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申玉龙

作品数:7 被引量:14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原子能机构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苜蓿
  • 1篇氮15示踪
  • 1篇氮量
  • 1篇低丰度
  • 1篇性状
  • 1篇选择育种
  • 1篇野生
  • 1篇野生种
  • 1篇营养
  • 1篇营养价值
  • 1篇营养价值评定
  • 1篇育种
  • 1篇生种
  • 1篇适应性
  • 1篇体细胞
  • 1篇农艺
  • 1篇农艺性
  • 1篇农艺性状
  • 1篇判断矩阵
  • 1篇秋眠

机构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7篇申玉龙
  • 6篇卢欣石
  • 4篇江玉林
  • 3篇梁丽娜
  • 1篇倪金凤
  • 1篇陈明
  • 1篇姚允寅
  • 1篇王志东

传媒

  • 3篇中国草地
  • 2篇草业科学
  • 1篇国外畜牧学(...
  • 1篇核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1995
  • 2篇1993
  • 1篇1992
  • 3篇199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苜蓿体细胞选择育种研究新进展被引量:1
1991年
生物工程技术为植物遗传育种展现出广阔的前景,生物工程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主要采用细胞融合、DNA移植和体细胞选择等技术。随着越来越多所需要作物的再生成功,体细胞选择技术日益受到重视。
申玉龙卢欣石倪金凤
关键词:苜蓿体细胞育种抗病性抗盐性
AHP模型对苜蓿农艺性状的综合评定与应用被引量:23
1992年
应用AHP法对23个苜蓿品种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构造递阶层次结构和两两比较判断矩阵,通过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求得准则层四个元素(产量、品质、抗性和生育特性)的排序权值分别为57、24、13、6和12个农艺性状的排序权向量。通过综合评分,求得23个苜蓿品种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山区条件下做为刈割型用途其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序位,首位为阿利桑那苜蓿。
卢欣石申玉龙江玉林梁丽娜
关键词:AHP法判断矩阵苜蓿农艺性状
中国苜蓿品种营养价值评定被引量:48
1995年
从能量产量、粗蛋白质产量、可消化干物质产量和致膨胀特性等方面对已通过审定的23个我国苜蓿栽培品种的营养价值进行了综合评定。结果表明:河西苜蓿、准格尔苜蓿、陇东苜蓿、肇东苜蓿的饲用价值最好。
江玉林卢欣石申玉龙汪玺凌夫梁丽娜
关键词:苜蓿营养价值
苜蓿秋眠性研究与利用被引量:61
1991年
苜蓿的秋眠性(fall dormancy)是苜蓿的一种生长特性,这种特性与苜蓿耐寒能力和生产性能有直接关系。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就已发现这一现象,直至70年代初期,随着秋眠性测定方法的发明和分类标准的制定,苜蓿秋眠性的研究开始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对提高美国苜蓿产量和专业化生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对苜蓿秋眠性的概念、测定和应用知之甚少,对苜蓿秋眠性研究尚属空白。因此,在我国苜蓿研究中尽快引入秋眠性概念,按秋眠性对苜蓿进行分类,对我国的苜蓿区划和生产是十分必要的。
卢欣石申玉龙
关键词:苜蓿秋眠性
狼尾草属野生种在黄土高原地区适应性观察与分析被引量:8
1991年
本文通过四份来源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狼尾草属野生种材料:84-21乾宁狼尾草、84-39-1中型狼尾草、87-02中型狼尾草和83-48-12中型狼尾草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引种与观察,对其适应性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和评价。结果表明,在上述四份材料中,产草量以84-39-1最高,而以87-02最低;越冬性以84-39-1最好,而以84-48-12最差;分蘖数以83-48-12为最多,而以84-21最少;生育天数87-02最短(87天),84-21最长(109天);成熟时株高83-48-12最高(110.5cm),84-39-1最矮(87cm)。指出84-39-1中型狼尾草是温带地区可于推广的亚热带材料。此外,对温带干旱地区如何开发利用狼尾草属牧草提出了对策意见。
卢欣石申玉龙江玉林梁丽娜
关键词:狼尾草属野生种适应性黄土高原
苜蓿属分类学研究动态及对中国苜蓿属分类研究的初步探讨被引量:6
1993年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苜蓿属分类研究的发展动态,着重介绍了国外扩展苜蓿属的分类标准和紫花苜蓿复合体概念,指出了中国苜蓿属在属的划分与设立、种的归属以及种数的统计方面存在着混乱,并对中国苜蓿属的分类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申玉龙
关键词:苜蓿属
苜蓿共生固氮量的测定:^(15)N天然丰度法与^(15)N低丰度示踪法被引量:3
1993年
62个表土样品测定表明,农田、草地与林地的全氮含量分别为0.11%,0.14%和0.26%;其δ^(15)N值分别为8.48‰,6.48‰和4.02‰。无论不施氮肥,还是施天然丰度的氮肥或施低丰度^(15)N标记肥,牧草茎叶的δ^(15)N值所发生的变化均反映了施N对它们吸收肥料氮、土壤氮和空气氮的影响。用^(15)N天然丰度法、^(15)N低丰度示踪法与全氮差值法评估了苜蓿共生固氮贡献。比较了三种方法测定%Ndfa值的标准误与变异系数,^(15)N示踪技术优于全氮差值法;少量低丰度^(15)N标记肥的施入降低了茎叶δ^(15)N值测定的变异系数,提高了测定田间苜蓿共生固氮量的精度与准确度。
姚允寅陈明马昌燐王志东侯景琴卢欣石申玉龙江玉林
关键词:苜蓿共生固氮固氮氮15示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