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苟新敏

作品数:58 被引量:25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珠海市卫生局医学科研基金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蛋白
  • 14篇肿瘤
  • 14篇腺癌
  • 13篇细胞
  • 12篇乳腺
  • 11篇免疫
  • 10篇乳腺癌
  • 10篇淋巴
  • 10篇病理
  • 9篇腺肿瘤
  • 8篇组织化学
  • 8篇免疫组织
  • 8篇免疫组织化学
  • 7篇乳腺肿
  • 7篇乳腺肿瘤
  • 6篇缺氧
  • 6篇缺氧诱导
  • 6篇缺氧诱导因子
  • 6篇缺氧诱导因子...
  • 5篇乳腺癌组织

机构

  • 51篇中山大学
  • 6篇广东医学院
  • 4篇广州中医药大...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东医学院附...
  • 1篇中南大学
  • 1篇遵义医学院第...

作者

  • 57篇苟新敏
  • 30篇王晓鸿
  • 19篇吕宝军
  • 10篇郑燕璇
  • 8篇曹婉维
  • 8篇谢小铭
  • 6篇陈小毅
  • 6篇林宇静
  • 6篇曾庆安
  • 5篇郭惠学
  • 5篇周小军
  • 4篇周福生
  • 4篇侯冰宗
  • 4篇易先平
  • 3篇赵颖海
  • 3篇蔡琼珍
  • 3篇张红雨
  • 3篇肖佐环
  • 3篇李飞虹
  • 2篇梁军

