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军

作品数:88 被引量:184H指数:6
供职机构:甘肃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卫生行业科研计划项目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8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6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52篇甲状腺
  • 28篇肿瘤
  • 16篇淋巴
  • 16篇甲状腺肿
  • 14篇腺肿瘤
  • 14篇淋巴结
  • 14篇颈部
  • 14篇甲状腺肿瘤
  • 13篇腺癌
  • 13篇甲状腺癌
  • 12篇头颈
  • 11篇乳头
  • 11篇乳头状
  • 11篇手术
  • 11篇术后
  • 11篇头颈部
  • 11篇切除
  • 11篇中央区
  • 8篇预后
  • 8篇乳头状癌

机构

  • 88篇甘肃省肿瘤医...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中南大学
  • 2篇甘肃省人民医...
  • 2篇甘肃省医学科...
  • 2篇甘肃中医药大...
  • 2篇兰州大学第二...
  • 2篇武汉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中山大学孙逸...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北京大学口腔...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兰州大学第一...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88篇王军
  • 24篇安宁
  • 19篇武元元
  • 19篇范向达
  • 18篇张建伟
  • 17篇王娟
  • 16篇宋一丁
  • 16篇满国栋
  • 14篇刘勤江
  • 11篇罗雁
  • 10篇马世红
  • 6篇王小龙
  • 6篇张宏
  • 5篇田尤新
  • 4篇段颖
  • 4篇毛爱红
  • 4篇高力英
  • 4篇董方
  • 3篇迟婷
  • 2篇侯劲松

传媒

  • 18篇甘肃医药
  • 13篇中国医学文摘...
  • 4篇中国口腔颌面...
  • 3篇卫生职业教育
  • 3篇中国耳鼻咽喉...
  • 2篇口腔颌面外科...
  • 2篇临床外科杂志
  • 2篇中国普通外科...
  • 2篇肿瘤
  • 2篇中国实用外科...
  • 2篇中华耳鼻咽喉...
  • 2篇中国医药科学
  • 2篇第六次全国口...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年份

