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慧娟

作品数:21 被引量:135H指数:7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成像
  • 6篇磁共振
  • 5篇乳腺
  • 4篇影像
  • 4篇腺癌
  • 4篇磁共振成像
  • 3篇影像学
  • 3篇乳腺癌
  • 3篇痛风
  • 3篇尿酸
  • 3篇尿酸盐
  • 3篇皮肺
  • 3篇加权成像
  • 3篇恶性
  • 3篇病变
  • 2篇动态增强成像
  • 2篇性病
  • 2篇胸膜
  • 2篇胸膜外
  • 2篇胸腺

机构

  • 19篇武汉大学
  • 3篇中南大学
  • 1篇武汉亚洲心脏...
  • 1篇襄阳市中心医...
  • 1篇中央研究院

作者

  • 21篇胡慧娟
  • 9篇廖美焱
  • 8篇田志雄
  • 5篇曹毅媛
  • 5篇屈艳娟
  • 4篇张在鹏
  • 4篇徐丽莹
  • 4篇彭碧荣
  • 4篇徐海波
  • 2篇周素军
  • 2篇刘进康
  • 2篇杨桂芳
  • 2篇胡浩
  • 2篇魏月华
  • 1篇兰兰
  • 1篇胡金香
  • 1篇周云峰
  • 1篇家彬
  • 1篇水华
  • 1篇刘国兵

