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伟玲
- 作品数:10 被引量:12H指数:3
- 供职机构:江西省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音乐干预疗法对动态血压与手动测血压相关性研究
- 苏伟平宋海燕庄闪花江东红李光绍毛毳曾丽萍涂伟玲
- 2010年12月28日,由东莞市科技局组织并委托东莞市科技中介同业公会主持,鉴定委员会听取了由东莞东华医院完成的《音乐干预疗法对动态血压与手动测血压相关性研究》科研课题的总结报告,审阅了有关鉴定资料,经全体委员充分讨论,...
- 关键词:
- 关键词:高血压病
- CYP2C19基因型检测与血小板聚集实验对指导氯吡格雷用药的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比较CYP2C19基因型检测与血小板聚集实验两种测定方法对临床氯吡格雷使用的指导作用。为临床上选择更经济、有效的测定方法指导氯吡格雷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江西省人民医院心内二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的患者的资料,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相关疾病史、用药史、血液检查结果、CYP2C19基因型检测结果等。通过t检验、卡方检验及方差分析来比较CYP2C19基因型检测与血小板聚集实验两种测定方法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作用。结果对基线资料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代谢快组(92例)、代谢中间组(116例)、代谢慢组(30例)三组间两两比较,年龄、性别、有否糖尿病、有否肾功能不全、有否吸烟、有否使用钙通道阻滞剂(CCB)、有否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代谢快组、代谢中间组、代谢慢组三组之间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实验(二磷酸腺苷(ADP)聚集率、花生四烯酸聚集率、胶原聚集率)进行方差分析,方差均齐性,其中ADP聚集率三组间比较,P<0.001,有显著差异。将ADP聚集率>50%赋值为0(反应差),ADP聚集率≤50%赋值为1(反应好)。将ADP聚集率界定治疗反应与CYP2C19基因型检测代谢能力之间两两比较,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代谢快组治疗反应明显好于代谢中间组及代谢慢组。但是基因检测呈"代谢慢"的患者中,仍有较高比例(43%)对氯吡格雷用药反应好;而在基因检测呈"代谢快"的患者中,亦有一定比例(16%)用药反应差。结论 CYP2C19基因型检测是目前临床上指导氯吡格雷用药方案制定的常用方法,本研究发现,根据血小板聚集实验中ADP聚集率来评估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也是可行的,且更经济。但因本研究中基因检测呈"代谢慢"的患者中,仍有较高比例对氯吡格雷治疗反应好,在有条件的区�
- 李林锋蔡新勇郭邦国涂伟玲胡菁洪浪
- 关键词:氯吡格雷血小板聚集试验用药指导
- 冠脉血管内超声显像指导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价值
- 2010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CAD)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患者67处病变在支架植入前后分别应用血管内超声进行分析,观察靶血管的斑块特点及偏心程度,测量血管最小腔径及腔面积、斑块面积,并根据血管内超声标准指导介入治疗。结果:32例CAD患者共置入67枚支架,在支架置入后,最小血管腔径及腔面积均较置入前增大、斑块面积缩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管内超声可清晰显示冠脉内血管的结构,在支架置入后可观察支架的位置、贴壁情况、支架扩张情况,是评价冠脉支架置入理想的方法之一。
- 傅宴张元春涂伟玲尹庆吴家宽戴磊
- 关键词:血管内超声检查冠状动脉疾病血管成形术
- 症状性频发房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症状性频发房性早搏(简称房早)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心电图证实频发房早,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35例,药物治疗的患者34例,对两组组间及每组治疗前后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导管消融治疗房早的疗效。结果 射频组35例患者房早起源按解剖部位分析,左房来源17例,其中肺静脉来源11例(31%);右房来源18例,其中高位右房、His束旁来源各5例(11%)。射频组及药物组治疗前后24 h房早[24 811(17 007,43 467)vs 150(47,492),11 461(10 182,12 945)vs 5 745(2 995,11 682)]、房早负荷[22.32(17.51,38.56)vs 0.15(0.05,0.57),12.06(10.84,13.29)vs 6.74(3.47,12.07)]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均<0.001),而24 h房性心动过速仅射频组有差异[638(96,2 664)vs 0(0,3),P<0.001]。射频组与药物组两组间治疗后24 h房早、房早负荷及24 h房性心动过速有明显差异(P均<0.001)。射频组发生1例房室传导阻滞并植入永久起搏器,随访6~35个月,药物组发生6例心房颤动、3例脑卒中、4例心力衰竭;射频组无相应病例发生。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症状性频发房早是安全、有效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 胡菁赖珩莉邹晋王晶杨柳涂伟玲方雁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频发房性早搏射频消融疗效
- 丹红注射液治疗大鼠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2022年