传媒

  • 12篇中国实用医药
  • 5篇广东医学院学...
  • 4篇中华普通外科...
  • 3篇中华临床医师...
  • 3篇北方药学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中国临床实用...
  • 2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延边大学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癌症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4
  • 3篇2012
  • 22篇2011
  • 12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分化型甲状腺癌中微淋巴管密度与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分析微淋巴管密度(MLVD)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MLVD和HIF-1α的表达情况及分析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MLVD和HIF-1α的表达比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的表达显著升高(t=4.153和χ2=21.06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MLVD和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r=0.662,P<0.05)。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HIF-1α和MLVD的表达较高,HIF-1α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MLVD呈高度正相关。
吕宝军侯冰宗苟新敏王晓鸿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微淋巴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
HIV/AIDS相关性腮腺淋巴上皮囊肿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报告被引量:1
2012年
HIV相关性腮腺淋巴上皮囊肿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手术结合化疗可获得满意疗效。本文报告1例双侧腮腺与腋窝3个不同部位同时发生与HIV相关的2种性质不同肿瘤的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
游云华梁军李芸苟新敏
关键词:HIV/AIDS淋巴上皮囊肿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
颌面部放疗后骨肉瘤2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颌面部放疗后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27例颌面部放疗后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其骨肉瘤发生时间、影像学表现、病理学表现以及治疗方法,并对预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27例患者中,2例因肿瘤侵犯广泛并多发骨转移不能手术而行姑息性化疗,但效果不佳,1年后死于肺转移和多发骨转移;1例因病变累及范围大,采用手术、化疗及放疗等综合治疗,治疗后半年肿瘤复发,1年发现肺转移,其间多次化疗效果不佳,术后1年半死亡;其余24例因病变范围相对较局限,予以手术扩大切除及化疗,10例于确诊后1~2年死亡,12例随访9个月~5年无肿瘤复发,2例失访。结论颌面部放疗后骨肉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手术联合术前术后化疗有可能改善预后。
游云华林勇峰梁军苟新敏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放疗
恶性黑色素瘤误诊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误诊的原因。方法对1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误诊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左下肢皮肤肿物的组织学以梭形细胞为主,呈车辐状排列,无明显的色素沉着,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极为相似,但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为:瘤细胞S-00、HMB-45及Melan-A阳性,诊断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结论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组织学表现多样,形态复杂,诊断时应详细了解病史,认真观察切片,加以辅助检查,以减少误诊。
王晓鸿苟新敏郑燕璇易先平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误诊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
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HIF-1α和VEGF-C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分析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HIF-1α和VEGF-C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1例新辅助化疗组和106例对照组中乳腺癌组织标本HIF-1α和VEGF-C的表达。结果:新辅助化疗组和对照组乳腺癌组织中HIF-1α和VEGF-C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分别由对照组的42.45%和50.94%,下调到23.53%和33.33%。新辅助化疗组和对照组乳腺癌组织中HIF-1α和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通过抑制乳腺癌组织中HIF-1α和VEGF-C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的浸润和转移。
吕宝军邹劲林王晓鸿苟新敏
关键词:乳腺肿瘤新辅助化疗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淋巴结转移性透明细胞肉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性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观察2例病理诊断为淋巴结转移性透明细胞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从肿瘤组织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者腹股沟淋巴结内均见转移性的肿瘤组织,肿瘤主要由胞质丰富而透明的多角形细胞或梭形细胞组成,并被纤维组织分隔呈大小不等的巢状及束状,并见多核巨细胞、出血及坏死灶。追溯病史,2位患者1年及1·5年前曾行外踝及膝盖上方肿物切除术,两者均为半年前发现腹股沟肿物。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Vimentin、S-100、HMB-45及Melan-A均阳性。结论淋巴结转移性透明细胞肉瘤诊断较为困难,应积极追溯病史,注重HE染色下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有帮助。
苟新敏王晓鸿吕宝军
关键词:透明细胞肉瘤淋巴结临床病理
乳腺良性病变及乳腺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9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 2、- 9(MMP- 2、MMP- 9)在乳腺良性病变及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 1 0例乳腺良性病变及 2 9例乳腺癌组织中 MMP- 2和 MMP- 9的表达。结果 :MMP- 2和 MMP- 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组织 ,且乳腺癌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组 MMP- 2、MMP- 9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结论 :MMP- 2和 MMP- 9在乳腺癌组织中有高表达且在乳腺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外扩散、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两者参与了乳腺癌的转移过程。
赵颖海苟新敏陈小毅李飞虹蔡琼珍
关键词:乳腺良性病变乳腺癌基质金属蛋白酶
腮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观察
2010年
目的观察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形态。方法标本采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S-100、HMB45、Male—A)进行观察。结果肿瘤组织位于腮腺一侧,瘤组织呈推挤性边缘浸润至腮腺组织中,瘤细胞分布弥散,有窦样血管及少许纤维间质分隔,瘤细胞有异型性,核异型明显,边缘区个别肿瘤细胞细胞质内及肿瘤间质内有棕黄褐色素颗粒。免疫组化:瘤细胞S-100、HMB-45及Male-A强阳性;NSE、Vimentin弱阳性;LCA、CD15、CD30、Cytokeratin、EMA、Desmin、SMA、PLAP、Synapsin及Chromogranin A均为阴性。结论腮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极为罕见,组织起源尚有争议,可能起源腮腺导管甚或腺泡中DOPA阳性细胞。
林宇静王晓鸿孔梅曹婉维苟新敏
关键词:腮腺黑色素瘤临床病理
极化调节蛋白非典型蛋白激酶C-ι和黏蛋白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2010年
目的分析极化调节蛋白非典型蛋白激酶C-ι(aPKC-ι)和黏蛋白1(MUC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探讨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6例乳腺癌组织中aPKC-ι和MUC1的表达情况,分析aPKC-ι和MUC1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aPKC-ι和MUC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绝经期、肿瘤T分期、M分期无关(P>0.05)。伴随着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降低和临床分期的增加,癌组织中aPKC-ι和MUC1的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aPKC-ι和MUC1的表达呈正相关(r=0.537,P<0.05)。结论 aPKC-ι和MUC1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的转移相关,其相互作用在乳腺癌细胞的黏附、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aPKC-ι可能作为一种极化调节相关蛋白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吕宝军曾庆安王晓鸿苟新敏
关键词:乳腺肿瘤蛋白激酶C黏蛋白类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双重修复法在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体会被引量:1
2010年
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与分型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作为辅助诊断的手段越来越重要,甚至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目前,在临床病理诊断中使用免疫组化方法主要是在石蜡包埋组织中进行。在组织固定、包埋等处理过程中很多抗原被封闭。部分抗原需要按照抗体使用指南中的方法来做抗原暴露修复,组织中的部分抗原仍然不能完全暴露,由此造成假阴性,从而影响正确诊断。笔者在临床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过程中,体会到将部分组织切片采用抗原双次修复的办法,让仅一次抗原修复,封闭抗原未能充分暴露的组织能够得到有效的表达。降低了假阴性和假弱阳性,提高了淋巴瘤诊断与分型的准确率。
王晓鸿苟新敏林宇静郑燕璇曹婉维易先平
关键词:免疫组化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