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振东
- 作品数:50 被引量:47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 《管子》经济类记事的文学透视
- 2006年
- 《管子》中经济类记事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它是商业发达的齐国,用自己成熟的经济理论内安朝政、外服诸侯的一种大胆设想。作为阐发经济思想的道具,它们具有明显虚构的性质。而且,这类记事存在着结构模式化的特征,经济思想表述中蕴含着诡异的情节。
- 耿振东
- 关键词:《管子》记事
- 司马迁、刘向对《管子》的诠释与编校
- 2011年
- 自汉武帝实行儒术独尊政策至东汉末年三百年的时间里,《管子》的研究成果不多。其间,司马迁、刘向对《管子》的探讨,如《管子》与管仲的关系,《管子》的早期流传,《管子》的思想指向、文辞特征等,在整个《管子》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刘向对《管子》的编校更是意义重大,它标志着《管子》散篇传播时代的结束和其定本传播时代的开始。由于司马迁是在为管仲作的列传中提及《管子》而非专论,刘向写的《管子叙录》又有交待未清之处,因而留给后世学者许多难解的疑团。
- 耿振东
- 关键词:《管子》司马迁
- 论《管子》财政思想与现实价值被引量:2
- 2017年
- 《管子》认为,国家财政收入的目的是让政府成为经济活动的最大受益者,借"利出于一孔"使"民力可得而尽",最终达到"其国无敌"。其所主张的获取财政收入的原则是"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方法有四种:国家产销盐铁、国家敛轻散重、国家组织放贷、国家垄断铸币。体现出三个特征:垄断、强制、抑商。《管子》财政思想不但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在今天依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 耿振东
- 关键词:《管子》财政思想
- 浅析《管子》论说文论证技巧被引量:3
- 2007年
- 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文学领域中论说文压倒一切。《管子》76篇多数为论说型,正是这一时代背景的反映。论说必须讲究论证技巧。《管子》中常见的论证技巧主要有:托古援经式权威论证,推前衍后式因果论证,正反对比式比较论证,“分别以明之”的解析论证,“譬称以喻之”的比喻论证,“以近知远,以一知万”的事例论证。
- 耿振东
- 关键词:《管子》
- 《弟子职》用韵及清代学者的相关研究
- 2017年
- 《弟子职》是上古时期的有韵之文。由于汉语语音的变化,后人读起来已有许多地方失韵。于是有人提出叶音说、方音说,牵强附会以使其合韵,这些方法在之前有可能得到认可。但随着近现代音韵学的发展,人们不仅对上古语音系统产生更全面的了解,还可以利用国际音标对上古音进行拟音。而拟音的结果,完全证明了其上古有韵之文的事实,从而也证明了叶音说、方音说是错误的。清代学者对《弟子职》用韵问题做出一些探索,但良莠混杂,需要我们进一步辨析。
- 耿振东
- 关键词:用韵
- 《管子》接受史(宋以前)
- 《<管子>接受史(宋以前)》主要以史的视角对宋以前的《管子》接受状况作历时性论述。全文由导言、论文主体、结语三部分组成。导言简要回顾了建国以来《管子》的研究现状,提出《<管子>接受史》写作的范围、方法和意义。论文主体。第...
- 耿振东
- 关键词:《管子》接受史
- 文献传递
- 朱熹《管子》研究的历史考察被引量:1
- 2013年
- 《管子》研究中,唐尹知章、明刘绩等人的相关成果已得到应有的关注,但从《管子》学史的角度看,还有一批学者的研究成果亟待挖掘。以朱熹而论,他对《管子.弟子职》的注解和对《管子》的辨伪便显示了其在《管子》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
- 耿振东
- 关键词:《管子》注解辨伪
- 简论管仲的人格魅力
- 2005年
- 管仲是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分析其人格魅力对于进一步了解管仲有重要意义。管仲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弃小辱成大志的人生理念和舍小节求大仁的政治理想,居高临下舍我其谁的政治家的远见和襟怀,刚柔相济的政治家的灵活性,洞悉局势善把时机的政治家的机警。这种人格的形成与管仲早年坎坷的经历与当时骚动的社会现实有密切联系。
- 耿振东
- 关键词:人格
- 轻重学说在汉武帝时的实践和发展——兼论耿寿昌的常平仓制度
- 2011年
- 轻重学说旨在增收国家财政,这一性质使其成为封建政府解决财政危机的重要工具。西汉武帝政府面对"县官空虚"的财政状况,不仅把"立币,国铜"、"官山海"、"敛之以轻,散之以重"等轻重理论运用于增收国家财政的实践,还在实践中发展了这种学说。轻重学说在宣帝时耿寿昌的常平仓制度中亦有体现。
- 耿振东
- 关键词:汉武帝财政实践常平仓
- 《管子》托名管仲的历史意蕴
- 2018年
- 刘向领校群籍,遵循了以人名书的命名方式。以人名书,仅指其书为一家之学,非指其书为某人所作。以《管子》论,则仅指《管子》为管仲一家之学,并无《管子》为管仲所作之意。后世学者不明白以人名书的学术意蕴,惑于既以人名书则书必为其人撰的错误认识,纷纷展开《管子》中是否存在管仲思想、在多大程度上存在管仲思想、有哪些思想与管仲本人相对应的古籍真伪之辨。虽然真伪之辨稍有"辩乎其所不必辩者"的徒劳倾向,但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角度看,却代表了《管子》研究的深入。为了坐实《管子》的作者,当代学者提出管子学派说。此说虽有合理性成分,但比起《管子》为管仲一家之学的说法来,仍有逊色。《管子》以管仲为名,衍生出诸多可探讨的学术问题,这些均是《管子》托名管仲的历史意蕴在《管子》研究中的表现。
- 耿振东
- 关键词:《管子》托名辨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