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悦
- 作品数:6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白花丹醌—单壁碳纳米管偶联物的制备及其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抑制作用
- 2013年
- 目的:制备白花丹醌—单壁碳纳米管(plumbagin-single walled carbon nanotubes conjugate,PLB-SWNT)偶联物,考察其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和体外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抑制活性。方法:以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作为偶联剂,通过酰胺化和酯化反应将PLB与SWNT偶联,制备PLB-SWNT偶联物,并利用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考察和分析所制备得到的偶联物的组成、结构和形貌,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测定PLB-SWNT偶联物的PLB含量,并以MTT比色法、HE染色法和TEM等方法对该偶联物体外抑制Bel-7402活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①制备得到在水溶液中分散性较好的PLB-SWNT偶联物;②PLB-SWNT偶联物能够抑制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增殖。结论:①以PEG和PLB对SWNT进行共价修饰,可以制备分散性良好的PLB-SWNT偶联物;②PLB-SWNT偶联物在体外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显著。
- 赖泽锋钟全强秦悦李苏宁冯建海赵雅婷刘华钢
- 关键词:白花丹醌单壁碳纳米管偶联物药物载体肝癌BEL-7402细胞
- 长期静脉注射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对大鼠肾脏的毒性作用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c-SWNTs)对大鼠肾脏的毒性作用。方法:将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和实验组(c-SWNTs组),每组32只,Control组经尾静脉注射5%葡萄糖溶液,c-SWNTs组经尾静脉注射cSWNTS葡萄糖溶液。分别在干预30d、60d、90d及c-SWNTs组停止染毒30d后(共120d),每组随机取8只大鼠,麻醉处死后采集肾脏标本,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肾组织超微结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Ⅲ型胶原(Col Ⅲ)蛋白的表达。结果:TEM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比较,30d后c-SWNTs组大鼠肾小球体积明显缩小,细胞核固缩,线粒体增大。HE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c-SWNTs组大鼠肾脏血管壁局部增厚,肾小球毛细血管襻与球囊壁发生黏连,毛细血管襻内发生炎症细胞浸润,并随着染毒时间延长而向肾小球旁的间质扩散,肾小管管腔明显扩张,肾小球旁和肾髓质间质纤维组织增生;90d后c-SWNTs组大鼠肾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最严重,但停止染毒30d后,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程度有所减轻。与Control组比较,c-SWNTs组在连续染毒90d后肾组织ColⅢ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而停止染毒30d后下调,与Contro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静脉注射cSWNTs会损伤大鼠肾脏肾皮质、肾髓质和肾血管,引起可逆性的炎性反应和肾纤维化。
- 谢雪平成晓静秦悦李苏宁刘华钢赖泽锋
- 关键词:单壁碳纳米管静脉注射肾脏炎性反应纤维化
- 静脉注射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在大鼠腋窝淋巴结的积聚被引量:1
- 2015年
- 背景:基于碳纳米管的淋巴靶向示踪和治疗是肿瘤靶向诊疗的研究热点之一,评价碳纳米管对腋窝淋巴结的聚集作用,能够为开发淋巴特异性更高、生物兼容性更好的纳米示踪剂和药物载体提供实验依据。目的:观察静脉注射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在SD大鼠腋窝淋巴结的积聚作用,并评价其对血液细胞的影响。方法:将6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尾静脉注射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2 mg/kg,空白对照组尾静脉注射5%葡萄糖溶液1 m L/kg,3次/周,设定7,60,90,120 d(120 d为给药90 d后停药30 d)共4个周期,每个周期结束时每组随机抽取8只大鼠,采集腹主动脉血液进行血常规检测,观察腋窝淋巴结变化,采集实验组120 d淋巴结标本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结果与结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7 d的腋窝淋巴结无明显黑染;随着给药周期的增加,实验组大鼠淋巴结肿大、质地变硬、黑染加深,伴随血液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显著升高(P<0.01或P<0.001);停药30 d后,腋窝淋巴结缩小、黑染局部褪去,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下降。停药30 d后,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证实实验组大量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被淋巴细胞吞噬,形成大量吞噬泡。表明尾静脉注射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对SD大鼠腋窝淋巴结的短期靶向示踪作用较弱,长期静脉注射会逐渐在大鼠腋窝淋巴结形成积聚,并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停止给药后,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能够被淋巴结缓慢清除。