-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ormal组、MCT组、MCT+BT组、MCT+BT+DHI组,每组9只。采用腹腔注射野百合碱法复制PH大鼠模型,采用右心导管法测定大鼠平均肺动脉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肺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表达,HE染色观测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组织病理学变化,运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肺组织中细胞内磷酸化丝/苏氨酸激酶(Akt)、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的表达。结果:与Normal组比较,MCT组大鼠的mPAP明显上升(P<0.05);与MCT组比较,MCT+BT组、MCT+BT+DHI组大鼠的mPAP均明显下降(P<0.05);MCT+BT组与MCT+BT+DHI组大鼠的mP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ormal组的WT比较,MCT组的WT明显上升(P<0.05);与MCT组比较,MCT+BT组、MCT+BT+DHI组的WT均明显下降(P<0.05);与MCT+BT组比较,MCT+BT+DHI组的WT明显下降(P<0.05)。与Normal组的VEGFA平均光密度值比较,MCT组的VEGFA 平均光密度值明显上升(P<0.05);与MCT组比较,MCT+BT组、MCT+BT+DHI组的VEGFA平均光密度值均明显上升(P<0.05);与MCT+BT组比较,MCT+BT+DHI组VEGFA蛋白平均光密度值明显上升(P<0.05)。与Normal组比较,MCT组Akt、eNOS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下降(P<0.05);与MCT组比较,MCT+BT组、MCT+BT+DHI组的Akt、eNOS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上升(P<0.05);与MCT+BT组比较,MCT+BT+DHI组的Akt、eNOS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上升(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不仅能够改善PH模型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病理形态学变化,促进血清VEGFA的生成和释放,并且能够调节Akt、eNOS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肺血管重塑,调节肺动脉舒张功能。
- 余松平詹宇亮涂伟玲孙汉俊李彬
-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丹红注射液VEGFA
- 血栓抽吸联合梗死相关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延迟PCI术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梗死相关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在处理接受延迟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传统PCI术组120例接受传统PCI术治疗,血检抽吸联合PCI术组120例,接受血栓抽吸联合梗死相关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梗死相关冠脉的开通率、PCI术成功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期间死亡率、住院期间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率、再梗或严重脑卒中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不稳定性心绞痛、再梗或严重脑卒中、心力衰竭),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结果 2组患者临床及冠脉造影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抽吸联合PCI术组与传统PCI术相比,梗死相关冠脉开通率更高(98%比92%,P=0.03),住院期间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率更低(4.8%比6.4%,P=0.03)、复合终点发生率更低(13.9%比16.2%,P=0.03);术后6个月随访期间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率更低(4.6%比5.8%,P=0.03)、心力衰竭发生率更低(6.8%比7.6%,P=0.03)、复合终点发生率更低(14.6%比16.8%,P=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PCI术能减少接受延迟PCI术的STEMI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6个月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减少术后6个月心衰发生率,更好地保护残存的心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 李林锋廖作银舒军洪浪王洪尹秋林常智堂蔡新勇涂伟玲
- 关键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延迟PCI血栓抽吸盐酸替罗非班
- 应用IVUS比较DEB和第二代DES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
- 2021年
