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线薇薇

作品数:37 被引量:398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项目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12篇生物学
  • 8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7篇牙鲆
  • 7篇褐牙鲆
  • 6篇梭鱼
  • 6篇体重
  • 6篇温度
  • 6篇长江口
  • 5篇摄食
  • 4篇鱼类
  • 4篇摄食水平
  • 4篇生态系统
  • 3篇氮收支
  • 3篇养殖
  • 3篇生态
  • 3篇生态保护
  • 3篇生态学
  • 3篇排泄
  • 3篇排泄率
  • 3篇
  • 2篇蛋白质
  • 2篇优势种

机构

  • 37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海洋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云南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齐鲁工业大学
  • 1篇山东省海洋仪...

作者

  • 37篇线薇薇
  • 16篇朱鑫华
  • 7篇张辉
  • 3篇康斌
  • 3篇缪锋
  • 3篇刘勇
  • 3篇线薇薇
  • 3篇刘瑞玉
  • 3篇武云飞
  • 2篇张辉
  • 2篇单秀娟
  • 2篇沈志良
  • 2篇梁翠
  • 1篇罗秉征
  • 1篇吴耀泉
  • 1篇张传骞
  • 1篇邢建伟
  • 1篇孙松
  • 1篇孙世春
  • 1篇绳秀珍

