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正祥

作品数:117 被引量:554H指数:12
供职机构: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6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3篇生物学
  • 29篇农业科学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文化科学
  • 5篇天文地球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医药卫生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4篇自然保护区
  • 34篇保护区
  • 32篇植物
  • 32篇自然保护
  • 19篇群落
  • 12篇物种
  • 10篇泥炭藓
  • 10篇七姊妹山自然...
  • 9篇保护植物
  • 8篇珍稀
  • 8篇珍稀濒危
  • 8篇濒危
  • 7篇亚热带
  • 7篇泥炭
  • 7篇区系
  • 7篇物种多样性
  • 7篇教学
  • 6篇亚热带山地
  • 6篇国家级自然保...
  • 5篇多样性

机构

  • 94篇湖北大学
  • 64篇华中师范大学
  • 10篇黄冈师范学院
  • 4篇长江水资源保...
  • 4篇建德市明珠小...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湖北生态工程...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湖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学研究院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昌工程学院
  • 1篇宁夏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横滨国立大学
  • 1篇新疆师范大学
  • 1篇东营市人民政...
  • 1篇海南热带海洋...

作者

  • 116篇汪正祥
  • 51篇雷耘
  • 30篇李亭亭
  • 16篇李中强
  • 15篇刘胜祥
  • 10篇方元平
  • 10篇林丽群
  • 10篇田凯
  • 7篇李泽
  • 6篇戴璨
  • 6篇张娥
  • 5篇邓绪伟
  • 5篇杨福生
  • 5篇杨其仁
  • 4篇张柳
  • 4篇彭丹
  • 4篇马广礼
  • 4篇许凯扬
  • 3篇于婧
  • 3篇宛晶

传媒

  • 2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2篇湖北大学学报...
  • 7篇生态科学
  • 5篇长江流域资源...
  • 5篇林业调查规划
  • 4篇生态学报
  • 3篇广西植物
  • 3篇植物科学学报
  • 2篇武汉植物学研...
  • 2篇湖北林业科技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林业资源管理
  • 2篇教学与管理(...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中国地质灾害...
  • 1篇学校党建与思...
  • 1篇生命科学研究