-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比较药物洗脱球囊和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住院,年龄在18~80岁之间,经冠脉造影诊断为DES-ISR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DEB组和第二代DES植入组。术后12个月复查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比较两组MACE发生率、靶病变重建率、原病变处IVUS再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新生血管内膜增生面积的差异。结果术后1年DEB组新生内膜增生面积较第二代DES组小,两组MACE发生率、靶病变重建率、IVUS再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相当。结论DEB较第二代DES能更有效抑制DES术后冠脉内膜增生,其在DES-ISR患者中的远期疗效与第二代DES植入相当。
- 涂伟玲余松平李林锋洪浪谭文亮胡菁蔡露
- 关键词:血管内超声药物洗脱支架支架内再狭窄
- 前送球囊DK-Crush技术治疗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与经典DK-Crush技术对比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改良DK-Crush技术(即前送球囊DK-Crush技术)处理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连续入选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住院,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真性分叉病变(分支血管直径≥2.0 mm)的患者共19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98例,其中一组接受经典DK-Crush技术治疗,另外一组接受前送球囊DK-Crush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病变分布、曝光时间、手术时间、使用球囊数量、造影剂用量、手术相关费用、手术成功率,并记录出院后6个月临床随访时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础临床特征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分叉病变分布差异无显著性。用前送球囊DK-Crush组与经典DK-Crush组患者的主干与分支血管之间的夹角[(54±18)°︰(49±15)°,P=0.10]、主支血管病变长度[(22.5±7.1)mm︰(24.6±7.3)mm,P=0.10]、手术成功率(98%±1%︰99%±1%,P=0.33)、术后即刻分支血管开口部位最小血管直径[(2.72±0.29)mm∶(2.76±0.23)mm,P=0.10]、残余狭窄率(6.8%±2.2%︰6.5%±2.6%,P=0.10)差异均无显著性。前送球囊DK-Crush组与经典DKCrush组比较,患者曝光时间短[(38±11)min∶(50±13)min,P=0.03]、手术时间短[(65±17)min︰(78±18)min,P=0.03]、使用球囊数量少[(1.7±0.4)个︰(2.6±0.7)个,P=0.02]、造影剂使用量小[(68±25)ml︰(83±24)ml,P=0.03]、手术相关费低[(45 120±234)元︰(50284±245)元,P=0.03]。6个月随访时前送球囊DK-Crush组患者的MACE事件发生率(5.7%±2.2%︰5.3%±1.6%,P=0.08)、造影再狭窄率(7.8%±2.6%︰7.5%±2.2%,P=0.10)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改良的DK-Crush技术能显著缩短曝光时间、减少球囊数量,减少患者的手术费用,其6个月随访结果证实了其在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均与经典DK-Crush技术相当。
- 洪浪王洪李林锋尹秋林廖作银涂伟玲
-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 壳聚糖止血海绵联合螺旋桡动脉压迫器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止血效果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壳聚糖止血海绵联合螺旋桡动脉压迫器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TRI)术后的止血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四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患者29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螺旋桡动脉压迫器组(A组,99例)、壳聚糖止血海绵组(B组,98例)及壳聚糖止血海绵联合螺旋桡动脉压迫器组(C组,98例),3组采用对应方法止血。观察记录3组术后桡动脉血管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情况。结果A组、B组及C组术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3.1%(13/99)、5.1%(5/98)、3.1%(3/98),术后出血、瘀斑、肢端肿胀发生率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两两比较A组高于C组(均P<0.05)。术后桡骨血肿发生率A组高于C组(P=0.008)。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术侧严重肢端肿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C组患者舒适度优于A组(P=0.004)。结论壳聚糖止血海绵联合螺旋桡动脉压迫器在TRI术后总体止血效果优于单独使用螺旋桡动脉压迫器和壳聚糖止血海绵,可减少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是一种操作简单、舒适度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止血方法。
- 余龙辉宋梦丽陈丽燕谭文亮蔡露熊红英涂伟玲李林锋康信军
- 关键词: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血管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