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孝先
- 作品数:20 被引量:91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上矢状窦旁桥静脉解剖形态的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通过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探讨上矢状窦旁桥静脉的解剖学表现及蛛网膜颗粒与桥静脉的关系。方法分析102例患者的资料,观测上矢状窦旁桥静脉的数目、形态、大小、汇入上矢状窦的部位和角度;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大小及与桥静脉的关系。结果 102例共有桥静脉837支,以中部最多(约2支/侧),后部最少(约1支/侧),前部主要集中在起始点附近;桥静脉大致有三类形态:圆管状或带状(65.95%)以前部和后部居多、扁平不规则形(24.73%)以中部居多、扁平筛孔状(9.31%)主要位于中部;桥静脉汇入上矢状窦的部位前部以窦基底部汇入为主,中部以窦中部水平汇入稍多,后部则主要从窦下缘汇入;桥静脉汇入上矢状窦的角度前部主要以直角汇入为主(84.25%、80.14%),其次为锐角汇入(13.70%,13.70%),中部以直角汇入为主(71.35%、66.45%),后部均以钝角汇入(100%);102例中发现135个蛛网膜颗粒,均小于5mm,大部分(68.89%)与桥静脉无关,部分(22.22%)位于桥静脉狭窄处。结论 VCTDSA是显示上矢状窦旁桥静脉的理想影像学方法 ,可从不同角度充分显示其解剖形态及与蛛网膜颗粒的关系,有助于临床各种纵裂间手术时保护桥静脉。
- 张丽娟吕发金谢惠蒋孝先
- 关键词:上矢状窦桥静脉
- 不同介质对CTA测量血管模型管径的影响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不同介质对血管模型CT值、CT后处理技术容积重建(VR)显示阈值、血管模型管径的影响。方法建立9个血管模型,即空气、清水、对比剂浓度递增的介质A~G;在9种介质中分别测量血管模型CT值;VR重组调节图像显示阈值以测量9个血管模型的标准管径,记录标准阈值;分析介质密度、血管模型的CT值、标准阈值间的相互关系及对血管模型管径测量的影响。结果介质密度与血管模型CT值呈明显负相关(r=-1.000,P<0.01);介质密度与标准阈值呈完全负相关(r=-1.000,P<0.01)。介质对血管模型CT值及阈值均有影响,介质密度每增加1HU,血管模型CT值和标准阈值各降低0.09个单位.以B介质为例,血管模型CT值与标准阈值呈明显正相关(r=1.000,P<0.01);标准阈值和血管模型管径呈明显负相关(r=-0.780,P=0.01)。结论血管模型CT扫描VR重组图像血管管径测量受周围介质密度、血管内对比剂密度、VR重组显示阈值的影响。
- 谢惠吕发金展群岭李琦房文皓张丽娟蒋孝先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容积再现
- 疑似病毒性脑炎的神经梅毒1例被引量:4
- 2010年
-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3岁,因精神行为异常2d,抽搐1d入院。查体:体温37.6屯,脉搏119次/min,嗜睡,呼之不应,查体不合作,颈阻(+),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0.2cm,对光反射灵敏,无中枢性面舌瘫,肌力无法查,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一)。
- 蒋孝先吕发金
-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疑似精神行为异常中枢性面舌瘫病理反射
- 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对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对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建立紧贴骨结构的血管模型,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①未注射对比剂螺旋扫描20次,球管曝光时间为2.1s,扫描间隔时间分别为1.9s、3.9s、5.9s、7.9s、9.9s、11.9s、13.9s、15.9s、17.9s、19.9s,2.9s、4.9s、6.9s、8.9s、10.9s、3.0s、4.0s、5.0s、6.0s、7.0s。②注射对比剂后螺旋扫描10次,扫描间隔时间分别为9.9s、11.9s、13.9s、15.9s、17.9s,10.9s、12.9s、11.0s、12.0s、13.0s,其余扫描参数同①。减影后数据行3D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重组,评价减影后图像质量、测量减影后全幅图像CT值、记录球管曝光角度差。结果注射对比剂前后同步扫描15次,减影后图像质量均为Ⅰ级,非同步扫描15次,减影后图像质量Ⅰ级2次、Ⅱ级12次、Ⅲ级1次;20次未注射对比剂减影后图像CT值比较,非同步扫描减影后图像CT值均数高于同步扫描;同步扫描的球管曝光角度差均数明显小于非同步扫描。结论同步扫描保证球管曝光的起始位置相同,可明显提高VCTDSA的图像质量。
- 张丽娟吕发金谢惠蒋孝先谢鹏
-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