年份

  • 6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15篇2017
  • 9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10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10篇2009
  • 6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3
1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柄水青冈幼苗根系构型及动态变化被引量:3
2010年
长柄水青冈(Fagus longipetiolata)是我国亚热带山地林的重要组成树种,本研究在温室中用河砂培养长柄水青冈幼苗,采用直接测量法研究了长柄水青冈的根系构型。结果表明,生长50 d的长柄水青冈幼苗的根系呈倒圆锥形,根宽小于根深;基根平均生长角度较小,基根的向地性小;一级侧根与主根的夹角从根系上部至下部逐渐变小;二级侧根首先发生于根系的中下部,然后其发生范围向根系上、下部扩展。虽然长柄水青冈幼苗根系构型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但一级侧根与主根的夹角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研究揭示了实验条件下长柄水青冈幼苗的根系构型及其在幼苗建成过程中的生长变化规律,为长柄水青冈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赵菊花汪正祥雷耘李中强
关键词:根系构型
鄂西北珍稀濒危植物及物种多样性空间尺度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为了探究鄂西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及其多样性空间分布与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于2007-2017年先后对鄂西北8个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对其种类组成、地理成分、生活型及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鄂西北珍稀濒危植物共有262种,隶属于62科149属;(2)该区域珍稀濒危植物地理成分与生活型谱具有地域过渡性和多样性;(3)鄂西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峰值出现在海拔900~1700 m区段,物种丰富度与海拔区段间具有显著的二次方程关系:y=-0.5107x^2-12.43x+7.3111(R^2=0.7867,P=0.04);(4)不同空间尺度下,物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_D)、均匀度指数(ED)、Margalef多样性指数(K_D)随空间尺度的变化均呈幂函数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2=0.7303 (H_D)、R^2=0.8858(E_D)、R2=0.9805(KD)。研究表明H_D、E_D、K_D值的变化幅度可能与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有关。目前砍伐毁林和过度采挖是该地区珍稀濒危植物最大的威胁因素,建议从珍稀濒危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布与地理环境特性相结合的角度加强管理,为区域珍稀濒危植物的科学恢复提供支撑。
杨启池李亭亭李亭亭徐玉洋汪正祥李玲
关键词:珍稀濒危植物物种多样性鄂西北
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丝梨种群结构被引量:5
2001年
对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水丝梨 (SycopsissinensisOliver)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进行研究 .水丝梨种群大小、高度级结构研究表明 ,幼苗、幼树数量严重不足 ,中成树成高频分布 ,个体之间竞争激烈 ,整个种群表现为一不稳定的成熟类型 .幼苗、幼树的低频分布将是影响种群稳定的限制性因素 .
许凯扬刘胜祥杨福生汪正祥彭丹黄大钱
关键词:水丝梨种群结构
G-F指数测度万朝山兽类物种多样性被引量:8
2018年
2015年5月—2016年7月,利用样线法对湖北省万朝山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与湖北省内其他5个自然保护区的兽类G指数(genus index)、F指数(family index)和G—F指数(genus-family index)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万朝山自然保护区共有兽类7目25科69种,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种类为主,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Ⅱ级重点保护动物11种;G—F指数分析表明,万朝山自然保护区兽类G指数为3.99、F指数为14.81,G-F指数为0.73。万朝山与湖北省省内其他5个自然保护区的兽类G指数、F指数和G—F指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万朝山和南河的G—F指数相当接近,相似性系数也高,这可能与万朝山和南河地理位置接近、生境组成相似有关。各保护区的物种分布密度虽然差异不显著,但南河和漳河源自然保护区因为保护区面积较小,导致物种分布密度较大。
李士超李亭亭汪正祥田凯田凯陈宇熊斌梅
关键词:兽类资源物种多样性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栖息地的植物群落分类及特征被引量:5
2016年
采用植物社会学调查方法,对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栖息地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对127个植物样方调查资料进行了聚类分析。综合数量分类及植物社会学的分类标准,将神农架川金丝猴栖息地植被划分为13个群丛和4个群落;分析了各群丛的结构特征、地理分布特征(海拔、地形等)以及不同群丛的植物组成和食源植物状况,同时对各群丛乔木层的胸径等级和高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群丛Ⅰ(华山松-金佛山箬竹-湖北大戟)、群丛Ⅵ(巴山冷杉+红桦-箭竹+兴山五味子-抱茎风毛菊)、群丛Ⅸ(华山松-鄂西绣线菊-中日金星蕨)以及群丛Ⅻ(巴山冷杉+华山松-鞘柄菝葜+鄂西绣线菊-中日金星蕨)4个群丛所含物种数最多,其中群丛Ⅰ、Ⅵ、Ⅸ所含食源植物种数也最多;群丛Ⅳ(红桦-湖北花楸-离舌橐吾)胸径大于30 cm的树木所占比例及乔木层平均高度均最大;这5个群丛是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栖息地的主要植被类型。该研究可为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栖息地的植被保护与恢复提供重要参考。
李亭亭汪正祥龚苗雷耘林丽群戴璨任雁
关键词:川金丝猴栖息地聚类分析群丛