- 李苏宁秦悦成晓静傅宣皓冯建海赖泽锋刘华钢
- 关键词:生物材料中性粒细胞静脉注射示踪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氯化两面针碱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相关靶标蛋白的初步筛选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初步筛选出氯化两面针碱(NC)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靶标。方法: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分为空白对照组及不同浓度(30μmol/L和60μmol/L)NC的实验组,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经NC干预24h和48h后HUVEC的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C干预后HUVE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以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软件SYBYL 2.0对NC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受体蛋白进行分子对接,以Pymol软件绘制三维结构图并分析NC与受体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30μmol/L和60μmol/L NC实验组细胞迁移率显著降低(P<0.001),各实验组的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0.01)。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在肿瘤血管生成信号通路中NC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Src主要通过氢键和疏水场相互作用,亲和力较强。结论:NC能够下调VEGF的表达来抑制HUVEC的迁移,进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PI3K和c-Src是NC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潜在靶标。
- 傅宣皓秦悦黄燚燚谢雪平成晓静刘华钢赖泽锋
- 关键词:氯化两面针碱血管生成分子对接PI3KC-SRC
- 利用斑马鱼胚胎初步评价单壁碳纳米管的生物毒性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利用聚乙二醇对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SWNTs)进行功能化修饰,并利用斑马鱼胚胎评价其被修饰前后的生物毒性,为SWNTs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提供毒性依据。方法:将甲氧基聚乙二醇胺5 000(methoxy-polyethylene glycol amine,mPEG-NH2,Mw=5ku)与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carboxylated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SWNT-COOH)非共价偶联制备SWNT-mPEG。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考查SWNT-mPEG的组成、浓度、形貌和粒径大小;利用水浴给药对斑马鱼胚胎进行染毒,并分别在受精后24h(24hpf)和受精后96h(96hpf)观察和统计孵化率、畸形率和死亡率。结果:与SWNT-COOH相比,SWNT-mPEG在水中具有更好的分散性;胚胎毒性实验表明,在24hpf和96hpf,SWNT-mPEG各浓度组的胚胎的致畸率和致死率仅略高于空白组,只有80 mg/LSWNT-mPEG实验组在96hpf的对斑马鱼胚胎的致死率(11.11%)明显高于同一试验时段的空白组(3.33%)(P<0.05)。结论:SWNT-COOH和SWNT-mPEG对斑马鱼胚胎均呈现低生物毒性,原因可能与斑马鱼胚胎绒包膜对纳米颗粒的低通透性有关。
- 李林茂赖泽锋李苏宁赵雅婷秦悦刘清鹏刘华钢
- 关键词:斑马鱼胚胎生物毒性单壁碳纳米管聚乙二醇
- 氯化两面针碱通过细胞色素c介导的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人结肠癌HT29细胞凋亡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初步探讨氯化两面针碱(NC)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HT29细胞分为溶剂对照组、15μmol/L NC组、30μmol/L NC组和60μmol/L NC组,采用CCK-8法检测NC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色素c(Cyt-c)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NC实验组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凋亡率显著升高,15μmol/L NC组、30μmol/L NC组和60μmol/L NC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5.30±14.30)%、(41.48±17.89)%和(46.51±11.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NC组Cyt-c和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NC能够显著抑制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增殖,诱导HT29细胞凋亡,其分子机制可能与Cyt-c介导的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 黄燚燚秦悦谢雪平傅宣皓黄丹刘华钢赖泽锋
- 关键词:氯化两面针碱人结肠癌线粒体凋亡途径CYT-CCASPAS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