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炳德

作品数:170 被引量:693H指数:14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全军“十五”指令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9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3篇医药卫生
  • 5篇文化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36篇细胞
  • 30篇湿热
  • 30篇中暑
  • 28篇内毒
  • 28篇内毒素
  • 18篇血症
  • 17篇湿热环境
  • 17篇内毒素血症
  • 17篇高温
  • 14篇毒素血症
  • 14篇应激
  • 12篇热休克
  • 11篇小鼠
  • 11篇创伤
  • 10篇蛋白
  • 10篇氧化氮
  • 10篇兔血
  • 9篇兔血浆
  • 9篇热暴露
  • 8篇动脉

机构

  • 94篇中国人民解放...
  • 69篇南方医科大学
  • 1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1篇广州中医药大...
  • 5篇军事医学科学...
  • 3篇第一军医大学
  • 2篇暨南大学
  • 2篇广州市第十二...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沈阳军区总医...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四川中医药高...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广东中医药大...
  • 1篇解放军第20...

作者

  • 168篇罗炳德
  • 73篇邹飞
  • 51篇万为人
  • 45篇郭进强
  • 22篇李亚洁
  • 20篇华旭初
  • 18篇王斌
  • 14篇杨光
  • 14篇陈光忠
  • 12篇陈雪梅
  • 12篇李文
  • 11篇翟惠敏
  • 11篇谭庆
  • 11篇张培
  • 10篇林培政
  • 9篇朱受成
  • 9篇王影
  • 8篇徐彩霞
  • 8篇王斌
  • 8篇裴国献

传媒

  • 23篇中国公共卫生
  • 15篇中国工业医学...
  • 14篇第一军医大学...
  • 10篇解放军预防医...
  • 10篇中华劳动卫生...
  • 9篇热带医学杂志
  • 5篇解放军医学杂...
  • 5篇中国生理学会...
  • 4篇中国病理生理...
  • 4篇中国应用生理...
  • 4篇解放军护理杂...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中医药信息
  • 3篇工业卫生与职...
  • 2篇西北医学教育
  • 2篇护理研究
  • 2篇中国危重病急...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辽宁中医杂志
  • 2篇临床和实验医...

