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熙

作品数:6 被引量:84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性别差异
  • 3篇抑郁
  • 3篇抑郁症
  • 3篇青春
  • 3篇青春期
  • 3篇春期
  • 2篇亚健康
  • 2篇抑郁症状
  • 2篇症状
  • 2篇少年
  • 2篇健康
  • 2篇儿童
  • 1篇心理亚健康
  • 1篇性别
  • 1篇性别分布
  • 1篇亚健康症状
  • 1篇身心
  • 1篇睡眠
  • 1篇睡眠质量
  • 1篇青春期发育

机构

  • 6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沈阳市皇姑区...

作者

  • 6篇王熙
  • 4篇孙莹
  • 4篇安静
  • 4篇陶芳标
  • 2篇祖萍
  • 2篇万宇辉
  • 1篇陶舒曼
  • 1篇付继玲
  • 1篇陈静
  • 1篇郝加虎
  • 1篇许志勇

传媒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年份

  • 2篇2014
  • 4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问题网络使用和青少年身心亚健康症状的相关性:睡眠质量可能的作用
目的 探讨问题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PIU)和青少年身心亚健康症状的关联,并考察睡眠在此关系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资料来自于一项以学校为基础的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监测研究,采取整群...
安静孙莹万宇辉陈静王熙陶芳标
关键词:青春期睡眠
青春期抑郁症状性别差异及其执行控制功能研究
目的:描述青春期抑郁症状的年龄、Tanner分期(Tanner stage)及其性别分布特征,初步阐明前额叶执行控制功能在青春期抑郁症状性别差异中的可能效应。  方法:青少年抑郁症状流行病学调查中采用方便抽样在全国范围内...
王熙
关键词:抑郁症青春期性别差异
文献传递
中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性别差异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36
2013年
目的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流行特征和性别差异。方法采取整群抽样,在全国9个协作地区选取9.0~18.9岁汉族城乡各年龄组儿童青少年男女生各50人,每个地区最低样本量为2000人。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评定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青少年的抑郁症状,评估第二性征(男女童阴毛、女童乳房和男童外生殖器)发育指标。结果中国青少年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14.81%,男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5.35%和14.43%。农村地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16.41%)高于城市(13.23%)。10、11岁组男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均高于同龄女生(χ2=11.625,P〈0.005;χ2=5.807,P〈0.005),17岁组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21.5%)高于同龄男生(17.26%)(χ2=6.192,P〈0.005)。仅在Tanner发育Ⅱ期,男生抑郁检出率(18.4%)高于女生(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3,P〈0.005)。结论在特殊年龄段和特定发育阶段,中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存在性别差异,但还需要进一步纵向研究加以证实。
王熙孙莹安静郝加虎陶芳标
关键词:抑郁症状性别差异儿童青少年
同伴影响、风险决策与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的相关性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同伴影响抵抗和风险决策与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的相关性。方法于2010年10月在广州和沈阳两市分别整群选取5所和3所初中,每所初中选取初中一年级全体学生进行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的方式调查健康危害行为的发生情况,同时分别采用《同伴影响抵抗问卷》(Resistancetopeerinfluencescale,RPIS)和《青少年决策问卷》(Youthdecision—makingquestionnaire,YDMQ)评价同伴影响抵抗和风险决策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同伴影响抵抗和风险决策与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的相关性。结果共获得有效问卷1985份,其中男生1001名(占50.4%)、女生984名(占49.6%)。调查对象健康危害行为报告率为27.1%(537/1985),男生(30.7%,307/1001)高于女生(23.4%,230/984)(P〈0.05)。调查前30d内吸烟、饮酒、上学日网络使用超过3h/d和周末网络使用超过3h/d的报告率分别为5.1%(102名)、14.3%(284名)、3.5%(70名)、13.7%(272名)。男生饮酒、上学日或周末网络使用超过3h/d的比例[分别为16.4%(164名)、4.5%(45名)、16.2%(162名)]高于女生[分别为12.2%(120名)、2.5%(25名)、11.2%(110名)](P值均〈0.05)。两市初一学生RPIS和YDMQ的平均得分分别为(2.82±0.39)、(1.68±0.62)分。调查前30d,有吸烟、饮酒、周末网络使用超过3h/d的初一学生RPIS得分[分别为(2.43±0.40)、(2.61±0.41)、(2.77±0.40)分]均低于无这些健康危害行为的学生[分别为(2.84±0.38)、(2.85±0.38)、(2.82±0.39)分](P〈0.05)。有吸烟、饮酒、上学日网络使用超过3he'd和周末网络使用超过3h/d的初一学生YDMQ得分[分别为(2.384-0.66)、(2.06±0.66)、(1.97±0.72)、(1.84±0.64)分]均高于无这些健康危害行为的
安静孙莹王熙祖萍麦锦城梁健平许志勇满学军毛艳陶芳标
关键词:接触者追踪青少年
中学生视屏时间、心理亚健康与自伤行为被引量:36
2013年
目的:调查我国中学生视屏时间及自伤行为现状,探讨在不同心理亚健康状态下视屏时间与自伤行为的关联。方法:选取沈阳、新乡、广州和重庆4个城市的中学生13817名,使用自伤行为及久坐行为调查问卷调查自伤行为和视屏时间,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评价心理亚健康状态。结果:学习日和周末视屏时间>2 h/d者分别为2085人(15.1%)、8077人(58.5%),心理亚健康状态者2997人(21.7%),有自伤行为者3899人(28.2%)。调整地区、性别、年级、吸烟、饮酒和年龄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在非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中与自伤行为无统计学关联,而在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中,学习日视屏时间>2 h/d是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OR=1.27);无论中学生是否存在心理亚健康状态,周末视屏时间>2 h/d均是自伤行的危险因素(OR=1.37、1.39)。结论:较长视屏时间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且视屏时间较长、心理亚健康状态可能和自伤行为存在相关。
付继玲万宇辉孙莹陶舒曼祖萍安静王熙陶芳标
关键词:自伤少年心理亚健康
青春期抑郁性别差异及其执行控制功能的研究
目的描述青春期抑郁症状的年龄、Tanner分期(Tanner stage)及其性别分布特征,初步阐明前额叶执行控制功能在青春期抑郁症状性别差异中的可能效应。方法青少年抑郁症状流行病学调查中采用方便抽样在全国范围内选取9个...
王熙
关键词:抑郁症儿童发育性别分布青春期发育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