传媒

  • 5篇海洋科学
  • 4篇青岛海洋大学...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海洋科学集刊
  • 3篇中国海洋与湖...
  • 2篇海洋与湖沼
  • 2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中国水产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水产学报
  • 1篇高技术通讯
  • 1篇水产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水利水电技术...
  • 1篇中国海洋湖沼...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5篇2004
  • 1篇2003
  • 4篇2002
  • 5篇2001
  • 6篇2000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温度对日本刺沙蚕氮生长和氮收支的影响被引量:8
2010年
探讨了不同温度下(17、20、23、26、29℃)日本刺沙蚕的氮生长和氮收支情况。结果表明,温度对日本刺沙蚕的摄食氮、生长氮、氮的饵料转化率、特定生长率均有显著性的影响,且均有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到达最大值后(26℃),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温度对氮的吸收效率无显著影响。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得到日本刺沙蚕的最佳氮生长温度为23~26℃。试验结果显示,日本刺沙蚕在适宜温度下获得较高的氮生长主要归因于较高的摄食氮和氮的饵料转化率。温度对日本刺沙蚕氮收支各组分均存在显著性影响,其中排泄氮的比例26℃最小,而后随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均增大,这与生长氮和粪便氮比例的变化趋势相反。粪便氮的比例较小且变化不剧烈,为6.43%~9.40%。因此,排泄氮的比例和生长氮的比例主导着日本刺沙蚕的氮收支模式。日本刺沙蚕在5个温度下的平均氮收支方程为100CN=49.2GN+43.3UN+7.5FN。
刘勇线薇薇
关键词:日本刺沙蚕温度氮收支
环境DNA技术在生态保护和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20年
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全球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重大问题,在避免对当前生态环境再破坏的前提下,开展全面准确的生态监测来查清和明确生物多样性,对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极其重要。环境DNA技术(eDNA)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新手段,是近年来的前沿热点技术之一。国际上已经将其广泛应用于生态监测中,而我国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在海洋生态监测中的研究成果则相对缺乏。本文综述了eDNA技术的发展和国内外基于eDNA技术取得的相关成果,主要从eDNA技术与传统监测方法的互补性、基于eDNA技术监测物种生活史过程、基于eDNA技术推算物种丰度、基于eDNA技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介绍;阐释了eDNA技术应用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揭示了eDNA技术在生态监测中的适用性和重要性;指出了eDNA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本综述对于生态保护与监测、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辉线薇薇
关键词:生态监测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
鱼类补偿生长及其对资源生态学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1
2001年
朱鑫华缪锋线薇薇
关键词:鱼类生态生理学
环境DNA技术在渔业资源生物量评估中的研究进展:现状与展望被引量:5
2022年
近年来,由于过度频繁的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渔业资源正遭受威胁。与传统渔业评估方法相比,环境DNA(eDNA)技术具有操作简便、侵入性低、灵敏度高等优点,因而在渔业资源评估中应用广泛。eDNA技术在物种丰度和生物量评估中已经被证明是可行的,本文总结了eDNA技术在渔业资源生物量评估中的研究现状,从eDNA技术与传统方法互补性、eDNA浓度影响因素及模型、生物量定量模型等方面展开阐述,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提出新思路,为eDNA技术在渔业资源生物量评估中应用提供参考。
刁曹鋆王闻线薇薇张辉
关键词:渔业资源生态保护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硅的时空分布与影响因素
2022年
为了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生源硅(BS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依据2014年长江口冬季(2月)、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综合调查数据,测定分析了沉积物中BSi、有机质和粒度等指标。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BSi浓度范围是0.045%~0.650%,均值为0.327%;BSi浓度存在显著的时空变化差异:秋季含量最高,夏季和冬季次之,春季最低;不同季节BSi空间分布也存在显著差异,春、夏季呈“北高、南低”的变化趋势,秋、冬季则表现为“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影响BSi时空分布的因素存在季节差异:春季,BSi与Chl.a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反映了该季主要是底栖硅藻等初级生产者对沉积物中BSi的贡献较大;夏季,BSi除受初级生产的贡献外,还与沉积物中有机碳、氮(TOC、TN)的优先分解而被积累保存相关;秋季,TOC和TN含量及沉积物粒径是影响BSi的重要因素;冬季BSi分布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与沉积物理化性质呈极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揭示,富含有机碳的细颗粒物质富集及底栖硅藻的初级生产是长江口生源硅积累的主要受控因素。
张珊珊线薇薇梁翠线薇薇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影响因素长江口
鮻作为清洁者在养殖系统中理论混养量的计算方法被引量:2
2007年
通过量化计算鱼类鮻在养殖生态系统中鮻总氮清洁能力,利用数学叠代和逼近法构建量化鮻动态清洁能力的模型,精确计算鮻混养量理论值。运算结果表明:初始放养量为1 kg的鮻在水温21℃、90 d的养殖周期中清除有机颗粒氮469.60 g,自身作为养殖附加产品产出量为1542.01 g。
康斌线薇薇
关键词:
花鲈幼鱼个体代谢与体重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01年
实验室条件下测定花鲈 ( L ateolabrax japonicus C & V)的代谢率 ,温度为 ( 2 5.2± 0 .5)℃ ,鱼体湿重范围 :4 .64~ 52 .2 8g(平均体重 17.81g± 0 .33g)。饥饿鱼的正常代谢相关于体重的关系式 :Rr=15.37W0 .74 4。( r=0 .934 )。摄食代谢与摄食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摄食代谢水平为正常代谢的 1.8~ 2 .4倍。
线薇薇朱鑫华
关键词:正常代谢摄食水平
三峡工程蓄水前后秋季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初探被引量:36
2005年
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2002年秋季与2003年秋季鱼类浮游生物的调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三峡工程蓄水前后秋季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变化。结果发现,蓄水后鱼类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比蓄水前有所增加,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特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一些分布在黄渤海的种类如方氏云等开始在东海出现,并且部分鱼类的生殖时间上也发生了改变。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对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进行优势度检验,其优势种成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仍是以小型种类为主,但原占绝对优势的日本优势度开始逐渐下降,成为常见种,而康氏小公鱼的数量急剧上升。阐明了长江口鱼类资源的补充及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为动态监测三峡工程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单秀娟线薇薇武云飞
关键词:三峡工程长江口群落结构
环境RNA技术在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
2023年
随着人类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增强,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丧失,群落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因此,进行准确可靠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来确定目标区域的物种丰度和群落结构对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环境DNA技术(eDNA)作为一种非入侵性的新手段,正在迅速发展,然而,eDNA技术易出现假阳性,从而导致实时生物多样性监测不准确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与eDNA技术相比,环境RNA技术(eRNA)的快速降解使得它具有减少eDNA监测结果假阳性的潜力。本文概述了eRNA技术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可行性,主要从eRNA技术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可检测性和提高检测分辨率的潜力两个方面来介绍;综述了eRNA技术目前在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eRNA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对未来将eRNA技术实际应用于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文琼代书勤张辉线薇薇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态监测生态保护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丰度和次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1
2008年
为了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丰度和次级生产力的分布情况于2004年2月、5月、8月和11月共4个航次分别在长江口40个观测站采集大型底栖动物定量样品并利用Brey的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进行了研究计算。该调查海域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202种,其中多毛类102种,软体动物51种,甲壳类27种,棘皮动物7种,其它动物15种。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为394.7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分干重计,为2.58 g(AFDW)/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分干重计,为3.52 g(AFDW)/(m2.a);P/B值平均为1.53。结果表明,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自长江入海口向东呈递增趋势。本文分析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组成,主要生态类群的分布特征和次级生产力分布格局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通过比较,发现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次级生产力高于东海而低于渤海和胶州湾;P/B值高于南黄海、胶州湾和渤海,也说明了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的种类所占的比例高于以上海域。
刘勇线薇薇孙世春吴耀泉
关键词: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丰度次级生产力P/B值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