  • 5篇2023
  • 7篇2022
  • 7篇2021
  • 10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7篇2017
  • 1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9篇2011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斜方肌-菱形肌皮瓣在头颈部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中应用
目的 介绍应用斜方肌-菱形肌肌皮瓣同期修复头颈部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8 年6 月-2013 年6 月,我科采用斜方肌-菱形肌肌皮瓣同期修复头颈部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20 例,其中眼眶区皮肤基底细胞癌4...
王军宋一丁范向达安宁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评分系统的初步建立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初步建立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评分系统。方法收集甘肃省肿瘤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279例临床淋巴结阴性(cN0)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筛选CLNM的独立风险因素并以此构建预测CLNM的"10分制"评分系统,ROC曲线分析其预测效能。结果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多灶、包膜侵犯和BRAF^(V600E)突变与cN0 PTMC患者CLNM相关;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0.5 cm、多灶及包膜侵犯是CLNM的独立风险因素。评分系统预测CLNM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0(95%CI:0.568-0.932),最佳诊断界值为4分时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71.4%、76.5%和74.2%。结论所构建的评分系统对PTMC颈部CLNM预测价值较好,评分>4分时应考虑CLNM,建议行中央区淋巴清扫术。
武元元王军毛爱红赵晶斌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淋巴转移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评分系统
99mTc-MIBI核素显像误诊为甲状旁腺腺瘤1例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99mTc-MIBI核素显像联合甲状旁腺彩超对甲状旁腺腺瘤误诊原因,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水平。方法通过对1例术前甲状旁腺99mTc-MIBI核素显像及甲状旁腺彩超误诊甲状旁腺腺瘤诊治经过的回顾性分析,结合有关文献,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腺瘤的误诊原因和诊断思路。结果术前甲状旁腺99mTcMIBI核素显像联合甲状旁腺彩超诊断为甲状旁腺腺瘤的病灶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结论临床医师诊治经验不足、思维局限、对原发性甲旁亢的临床表现及各项生化检查缺乏了解,一味的相信甲状旁腺99mTc-MIBI核素显像及甲状旁腺彩超的检查结果是导致本例误诊的主要原因。提示临床医师应开阔诊断思路,全面分析问题,结合患者各项临床表现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深入询问,合理选择医技检查,以避免误诊误治的发生。
王军张宏安宁满国栋
关键词:甲状旁腺甲状旁腺腺瘤
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癌影像及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总结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癌的影像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例患者资料。病例1,女,66岁,颈前肿块7个月入院,甲状腺右叶8.0 cm×4.0 cm质硬肿块。MRI见T1W1呈不均匀等低信号,T2W2呈不均匀较高信号,肿瘤边界不清;CT见甲状腺右叶肿块呈软组织密度,界限不清;超声见甲状腺肿块以低回声为主,边界不清,回声不均匀。行甲状腺全切+右颈部II^V区淋巴清扫术,气管浅层受累组织削除,喉返神经及受累带状肌切除。术后适形调强放疗,66 Gy/33 F/52 d,未行化疗。病例2,女,56岁,颈前肿块4 d入院,甲状腺右叶4.0 cm×3.0 cm质硬肿块。超声检查见甲状腺右叶低回声实性结节,边界清楚,血流不丰富。行甲状腺右叶+峡叶切除+左叶部分切除+右侧中央区淋巴清扫术+右侧喉返神经切除,气管表面受累组织削除。术后适形调强放疗,66 Gy/33F/52 d。放疗后TP方案化疗4周期。结果病例1,术后9个月复查,左侧额顶叶转移并全身多发骨转移,颈部(-)。患者拒绝治疗,术后13个月死于脑转移。病例2,术后17个月复查,双肺及胸膜多发转移。给予ADOC方案化疗2周期无效;术后22个月复查,胸膜及肺转移结节约2.0 cm大小。结论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癌缺乏特异性影像及临床表现。本组2例患者进展较快,提示其并不总是呈现惰性过程,治疗和随访应该强调个体化。
张建伟王军满国栋李波武元元陆云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P_(170)在头颈部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分析头颈部鳞癌组织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糖蛋白(P170)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JSB-1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0例头颈部鳞癌(口腔癌14例,唇癌10例,皮肤癌6例)患者mdr1基因产物P170进行检测。结果P170表达率为63.3%,其中初诊组患者P170阳性率为47.4%,复发组患者90.9%。初诊阳性率明显低于复发组阳性率(P<0.01)。以唇癌P170阳性表达率最低。另外对10例唇癌病人进行初步观察,P170表达阴性组化疗有效率(CR+PR)92%,显著高于阳性组47.6%。结论提示头颈部鳞癌多药耐药与P170表达有关。
刘勤江田尤新王军
关键词:多药耐药性鳞癌P170头颈部肿瘤
BAG3蛋白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8年
Bcl2相关永生基因3(BAG3)是一种由BAG、WW和PXXP三个结构域组成的应激诱导蛋白,具有抗凋亡、自噬、平衡蛋白等功能。不仅在肌肉、神经、血管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而且在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中也发挥作用。近期研究发现,BAG3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的增殖和迁移,并且可与热休克蛋白70 (Hsp70)结合,作为共同伴侣调节Hsp70的活性,其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现从人类BAG3的结构、作用机制、生物学功能、临床应用及靶向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赵红张意王军权金星
关键词:肿瘤动脉粥样硬化靶向治疗
甲状腺髓样癌的手术治疗现状及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甲状腺髓样癌(MTC)是由于甲状腺C细胞或滤泡旁细胞恶性增殖分化形成的甲状腺肿瘤之一,属于中恶性肿瘤。甲状腺髓样癌组织分化异常,分化程度差且,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肿瘤疾病之一。由于甲状腺髓样癌始发于甲状腺C细胞,而甲状腺C细胞属于神经内分泌细胞而非普通的甲状腺细胞,由于该细胞无法摄取碘,所以单纯的碘元素治疗或其他药物治疗并非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不同时期MTC进行治疗总体方法无明显差别,2015年美国甲状腺协会推荐使用甲状腺全切术以及不同范围的淋巴结清扫术,但不同学者对于MTC的治疗存在不同意见,因此有效治疗MTC需准确把握治疗时机,根据患者甲状腺髓样癌所处的时期以及体内征兆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配合使用治疗甲状腺髓样癌的新型方法加以治疗恢复。
满国栋王军
关键词:甲状腺髓样癌手术治疗
46例颈动脉体瘤诊治单中心经验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随访结果。46例患者Shamblin分类,其中Ⅰ型2例,Ⅱ型37例,Ⅲ型7例。年龄15~74岁,平均47.8岁,男∶女=1∶5.57。左侧14例,右侧30例,2例为双侧。颈淋巴结转移1例。家族史1例,三代共计5人发病,其中1人为双侧。结果:单纯动脉外膜下剥离38例。动脉外膜下剥离合并颈外动脉切除6例。颈总动脉分歧部切除2例:其中1例未吻合血管,1例切除后行颈总-颈内动脉吻合。术后均无脑缺血症状、体征。颅神经损伤8例。ShamblinII型术后24 h内脑梗塞2例,无手术相关死亡。随访复发2例。结论:尽管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总体是安全的,仍有发生颅神经损伤、术后脑卒中的可能性。
张建伟王军张宏王娟
关键词:化学感受器瘤
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患者应用阿帕替尼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2022年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患者应用阿帕替尼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我院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患者30例,依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15)与对照组(n=15)。对照组采取125I粒子植入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阿帕替尼;统计两组肿瘤控制率、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肿瘤控制率(93.33%)高于对照组(80.00%),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VEGF及Tg水平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及Tg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消化道反应、高血压、手足综合征、皮肤损伤、咽喉炎发生率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常规干预基础上采取阿帕替尼对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患者进行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肿瘤控制率,可能与调节VEGF与Tg的表达水平具有关联性,且该方案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安全性具有保证。
满国栋王军董方王娟毛爱红
关键词:甲状腺癌VEGFTG
纳米碳在甲状腺全切除联合中央区清扫术中对甲状旁腺保护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纳米碳在甲状腺全切联合中央区清扫术中对甲状旁腺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间序贯收入甲状腺癌患者5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纳米碳组(观察组)28例和非纳米碳组(对照组)29例,两组均接受甲状腺全切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中央区淋巴结标本中甲状旁腺的检出数目和手术前后甲状旁腺素、血钙和血磷水平。结果:观察组检出、术中冰冻证实的甲状旁腺个数多于对照组(7个/1个)(P<0.05);两组术后3d和1个月甲状旁腺激素(PTH)、术后3d血钙、术后5d血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碳在甲状腺全切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提高甲状旁腺的辨识,降低误切除率,降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提高手术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安宁罗雁王军张建伟
关键词:甲状腺癌甲状旁腺纳米碳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