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兰天

作品数:9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细胞
  • 5篇肝细胞
  • 3篇皂甙
  • 3篇肝癌
  • 3篇病毒
  • 3篇柴胡
  • 3篇柴胡皂甙
  • 3篇柴胡皂甙-D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异种
  • 2篇异种肝移植
  • 2篇整合位点
  • 2篇受体
  • 2篇受体血清
  • 2篇排斥
  • 2篇排斥反应
  • 2篇周期
  • 2篇位点

机构

  • 9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广东医学院附...

作者

  • 9篇王兰天
  • 8篇祝葆华
  • 5篇张国平
  • 4篇李明意
  • 2篇苑进凯
  • 2篇周伯平
  • 2篇李涛
  • 2篇陈心春
  • 2篇蒲荣
  • 2篇童传明
  • 1篇敬敏
  • 1篇刘威龙
  • 1篇郭伟韬
  • 1篇李晓鹤
  • 1篇廖明凤

传媒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广东医学院学...
  • 1篇中山大学研究...
  • 1篇国际病毒学杂...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柴胡皂甙-d对人肝癌HepG2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及p27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柴胡皂甙-d(SSd)对人肝癌HepG2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及对其p27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至对数生长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0mg/L的SSd作用48h,设空白对照;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分布;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p27基因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27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HepG2细胞G1期百分率为(69.43±3.01)%较对照组(62.83±2.72)%明显增加(P〈0.05),S期细胞百分率为(22.30±0.82)%较对照组(27.23±0.59)%明显减少(P〈0.01);p27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0.566±0.001)较对照组(0.335±0.000)明显增多(P〈0.05);p27蛋白表达阳性率为(33.9±3.1)%较对照组(21.9±1.7)%亦明显增多(P〈0.01)。结论SSd可导致人肝癌HepG2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27基因表达有关。
祝葆华张国平李明意王兰天苑进凯
关键词:柴胡皂甙-DP27细胞周期
柴胡皂甙-d对HepG2细胞恶性表型的逆转作用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柴胡皂甙-d(SSd)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恶性表型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常规培养HepG2细胞至对数生长期,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观察SSd不同浓度、作用不同时间对HepG2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实验组选择10mg/L的SSd作用HepG2细胞48h,Giemsa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化学发光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甲胎蛋白(AFP)浓度;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蛋白浓度;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细胞迁移率;RT—PCR检测p27基因mRNA表达。并与空白对照组做比较。数据在多组间比较采用随机分组单因素方差分析,在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10mg/L的SSd作用48h,对HqoG2细胞的生长抑制最明显(F=266.06,P〈0.01)。实验组HepG2细胞形态倾向于正常分化,形态变小、变圆,核变小、变圆或卵圆形,核/质比例缩小。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穿膜细胞数明显减少[(50.60±4.04)个与(41.00±4.64)个,t=-7.32,P〈0.01);细胞上清液中自蛋白含量明显增多[(24.7±2.8)×10-3g/L与(31.1±4.9)×10-3g/L,t=7.83,P〈0.051;AFP含量明显减少[(118.2±15.6)×10^3μg/L与(70.3士5.7)×10^3μg/L,t=-10.72,P〈0.01]。实验组p27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多于对照组(t=22.00,P〈0.05)。结论SSd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恶性表型具有明显的逆转作用,其机制可能与SSd上调HepG2细胞p27基因mRNA表达使其进入分化过程有关。
祝葆华蒲荣张国平李明意王兰天苑进凯
关键词:恶性表型柴胡皂甙-DP27
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发生机制被引量:10
2010年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是一种最常见的人类易感病原体,与肝炎、肝纤维化、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对其相关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机制研究中,大量的致癌基因、生长因子、肿瘤抑制因子、相关信号通路均被列为研究对象,就该领域目前研究成果做一综述。
王兰天陈心春祝葆华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肝细胞癌分子机制乙肝病毒X蛋白
HBsAg阳性肝癌细胞基因组中HBx相关整合位点的探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HBsAg阳性肝细胞肝癌(HCC)细胞基因组中HBVX基因(HBx)所参与整合的位点。方法取6例HBsAg阳性HCC患者癌组织,提取基因组DNA;行酶切、连接操作,针对HBx设计引物,行反向PCR扩增;将产物电泳后切胶回收特异性电泳条带,从中回收DNA并克隆至pMD18-T载体,转化、培养后取菌液行基因测序;用Blast工具进行序列比对。结果反向PCR扩增后,电泳检测可见7条特异性条带;克隆后得到测序结果22个;经序列比对发现3个整合位点,分别定位于19q12、2q32.2、22q12,其中,定位于19q12的基因为CCNE1。结论在HBsAg阳性HCC细胞基因组中存在HBx的整合;19q12、2q32.2、22q12是HBx参与整合的位点,提示HBV整合的CCNE1基因参与了HBsAg阳性HCC的发生和发展。
