题材的盛唐诗散发的一种别样的趣味。这种情绪的酝酿和生发,通常是忧伤而美好的,它的魅力便是在于对孤独的反抗和克服。
蔡丹君
关键词:盛唐诗情绪思念反抗
六朝杂史、杂传与咏史诗学的发展——从阳休之《陶渊明集》所收《集圣贤群辅录》说起被引量:3
2019年
北齐阳休之本《陶渊明集》所收《集圣贤群辅录》,内容多取六朝杂传,体例近乎类书。它虽是伪书,但与陶渊明的咏史诗文之间存在某些共性,尤其是在杂史、杂传史料的使用和历史观等方面有相一致的倾向,导致过去有人认为它出自陶渊明之手。比较陶渊明诗文与《群辅录》可见,他的咏史诗歌深受六朝杂史、杂传的影响,在历史典故运用方面常引据杂史、杂传,并从中总结、提炼历史人物群像,发展了咏史组诗的形式;他还以杂传书写的方式来写咏史诗或者其他类型的诗文等等。而陶渊明并非六朝时代受杂史杂传影响的唯一的诗人,从六朝诗学的整体情况来看,六朝咏史诗学的发展,是在杂史、杂传获得发展的背景下同步繁荣起来的。陶渊明咏史诗与《集圣贤群辅录》是诠释这股发展潮流的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蔡丹君
关键词:杂史杂传陶渊明
“旧族”与“晋人”:石赵文学的主体构成及主要特点被引量:1
2014年
在石赵政权中出仕的汉族士人,因其阶级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人:一种是曾在西晋有一定地位的贵族士人,被称为"旧族";一种是起自乡里社会的寒素士人,被称为"晋人"。汉族士人是构成石赵政权文学发展的主体。然而寒人作为石赵政权中深受倚靠的对象,出仕待遇高于旧族,在文学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较高。寒人在石赵政权中的兴起与旧族的衰落,反映了十六国前期文学发展秩序的一些深刻变化。
蔡丹君
关键词:晋人
宫体诗的遗产:虚拟京洛与情感塑形
2023年
在历史上饱受批判的宫体诗,是链接汉乐府与初唐歌行的不可忽视的一环。宫体诗抽离了汉乐府讲述城邑平民生活与家庭伦理的叙事内核,虚拟历史时空线索,将琐碎的物象、事类叠加在一起,建构出一种概念化的城市图景。城市街衢之间的游侠、倡妓等形象鲜明的特定人群获得凸显,并替代了汉乐府中作为主角的城市底层平民。同时,宫体诗人又提炼出类型化的世俗情感,或关于历史、人生沉浮的咏叹,或关于游子思妇的缠绵等等,将之作为城市图景的空隙之间隐伏的抒情笔墨。这些被塑形过的情感类型,最终凝结为初唐诗人所理解的“古意”。总之,从汉乐府、宫体诗到初唐歌行,中古诗歌文本内部的语言艺术发展过程,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蔡丹君
关键词:宫体诗古意
草木有本心——张九龄《感遇》二首的别致之处
2014年
草木在古代诗歌中是常见意象。在古代农耕社会中,人们与植物相依相伴,对植物深有感情,不但在文学作品中描写出它们最美的一面,还会赋予它们拟人的特征。《诗经》、《楚辞》中的一些植物,甚至具有辅助道德判断的作用。比如屈原笔下,“香草”是比喻君子的,“臭木”是比喻谗佞小人的,即所谓“香草美人,以譬君子;恶禽臭物,以比谗佞”。当草木被附加了人的主观道德判断,也就无意划分出了不同的道德类型。
蔡丹君
关键词:《感遇》草木本心道德判断农耕社会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