传媒

  • 5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风湿病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乳腺病杂...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凶险型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的产前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胡慧娟胡金香张在鹏
乳腺癌MRI动态增强检查发现乳腺外异常强化的意义
目的:明确乳腺MRI动态增强检查发现乳腺外异常强化灶的病理性质,提高对乳腺MRI动态增强检查阅片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对2010年5月到2015年7月在我院行乳腺MRI动态增强检查的临床资料完整的14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
徐丽莹曹毅媛胡慧娟田志雄张在鹏徐海波
关键词:乳腺癌磁共振成像转移瘤
乳腺MRI常规成像、动态增强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评价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常规成像(MRI),动态增强成像(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其联合成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47例经过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恶性31个,良性16个。所有病灶均行常规MRI、DCE-MRI及DWI。以术后标本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4种检查方法对乳腺疾病定性的诊断价值。结果:常规MRI及DCE-MRI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分别为74.2%、87.1%,特异性为50%、62.5%,准确率为70%、78.7%。ROC曲线分析确定ADC良恶性诊断阈值为1.20×10-3mm2/s,ADC值诊断及联合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3.55%、87.1%,特异性为75%、81.3%,准确性为87.23%、85.1%。结论:①常规MRI及DCE-MRI诊断良恶性病变特异性较低,结合DWI综合诊断能提高特异性。②DWI诊断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高,可作为乳腺癌的筛查序列。恶性病变ADC值多≤1.20×10-3mm2/s。
胡慧娟刘进康廖美炎田志雄张在鹏
关键词:乳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淋巴瘤(PHL)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PHL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结果 16例病理组织学检查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示10例为B细胞表型,6例为T细胞表型;8例呈单发肿块,6例为多发结节、肿块,2例为多发斑片状结节;12例病变边界较清晰,4例边界模糊。CT平扫均表现为低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强化不明显,呈轻-中度强化,较正常肝组织强化弱;门静脉期病灶强化稍加强,延迟期强化减弱;12例行MRI扫描,在T1WI上均表现为低信号,T2WI上均表现为高信号,其内信号较均匀;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4例呈周边环形强化,1例肿瘤中可见血管走行,类似"血管漂浮征"。结论肝脏原发淋巴瘤可单发或多发,边界大部分较清晰,CT平扫呈低密度,密度相对较均匀,增强呈轻-中度均匀强化或周边环形强化,部分病灶内可见类似"血管漂浮征"。CT及MRI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数目、形态、内部结构及血供情况等,对肝脏淋巴瘤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胡慧娟廖美焱田志雄彭碧荣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磁共振成像
CT导引下胸膜外定位法经皮肺自动切割活检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1年
CT导引下经皮肺切割活检获得组织的病理诊断准确率和特异性高。我们采用CT导引下胸膜外定位法(extrapleural locating method,EPL)自动活检枪切割活检(automated cutting needle biopsy,ACNB),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研究中,我们统计了EPL法ACNB的准确率和特异性,分析了恶性假阴性结果的影响因素,以评价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诊断价值。
魏月华廖美焱徐丽莹胡卫东胡慧娟曹毅媛
关键词:肺疾病活组织检查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20例烟雾病患者行MSC-TA检查,在工作站上分别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进行血管重建,其中3例患者行DSA检查。结果:MSCTA清晰显示不同程度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段狭窄、闭塞及脑底部纤细迂曲的烟雾状异常血管网。结论:MSCTA可清晰显示烟雾病异常血管、侧枝循环,并且检查方法简单、快捷,可为烟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胡慧娟廖美焱田志雄
关键词:烟雾病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低剂量CT导引下胸膜外定位法经皮肺自动切割活检的临床应用
目的:为减少经皮肺活检并发症、提高准确率及减少X线辐射剂量,我们采用低剂量CT导引下胸膜外定位法(extrapleural locating method,EPL)全自动活检枪切割活检(automated cutting...
廖美焱魏月华徐丽颖屈艳娟胡浩胡慧娟曹毅媛王菲菲
文献传递
痛风性关节炎的双能量CT影像学诊断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分析痛风性关节炎(GA)的双能量CT(DECT)影像学表现,探讨痛风性关节炎DE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GA 188例DECT、48例X线、17例MRI影像学表现,比较DECT双能量分析对痛风结节的检出率,比较急性期、非急性期痛风受累关节的DECT影像学表现。结果:GA急性期有65例、非急性期有123例,男∶女为13.5∶1,平均年龄(55.2±15.2)岁。DECT双能量分析前后对急性期痛风结节检出率分别为16.92%、69.23%,对非急性期痛风结节检出率分别为20.32%、90.24%,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GA急性期与非急性期比较痛风结节、关节囊及关节面病变检出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MRI检出GA急性期、非急性期关节软骨病变率分别为80%、66.7%。结论:DECT双能量分析可以特异性检出痛风结节,显著提高痛风结节的检出率。DECT能较好地检出痛风关节病变,非急性期痛风结节、关节囊、关节面病变率均高于急性期关节病变。MRI可以敏感地检出关节软骨病变。X线能检出非急性期痛风关节的改变。
凡娜邢芬胡慧娟徐丽莹刘骏方张寒菲廖美焱
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尿酸盐结晶DECT影像表现
胸腺瘤术前CT分期与术后Masaoka临床分期相关性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胸腺瘤术前CT分期与术后Masaoka临床分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比较105例胸腺瘤患者术前CT特征、临床特点及术后Masaoka临床分期。结果病变CT分期与Masaoka临床分期有明显关系,包括病灶大小(P=0.028)、形态(P<0.001)、密度(P=0.002)、包膜完整性(P<0.001)以及周边组织受累情况(P<0.001)。通过CT发现34.78% MasaokaⅠ期病灶<5cm,而仅有8.70% MasaokaⅠ期病灶≥10cm;相反,仅有16.67%的MasaokaⅣ期病灶<5cm,而有37.50% MasaokaⅣ期病灶≥10cm。MasaokaⅠ期和Ⅱ期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MasaokaⅢ期和Ⅳ期肿块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包膜不完整;Ⅲ期(80.00%)和Ⅳ期(87.50%)侵袭性肿块明显多于Ⅰ期(0%)和Ⅱ期(40.00%)。MasaokaⅠ期与CTⅠ期病灶的一致性明显高于其他分期(Kappa=0.884)。重症肌无力发生率在各Masaoka临床分期之间无差异。结论胸腺瘤术前CT分期与术后Masaoka临床分期一致性较高,有利于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及对远期疗效的评估。
刘国兵屈艳娟胡慧娟周素军袁玉峰杨桂芳
关键词:胸腺瘤肿瘤分期重症肌无力
人工智能自动定位技术在不同体型患者胸部CT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不同体型患者胸部CT成像中AI自动定位技术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行胸部CT检查的患者290例,按照定位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AI自动定位操作组)及B组(常规手动定位操作组)扫描各145例,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将两组患者进一步分为A1组和B1组:BMI<24kg/m^(2);A2组和B2组:24 kg/m^(2)≤BMI<28 kg/m^(2);A3组和B3组:BMI≥28 kg/m^(2)。对各组的定位扫描精度、客观图像质量、主观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进行评价。结果:AI定位组在不同体型患者中的偏中心距离均低于常规定位组,A1组、A2组及A3组偏中心距离较B1组、B2组及B3组分别减小38.67%、61.04%及65.90%(均P<0.01);A组各分组较B组在主动脉、气管、竖脊肌和肺野的CT值均增高,图像噪声均减低,信噪比(SNR)均增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1组、A2组及A3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较B1组、B2组及B3组分别减少7.57%、10.57%及15.27%(均P<0.01);A1组、A2组及A3组剂量长度乘积(DLP)较B1组、B2组及B3组分别减少15.22%、16.74%及19.04%(均P<0.01)。结论:AI自动定位技术适用于不同BMI患者的胸部CT检查,可以优化检查流程,提高定位准确性,改善图像质量,并有效减少患者辐射剂量。
王韩伦陈雄风胡逸尘胡慧娟陈素萍徐海波刚亚栋
关键词:人工智能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胸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