- 比较阈值调节测量法与常规测量法对评价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价值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阈值调节测量法和常规测量法对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评价的准确性。方法用常规测量法和阈值调节测量法对8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分析,评估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重复性及一致性,用两种方法测量狭窄处及正常血管管径大小,计算各狭窄处的狭窄率,判定狭窄程度。结果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两种方法对狭窄部位判定有良好一致性(K=0.99、0.99),观察者内阈值调节测量和常规测量狭窄程度一致性强(K=0.92、0.89),观察者间阈值调节测量和常规测量狭窄程度一致性强(K=0.98、0.87)。阈值调节测量比常规测量多检出轻中度血管狭窄共9处,分别是M1段轻度狭窄2处,M1段中度狭窄1处,M2段轻度狭窄5处,M2段中度狭窄1处;阈值调节测量优于常规测量(-R阈>-R常),两种测量法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血管造影(CTA)测量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阈值调节测量法可减少轻中度狭窄漏诊率,较常规测量更准确反映血管狭窄,为临床介入治疗提供可靠的血管狭窄影像依据。
- 谢惠吕发金张丽娟姚开情蒋孝先李建秋陈丽覃川
-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阈值血管狭窄
- 破裂与未破裂大脑中动脉瘤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照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破裂与未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MCAA)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T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hy,VCTDSA)上的形态学差异。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0年1月54例55个MCAA VCTDSA表现,根据颅内有无出血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由两名神经放射学医师采用双盲法评价二者形状、大小、瘤颈、载瘤动脉分叉角度、瘤体纵横比(aspect ratio,AP值),比较二者在形态学上的差异。结果破裂组动脉瘤36个(65.45%),其中椎状或半球状15个(41.6%),囊状12个(33.33%),梭状3个(8.33%),球状1个(2.77%),不规则5个(13.88%);未破裂动脉瘤19个(34.55%),其中锥状或半球状11个(57.89%),囊状4个(21.05%),球状4个(21.05%),二者形状分类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破裂组动脉瘤瘤壁伴尖角征12个(33.33%):顶壁8个,侧壁4个;瘤样突起6个(16.67%):顶壁4个,侧壁2个;瘤体上小动脉2个(5.56%),伴子瘤3个(8.33%);未破裂组动脉瘤瘤壁伴尖角征2个(10.52%),均位于侧壁,瘤样突出位于侧壁2个(10.52%),伴瘤体上小动脉1个(5.26%),二者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与未破裂组长径分别为(6.05±5.85)mm、(4.55±7.10)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与未破裂组载瘤动脉分叉角度分别为(138.70±31.90)°、(144.53±21.81)°,破裂组与未破裂组瘤颈分别为(3.50±2.40)mm、(3.00±1.70)mm,分叉角度及瘤颈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动脉瘤AP值分别为1.68±0.83、0.87±0.92,二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76),AP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9%、71%,AP临界值为1.28。结论破裂与未破裂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VCTDSA具有形态学差异,二者瘤壁征象、载瘤动脉角度、瘤颈、瘤体长径无明显差异,形状有明显差异,而AP值作为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谢惠吕发金张丽娟姚开情蒋孝先李建秋陈莉覃川
-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瘤形态学CT血管成像
- 心脏磁共振成像在心肌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6
- 2011年
- 心脏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有效的、无创的心脏检查手段。其临床应用曾经因为心脏在检查过程中不停跳动产生伪影而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近年来随着MRI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进步,MRI已被应用到各种心脏疾病的诊断。本文就心脏MRI在几种常见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性的临床应用做一回顾。