地形对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植物丰富度及分布格局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该研究以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40个(20×20m2)植物群落调查样方为基础,并采用回归分析和典型对应分析(CCA)的方法研究该区地形对植物物种丰富度及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以明确海拔、坡度、坡向、坡位等地形因子的相对重要性,为该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40个调查样地共有植物633种,隶属133科,316属,其中乔木118种,灌木150种,草本365种。(2)曲线回归方程拟合结果显示,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别与海拔、坡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升高而增大,沿坡度梯度先减少后增大之后又减小。(3)从植物的生活型来看,在所有海拔段,乔木物种丰富度始终低于灌木和草本植物;在低、中低海拔地带,灌木物种丰富度均高于乔木和草本植物;而在中、高海拔地带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较大且高于乔木和灌木。(4)CCA排序结果表明,地形因子对植物物种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按其影响强度排序为海拔>坡度>坡位>坡向,说明海拔是影响该区植物物种分布最重要的地形因子。
熊斌梅雷耘汪正祥李亭亭熊秀海李中强张娥彭宗林
关键词:地形物种丰富度物种分布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
高中地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浅析
2021年
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当下教育改革的趋势,有利于推进“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实现。针对目前高中地理课程思政要素和价值引领的缺失的问题,以高中地理课程与课程思政要素的交汇点切入,探讨高中地理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终落实在教学实施过程的问题解决中,以期能为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汪正祥刘佳乐
关键词:高中地理
七姊妹山泥炭藓湿地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群落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2023年
为探究七姊妹山泥炭藓湿地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群落的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进而为亚热带山地泥炭藓湿地保护、恢复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于2021年6月,对该湿地泥炭藓斑块设置样方,使用标准样方法进行植被、环境调查,同时采集样品进行测量分析。运用系统聚类法进行群落的数量分类,随后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各群丛间环境因子以及大泥炭藓生长、生理指标的差异及其相关性,明确影响大泥炭藓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内在机制。结果显示:(1)37个调查样方可分为4个群丛类型,即:Ⅰ、蕨-大泥炭藓群丛(Ass.Pteridium aquilinum-Sphagnum palustre);Ⅱ、大理薹草-大泥炭藓群丛(Ass.Carex rubrobrunnea var.taliensis-Sphagnum palustre);Ⅲ、野灯心草+蛇床-大泥炭藓群丛(Ass.Juncus setchuensis+Cnidium monnieri-Sphagnum palustre);Ⅳ、紫萼+芒尖苔草-大泥炭藓群丛(Ass.Hosta ventricose+Lycopus cavaleriei-Sphagnum palustre)。(2)从群丛Ⅰ~群丛Ⅳ,大泥炭藓的株高、头状枝数量、盖度、生物量4项生长指标均逐渐降低。4群丛间大泥炭藓组织TN、TP、TK、TC含量、C/N、N/P、N/K、含水量9项生理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组织含水量、N/K由群丛Ⅰ~Ⅳ呈逐渐上升趋势。(3)地下水位和土壤N/K是影响七姊妹山泥炭藓湿地大泥炭藓群落生长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在长期淹水胁迫环境下,大泥炭藓组织含水量过高,抑制了大泥炭藓的光合作用,阻碍其生长。而在高N负荷下,大泥炭藓的生长受到K的限制,导致养分吸收不平衡,生长发育受阻。临近农田地表径流引起的氮输入可能是造成土壤及泥炭藓组织N/K在群丛Ⅳ中过高的重要因素。
李亭亭李亭亭莫家勇刘少林祝文龙刘昌勇汪正祥
关键词:环境因子
两种生境下野慈姑繁殖差异及其机制被引量:3
2018年
植物的生长环境不但可直接作用于其可利用资源的多寡及其繁殖分配,而且可通过影响植物所在的群落以及传粉者的组成或行为而间接的导致繁殖差异。然而,直接与间接作用的方向或强度很少被同时关注,从而限制了从机制上理解环境对植物繁殖的影响。选取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L.)为研究材料,将相同基因型组成的植株分别种植在光照差异明显的两个同质园(林荫区与日照区),于盛花期对野慈姑的开花数量、昆虫访花进行了观察,确定其主要访花昆虫、记录访花行为以及野慈姑的繁殖产出水平。研究表明,日照区野慈姑每天开放的花朵和植株数量显著高于林荫区。两个区域内野慈姑的主要访花者有四大类:蚜蝇类、蜂类、蝶类和蝇类;其中林荫区的主要传粉昆虫为蚜蝇类,而日照区为蜂类。日照区昆虫单位时间内的访花频率、昆虫每回合访问的雄花数、总花数和花序数均显著高于林荫区。日照区野慈姑的座果率显著高于林荫区,而单果种子数量与种子面积与林荫区相当。总体而言,日照区野慈姑的繁殖产出达到了林荫区的三倍以上,这是环境的直接作用与环境介导的传粉作用在同一方向上叠加的结果,且前者占主导地位。在关注植物、物理环境和生物因子三者之间互作的前提下,量化每个繁殖阶段的水平,特别是传粉昆虫在不同生境下的表现,阐述了环境异质性导致植物繁殖差异的根本原因。
罗文杰金晓芳汪正祥戴璨
关键词:传粉光照环境
黄连山风电工程对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动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研究
2016年
保康黄连山具有开发利用风能的天然优势。通过工程设计期和施工期的保护措施,黄连山风电工程对周边的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动物多样性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肖创伟赵洪波汪正祥黄子杰阮红恩肖晓刘浩李绪友
关键词:动物多样性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