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玉彬

作品数:31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文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8篇庄子
  • 12篇哲学
  • 6篇庄子哲学
  • 5篇齐物
  • 4篇孔子
  • 3篇道家
  • 3篇哲学史
  • 3篇中国哲学
  • 3篇中国哲学史
  • 3篇生命
  • 3篇齐物论
  • 3篇逍遥
  • 3篇物论
  • 3篇《齐物论》
  • 3篇《庄子》
  • 2篇道家哲学
  • 2篇心理学
  • 2篇性善
  • 2篇意蕴
  • 2篇政治

机构

  • 24篇山西大学
  • 7篇北京大学
  • 1篇美国芝加哥大...
  • 1篇澳门大学
  • 1篇美国加州大学

作者

  • 31篇王玉彬
  • 1篇建民
  • 1篇任博克

传媒

  • 6篇商丘师范学院...
  • 3篇哲学研究
  • 3篇人文杂志
  • 3篇中国哲学史
  • 3篇哲学门
  • 2篇哲学动态
  • 2篇道德与文明
  • 2篇船山学刊
  • 2篇管子学刊
  • 1篇兰州学刊
  • 1篇文史哲
  • 1篇中州学刊
  • 1篇山西高等学校...
  • 1篇中国哲学年鉴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孔子仁礼关系新探——以“德性生命”为视域的考察被引量:2
2021年
仁礼关系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重要且基本的问题。孔子之仁有情感之仁与境界之仁两重核心意涵:情感之仁即以"亲亲之爱"为内核、以"爱人"为普遍表征的真情实感;境界之仁则是统摄礼、义、智等德性的"全德"或理想人格。在孔子那里,首先,礼以情感之仁为本,礼既内发于情感之仁,又以情感之仁的安顿为本质;其次,境界之仁通过克己复礼的方式而呈现,此即礼内化于生命、内化为境界的过程。由礼的内发与内化可知,仁与礼之间是互动性、构成性的关系,一体化的"德性生命"由此而得以成就。
王玉彬江思昱
关键词:孔子内化
古代圣人:老庄与希腊哲人
2015年
古代的圣人是深远而微妙的 他们的知识难以蠡测 没有可以用来阐释的方 法我们只能描述他们的外在表现 他们是谨慎的
罗尼.李特约翰王玉彬
关键词:圣人老庄哲人
“德”“性”之辨——《庄子》内篇不言“性”释义被引量:5
2017年
《庄子》内七篇本不言"性",但学者普遍认为内篇之"德"即"性"。然而,庄子在诸子竞相言"性"的思想氛围中不言之,更应被解读为学理上的自觉选择。"德"与"性"在庄子那里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概念,并呈现为三个维度的"德""性"之辨:第一,在内涵上,"性"指向的是"善恶"之道德思考与伦理界定,"德"则试图超越"善恶之性"所导致的虚伪之弊与是非之争,而以"真伪"分辨存在方式的本真与非本真;第二,在性质上,"性"意味着人之"同然"与"实理",指向着对群体道德的肯认,"德"则意味着独与、虚灵、自适的存在原则,呈现为对个体之殊异存在方式的追求;第三,在政治视域之中,同然之"性"构成了圣王展开"仁政"或"礼治"的现实基础与价值归宿,多元之"德"则是统治者应该尊重并涵蕴的生命本质,而非被教化或同化的对象。
王玉彬
关键词:庄子人性论
陈鼓应:《庄子人性论》
2017年
一在中国哲学史上,“人性论”议题似乎一直是儒家的“思想专利”,并以性善、性恶为两种典型理论形态;相比之下,在对道家思想的研究中,与天道观念相关的宇宙论、本体论更显精彩,因此也更受学者关注,并堪称“道家哲学主干说”的核心论点。尽管在论述“道家哲学主干说”的时候,陈鼓应先生也强调了道家人生哲学的高迈与超远,并对庄子之“心”所透显出的审美性与艺术性多有阐发,但尚无建构“道家人性论”的理论自觉。
王玉彬
关键词:道家哲学人性论道家思想中国哲学史宇宙论本体论
“游心乎德之和”——庄子哲学“德”义发微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对"德不形"的探讨,庄子试图突破儒道传统中"形于外"的政治伦理之"德"与"形于内"的仁义圣智之"德",而将之诠定为涵蕴着虚通之天道的心灵。在"德-命"关系的传统理论构架中,庄子以"命"为生存境域的不断绽开与流衍,并将"德"阐释为心灵对命运之无可奈何的随顺与安和,由此而重新勘定了心灵自由的界域与精神逍遥的家园。以心灵与生命为核心关怀,庄子之"德"体现出"真"的价值以及"和"的情态,不仅蕴含着"心"与"道"相融契的心灵境界,也指涉着一种自由而逍遥的生存方式。