- 杨勤宇蒋孝先何丹
- 关键词:心脏磁共振成像心肌病
- 全肝容积灌注CT成像评估兔肝血流灌注及体积对肿瘤坏死率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探讨全肝容积灌注CT成像(VPCT)评估兔肝血流灌注及体积对肿瘤坏死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兔肝VX2移植瘤作为实验组,并设立对照组。实验组及假手术对照组在术后14 d通过全肝VPCT并获得相应的灌注参数,测量并计算实验组肿瘤体积(TV)、肿瘤坏死率(TNR)。检查完后对所有实验组肿瘤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实验组癌组织与对照组肝组织灌注血流量(BF)、灌注血容量(BV)、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动脉灌注指数(HP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癌旁组织与对照组肝组织BF、BV、ALP、PVP、H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NR与ALP、HPI呈负相关(r=-0.410和-0.356,均P<0.05),TNR与BF、BV、PVP无相关性(r=-0.016、-0.155和0.256,均P>0.05);TV与BF、BV、PVP、ALP、HPI无相关性(r=0.062、0.292、0.140、0.142和0.014,均P>0.05);肝VX2移植瘤TNR与TV无相关性(r=-0.098,P>0.05)。HE染色发现肿瘤边缘区为富含血管的环形癌组织,中央为坏死区。结论兔肝VX2移植瘤TNR与全肝VPCT反映的肿瘤动脉灌注高低有关,与TV无明显关联。
- 刘智俊罗光华周宏蒋孝先廖华之伍海彪
- 关键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肿瘤体积VX2移植瘤
- 同步匹配蒙片去骨技术CT减影血管造影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同步匹配蒙片去骨(MMBE)技术显示脑血管的可行性并比较其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的减影图像质量。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扫描血管模型:①未注射对比剂同步和非同步扫描各10次;②注射对比剂后同步和非同步扫描各5次。用MMBE减影后行3DVR、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重组评价减影图像质量;测量减影全幅图像CT值(无对比剂);前后提取两组骨蒙片相减评价图像质量(无对比剂);比较同步MMBE与VCTDSA的减影图像质量。结果采用MMBE减影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图像质量均为Ⅱ级13次、Ⅲ级2次;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减影图像CT值均数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0次同步扫描骨蒙片相减图像质量均为Ⅰ级,而非同步扫描骨蒙片相减图像质量Ⅱ级8次、Ⅲ级1次、Ⅰ级1次;同步MMBE减影图像质量Ⅱ级13次、Ⅲ级2次,15次VCTDSA减影图像质量均为Ⅰ级。结论同步MMBE技术是显示脑血管的可行方法,可提高MMBE减影后的图像质量;VCTDSA减影图像质量优于同步MMBE。
- 张丽娟吕发金谢惠蒋孝先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CT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 血管模型管径阈值调节测量与自动测量准确性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用64层螺旋CT阈值调节测量和自动血管分析软件(AVA)分别测量血管模型管径,评价两种方法血管管径测量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建立9个密度递增的血管模型,置于9种不同密度的介质中;游标卡尺测量血管模型标准内径;CT扫描后图像行VR重组,根据血管模型内CT值调节VR图像显示阈值,进行阈值调节测量血管模型内径,后用自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比较阈值调节测量和自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管径大小的差异。结果:阈值调节测量组血管模型内径为10.71±0.08mm,与真实内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组血管模型内径为12.15±0.41mm,与真实内径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方法测量的血管模型内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1)。结论:血管模型管径测量中,阈值调节测量法较自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更准确、更能反映真实内径大小。
- 谢惠吕发金房文皓张丽娟蒋孝先覃川
- 关键词:血管血管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