祝葆华王兰天李涛周伯平
关键词:整合位点
HBV-DNA整合的直接效应及与HCC发生的关系被引量:1
2010年
乙肝病毒基因(HBV-DNA)整合入宿主肝脏细胞基因组是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目前认为该整合在HCC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试从HBV DNA整合方式、整合对HBV自身及宿主肝细胞的影响等角度,对一些研究成果做一综述。
王兰天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肝细胞癌基因整合
柴胡皂甙-d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柴胡皂甙-d(SSd)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1)常规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2)噻唑蓝(MTT)实验观察不同质量浓度SSd处理HepG2细胞72 h后以及10mg/L的SSd作用HepG2细胞不同时间对HepG2细胞生长指数的影响;(3)流式细胞术(FCM)检测SSd处理HepG2细胞48h后细胞周期的分布。结果SSd能明显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以10mg/L的SSd作用48h的抑制作用最明显。FCM检测显示SSd作用48h后实验组处于S期的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SSd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体外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能使细胞周期中处于S期的细胞数减少。
张国平祝葆华王兰天童传明敬敏
关键词:柴胡皂甙-DHEPG2增殖细胞周期
受体血清“封闭”供肝与眼镜蛇毒因子抑制异种肝移植超急排斥反应的协同作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受体血清(recipient serum,RS)“封闭”供肝与眼镜蛇毒因子(CVF)抑制肝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HAR)的协同作用。方法采用改良“双套管法”制作豚鼠→SD大鼠原位肝移植HAR模型。取豚鼠和SD大鼠各24只,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供受体随机配对。移植前采集受体大鼠近交系其他个体血清,灭活补体备用。实验随机分为4组(n=6),受体血清(RS)实验组移植前用0.1oARS的林格氏液(Ringer)“封闭”供肝,CVF实验组受体大鼠在术前24h经尾静脉注射CVF50/μg/kg,另设RS+CVF联合实验组和Ringer液对照组。采用改良“双套管法”行豚鼠→SD大鼠原位肝移植;观察供肝植入后形态学改变、受体存活时间、移植肝病理损害程度和受体肝功能。结果各实验组大鼠异种供肝植入后均未见明显花斑样改变。各实验组大鼠移植后存活时间较对照组[(45.2±13.9)mini均明显延长(P〈O.05),其中RS+CVF组大鼠存活时间[(161.5±30.9)mini长于RS组[(88.1±19.7)mini(P〈0.01)或CVF组[(125.2±25.5)mini(P%0.05)。各实验组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26.1±23.3)U/L3(P〈0.05),RS+CVF组ALT[(63.2±13.9)U/L3明显低于CVF组[(79.9±18.1)u/L](P〈O.05)或RS组[(106.1±19.3)U/L](P〈0.01)。各实验组移植肝血栓、出血、水肿等病理损害(积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O.05),其中RS+CVF组大鼠移植肝病理损害最轻(P〈0.05)。结论受体血清“封闭”供肝与CVF对肝移植HAR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祝葆华童传明蒲荣张国平王兰天李明意
关键词:受体血清异种肝移植CVF超急性排斥反应
三种PCR方法在HBV基因整合位点确定中的应用比较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比较反向PCR(Inverse-PCR,IPCR)、Alu-PCR、接头PCR(Cassette-ligationmediated-PCR,CLM-PCR)三种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HBV DNA)整合位点筛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手术获取1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肝癌患者的肝癌组织,提取基因组DNA,设计相应引物,分别采用三种PCR方法进行扩增,将PCR产物回收,克隆至PMD18-T载体进行基因测序,利用BLAST工具进行序列比对,分析三种方法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整合位点确定中的效果.结果 采用Inverse PCR方法检测PCR产物后得到7个特异性电泳条带,克隆后得到测序结果22个,经序列比对发现3个整合位点;采用Alu-PCR方法,产物电泳得到13个特异性条带,得到测序结果32个,序列比对未发现整合位点;采用CLM-PCR方法,得到12个特异性电泳条带,得到测序结果4个,未发现整合位点.结论 在查找HBV整合位点的研究中,IPCR方法具有较稳定的扩增能力及较高的位点检测率.
王兰天祝葆华周伯平刘威龙廖明凤李晓鹤陈心春李涛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病毒整合
受体血清“封闭”供肝预防异种肝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受体血清“封闭”供肝对异种肝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rejection,HAR)的预防作用。方法取豚鼠和sD大鼠各20只,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供受体随机配对;移植前采集受体大鼠近交系其他个体血清,45℃水浴灭活补体备用;实验组(n=10)术前用0.1%受体血清(recipientserum,RS)的Ringer液“封闭”供肝,对照组(n=10)仅用Ringer液灌洗供肝;采用改良“双套管法”行豚鼠、sD大鼠原位肝移植,观察供肝植人后形态学改变、受体存活时间、术后1h存活率,HE染色法检测移植肝微血栓、出血和肝细胞水肿等病理损害积分;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评价肝功能。结果两组大鼠供体异种肝移植时间和无肝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受体大鼠供肝充盈缓慢,灌注不均,实验组供肝充盈迅速,灌注较均匀;实验组受体大鼠术后存活时间和术后1h存活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1),移植肝微血栓、间质出血(积分)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1),肝细胞水肿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受体血清“封闭”供肝对异种肝移植HAR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是预防器官移植HAR的潜在方法之一。
祝葆华童传明郭伟韬李明意张国平王兰天
关键词:肝移植移植物排斥受体血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