年份

  • 4篇2014
  • 3篇2013
  • 9篇2012
  • 4篇2011
  • 7篇2010
  • 9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 12篇2006
  • 13篇2005
  • 23篇2004
  • 27篇2003
  • 8篇2002
  • 15篇2001
  • 4篇2000
  • 6篇1999
  • 5篇1998
  • 2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1
1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温环境复合因素对战士血中电解质及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9
1999年
目的:了解高温环境中的复合因素对战士血中电解质及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为改善军事作业环境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某电子对抗部队和某坦克部队官兵共64 人,在高温、高湿、电磁辐射、振动及噪声等复合因素作用下连续作业1 个摩托小时,观察实验前后战士血中电解质及相关激素的变化。结果:电子对抗部队受试战士血清K+ 、Ca2 + 、心钠素及醛固酮水平和坦克部队受试战士血清K+ 、Ca2 + 、Na+ 、心钠素及皮质醇水平在作业前后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高温环境复合因素对战士机体影响显著。
马先鹤邹飞陈君罗炳德华旭初
关键词:高温电解质激素士兵
青蒿琥酯抗中暑内毒素血症的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青蒿衍生物青蒿琥酯抗中暑内毒素血症的作用机制,为该类药物应用于重症中暑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在干球温度(34.5±0.5)℃,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建立小鼠中暑内毒素血症模型,将32只小鼠随机分为青蒿琥酯组、高温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a(TNF-a)含量变化,RT-PCR检测腹腔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4(TLR4)mRNA表达情况。结果青蒿琥酯组TNF-a的含量和TLR4mRNA表达低于高温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近。结论下调内毒素信号转导通路中TLR4mRNA表达,减少TNF-a的含量,应是青蒿琥酯拮抗中暑内毒素血症的重要机制之一。
吕阳罗炳德杨光张培李文郭进强
关键词:中暑内毒素血症青蒿琥酯信号转导
复合营养素干预对湿热复合创伤应激大鼠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被引量:6
2004年
李亚洁王影翟惠敏徐彩霞罗炳德
关键词:复合伤复合营养素脂质过氧化反应
湿热环境下密闭性功能敷料护理伤口对β-内啡肽的影响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观察湿热环境下的伤口经密闭性功能敷料处理后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变化。方法模拟湿热环境,建立猪创伤模型,以密闭性功能敷料处理后,测定各时间段血浆β-EP含量、呼吸频率及心率值并与未采用敷料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血浆β-E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热暴露8 h和损伤后24 h与伤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暴露时,实验组的呼吸频率及心率值变化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敷料具有抑制血浆β-EP的高峰值及呼吸和心率的增加幅度。
蔡文智李亚洁蔡保塔曾灿辉王影罗炳德
关键词:湿热环境密闭性功能敷料护理伤口
冷却疗法对湿热环境下Ⅱ度烫伤大鼠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的影响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观察湿热环境下大鼠浅Ⅱ度烫伤创面即刻施行冷疗后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的改变,并评价冷疗敷料的降温效果。方法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即常温常湿组、常温常湿冷疗组、湿热组和湿热冷疗组,每组6只。制作浅Ⅱ度烫伤模型后分别采取不同的干预条件,常温环境的实验条件为干球温度(Tdb)(26.33±1.29)℃、相对湿度(rh)(71.05±4.57)%,湿热环境的实验条件为Tdb(35.33±0.35)℃,rh(70.81±1.38)%。常温常湿组和湿热组不给予冷疗降温,常温常湿冷疗组和湿热冷疗组给予腹部冷疗敷料降温,暴露时间均为120 min。连续监测HR、MAP,每20 min记录1次。结果湿热组比常温常湿组、湿热冷疗组比常温常湿冷疗组MAP无差异(P>0.05),湿热冷疗组比湿热组、常温常湿冷疗组比常温常湿组MAP无差异(P>0.05)。与常温相比,湿热环境使HR总体趋于增加(P=0.003),与对照组比较,冷疗使HR降低(P=0.002);4组组内7个不同时点HR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65、85、105和125 min时点,湿热组比常温常湿组、湿热冷疗组比常温常湿冷疗组HR高,在5、25、45和85 min时点,与对照组相比,冷疗降低了HR。结论在湿热环境下,腹部冷疗敷料降温对大鼠MAP无影响,但却有效降低了大鼠HR,阻止了热损伤的进程。
李亚洁张立颖罗炳德李亦蕾林妮
关键词:冷却疗法湿热环境烫伤心率平均动脉压
热损伤温度对新生SD大鼠下丘脑神经元膜上ATP激活单通道活动的影响
2001年
目的 观察下丘脑神经元经热损伤温度 (4 2℃ )处理后ATP激活单通道的变化。方法 采用膜片钳技术的细胞贴附记录模式 ,记录通道的活动动力学。结果 发现经高温处理后 ,新生SD大鼠ATP激活单通道的长时程开放时间常数(τ0 2 )、开放概率 (P0 )降低 (P <0 0 5 ) ,通道在膜上的数量和密度降低。
蔡春青邹飞罗炳德
关键词:温度ATP下丘脑神经元热损伤
蛋白激酶C参与热休克反应对热暴露大鼠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PKC)是否参与热休克反应 (HSR)对热暴露大鼠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 4组 :热休克组 (HSgroup)、对照组 (SCgroup)、热休克 +PKC抑制剂组 (HS +Chegroup)和常温对照组 (NCgroup)。HS组给予热休克预处理 ,SC组则否。两组常温恢复 2 0h后予以热暴露处理 ,其间监测记录血压、心电。热暴露 73min时终止实验 ,检测心肌丙二醛 (MDA)、一氧化氮 (NO)含量 ;运用chart软件 ,获取平均动脉压 (MAP)、收缩压 (Ps)、舒张压 (Pd)、心率(HR)值。HS +Che组在热休克处理前给予PKC抑制剂 ,余同HS组。NC组不予任何处理。结果 ①热暴露 73min时 ,HS组与SC组大鼠的MAP、Ps、Pd值明显低于NC组 ,HR值高于NC组。HS组与SC组相比表现出更高的MAP、Ps、Pd、HR值。HS +Che组MAP、Ps、Pd、HR值显著低于HS组 ,且与SC组无显著性差异。②热暴露 73min时 ,SC组心肌MDA、NO含量显著高于NC组。而此时HS组心肌MDA、NO含量明显低于SC组。HS +Che组心肌MDA、NO含量显著高于HS组 ,且与SC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PKC参与了HSR对热暴露大鼠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王斌罗炳德邹飞万为人郭进强
关键词:热休克反应心血管系统蛋白激酶C丙二醛一氧化氮
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血清部分白细胞介素含量的变化被引量:20
2003年
目的 :通过检测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 - 1(IL- 1)、白细胞介素 - 2 (IL- 2 )、白细胞介素 - 6(IL- 6 )含量的变化 ,探讨大肠湿热证的客观指标。方法 :采用综合因素造模 (饮食加气候环境加致病生物因子 )复制成大肠湿热证动物模型 ,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含量 ,给予清热祛湿方药急泻康治疗 ,观察动物模型给药后的变化。结果 :该模型无论从发病条件、病变脏腑 ,还是主要症状、体征均近似于中医大肠湿热证型 ,模型大鼠血清 IL- 1、IL- 2、IL- 6含量升高 ,经急泻康治疗后 ,症状、体征及检测指标均有改善。结论 :血清 IL- 1、IL- 2、IL- 6含量升高可能为大肠湿热证的客观指标。
慕澜魏连波罗炳德李学佟丽陈育尧
关键词:大肠湿热证血清白细胞介素放射免疫法动物模型
热毒平抗中暑作用机制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热毒平对抗中暑的作用,为防治重症中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干球温度(34.5±0.5)℃,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建立小鼠中暑模型,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热毒平组、西黄芪胶组、高温中暑组、地塞米松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动物的肛温上升速率、存活时间和致泻作用。结果热毒平组动物的肛温上升速率明显降低、存活时间显著延长、腹泻鼠数增多。结论热毒平对中暑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通腑泄毒为其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杨光罗炳德李文路一平谭庆张培
关键词:热毒平中暑内毒素血症
中医药在热环境医学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被引量:1
2002年
随着热环境医学的发展 ,中医药已广泛地应用在抗热应激、促进机体热习服、抗机体疲劳以及调节机体在热环境下的免疫功能等领域。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有关热环境下中医药的研究及应用情况 。
陈光忠王红芹罗炳德
关键词:中医药热环境热应激抗疲劳作用免疫功能神经内分泌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