王玉彬
关键词:庄子
《庄子》中的死亡与自我
2015年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拒绝阐释,此乃其著作之魅力与影响力的内蕴部分。整体而言,这个文本——我的意思是一般被视为庄子自作的、作为全书真正核心的"内篇"——是不可理解的。它由很多片段组成,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多数或全部"外篇"和"杂篇"显然不是这样,我将之视为独立作者的表达方式。尽管有着不断复现的意象、观念、风格和语调,这些片段也无法被拼合成一种自洽的哲学。这种自洽的缺乏是庄子的积极特征.
埃里克.施维茨格贝尔王玉彬
关键词:庄子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齐物论》外篇《逍遥游》
处境与心境——孟子之“见”的伦理意蕴被引量:1
2016年
孟子性善论的证成离不开作为生活背景的"伦理处境",外在的处境是"触发"并"蕴成"内在善性的必要条件。在此"伦理处境"之中,"见"将个体与其他人、事、物直接勾连起来,从而使心性层面的"感同身受"或"触类旁通"成为可能。"见"既构成了一种原发性的生存场域,也传示出一种根源性的存在体验,这种场域和体验能让人们在凡俗而混沌的日常生活之中窥见善性之火花,明察本心之魅力,通达德性之境界。在"伦理处境"与"伦理心境"的交融之中,"见"的伦理意蕴意味着:良心或本心并非超越于生活之外的现成性、抽象化的知识概念,而是内蕴于生活之中的构成性、情景化的伦理态势。
王玉彬
关键词:性善
“圣人之意”的传述与还原——郭象《庄子注》“言意之辨”新探被引量:1
2020年
根据郭象《庄子注》的内在脉络,“寄言”既非郭象的诠释方法,也非庄子表述“己意”的写作手法,而是庄子借以“出圣人之意”的传述方式。庄子通过“寄言”的方式“出圣人之意”,既是“至理无言”的必然要求,也是圣人“因彼以立言”之教化方式的隐微呈现。《庄子》中的“寄言”主要有“齐谐志怪之言”及“非毁圣贤之言”两种典型形态,前者是庄子利用夸张或象征的方式申明“至理”的手段,后者是圣人“因彼以教彼”之“无为治道”的题中之义。只有以“忘言”的方式去阅读《庄子》,才能展开对“庄子之言”的追本式体贴以及对“圣人之意”的还原式理解。
王玉彬
关键词:郭象《庄子注》言意之辨
庄子哲学的“是非之境”被引量:2
2012年
本文认为"是非"问题是理解庄子哲学的关键。"百家争鸣"是庄子反思"是非"的思想背景;"是非无定"的逻辑困局以及"成心"是产生"是非之争"的直接原因。在庄子看来,"是非之争"有三个弊端:异化个体的心灵,扰乱社会价值,也是"道之所以亏"的最大诱因。由此,庄子提出了"以明"、"以道"的方法,分别从心灵和天道两个方面观照外物,以消解"是非之争"对人、世、道的三重伤害,从而超越"是非之争",而进入"理境"与"境界"相交融的"是非之境"。
王玉彬
关键词:庄子
21世纪以来魏晋玄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9年
自从中国现代学术范式建立以来,中国大陆学界关于魏晋玄学的研究在20世纪大致经历了两个兴盛阶段。第一个兴盛阶段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是魏晋玄学研究现代典范的确立时期,代表性成果是汤用彤先生的《魏晋玄学论稿》①。该书虽为论文集且以“论稿”为名,但实际上已经极为系统而精到地揭示出了魏晋玄学的思想渊源、本质特征、学术方法、发展阶段与历史影响等,从而一举奠定了魏晋玄学研究的学术基础,堪称“典范”之作。在这一时期,除了汤先生的研究,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下)》(商务印书馆,1934)、容肇祖先生的《魏晋的自然主义》(商务印书馆,1935)、刘大杰先生的《魏晋思想论》(中华书局,1939)、贺昌群先生的《魏晋清谈思想初论》(商务印书馆,1947)也从不同的进路出发,开拓、建构出了魏晋玄学研究的较为完整的界域.
王玉彬
关键词:魏晋玄学学术方法学术基础冯友兰先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