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潇
- 作品数:11 被引量:13H指数:3
-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下行激活通路强直刺激在脊髓运动神经元诱发的LTP
- 为了解下行激活通路对脊髓运动神经元(MN)的调控及其运动相关性学习记忆功能,应用新生大鼠脊髓切片 MN 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腹外侧索(VLF)或背根(DR)强直电刺激后,脊髓 MN 上 VLF 刺激引发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 苏彦艳江潇汪萌芽
- 关键词:长时程增强细胞内记录
- 文献传递
- 不同RT-PCR方法学的探讨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微量RNA标本的RT-PCR方法。方法:采集13例新生大鼠脊髓标本,提取RNA,分别稀释至1μg/μl、1ng/μl和1 pg/μl,分别以两步法RT-PCR、Promega公司和Qiagen公司一步法RT-PCR试剂盒,扩增β-actin基因,经1.5%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紫外透射仪下观察分析。结果:浓度为1μg/μl和1ng/μl的标本,三种方法均出现了目标带,而浓度为1 pg/μl的标本,两步法RT- PCR、Promega公司和Qiagen公司一步法RT-PCR试剂盒的阳性率分别为85%、77%和100%。结论:一步法敏感性高于两步法,微量RNA标本以采用Qiagen公司的一步法试剂盒进行RT-PCR实验为好。
- 李铁臣曹宏伟张艳江潇汪萌芽
- 关键词:一步法RT-PCR
- 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的LTP现象
- 脊髓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其本身就具有一定形式的学习和记忆的能力。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longtermpotentiation,LTP),被认为是学习记忆最可能的候选神经机制。为了解脊髓运动神经元(motoneur...
- 苏彦艳蒋娟江潇汪萌芽
- 关键词:脊髓运动神经元长时程增强背根细胞内记录
- 文献传递
- 对侧腹外侧索强直刺激在脊髓运动神经元诱发的长时程增强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强直刺激对侧腹外侧索(cVLF),在脊髓运动神经元(MN)能否诱发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可塑性变化。方法:应用新生大鼠脊髓切片MN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强直刺激cVLF前后,在MN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即cVLF-EPSP)的变化。结果:对cVLF施加强直刺激,有2个MNs的cVLF-EPSPs幅度增大达基础值的120%以上,且维持至少30 min,可被定义为长时程增强(LTP,即cVLF-LTP)。另外,在1个有cVLF-LTP的MN,同时观察到同侧背根刺激诱发的EPSP出现长时程增强。结论:通过强直刺激cVLF,在新生大鼠脊髓MN可诱发出突触传递的LTP,并可伴有异突触的LTP现象。
- 江潇汪萌芽
-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学习记忆
- 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对腹外侧索双脉冲刺激的突触反应和长时程增强
- <正>脊髓运动神经元(motoneuron,MN)是运动控制的"最后公路",脊髓作为运动控制的初级中枢,具有与某些运动技巧相关的学习记忆功能。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
- 金建慧江潇汪萌芽
- 关键词:脊髓运动神经元长时程增强
- 文献传递
- 脊髓腹外侧索强直刺激在运动神经元诱发的长时程增强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索对脊髓腹外侧索(VLF)进行强直刺激,在运动神经元(MN)能否诱发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可塑性变化。方法:应用新生大鼠脊髓切片MN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VLF强直刺激对在MN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VLF-EPSP)的影响。结果:在稳定记录到VLF-EPSP的8个MNs,给予同侧VLF强直电刺激,其中有2个MNs的VLF-EPSPs幅度增大到基础值的120%以上,且维持时间超过1 h,可以定义为长时程增强(LTP)。结论:通过强直刺激VLF,可在新生大鼠脊髓MN诱发出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显示了长时程突触可塑性变化。
- 苏彦艳江潇汪萌芽
-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长时程增强学习记忆
- 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对腹外侧索双脉冲刺激的突触反应和长时程增强
- 2009年
- 脊髓运动神经元(motoneuron,MN)是运动控制的"最后公路",脊髓作为运动控制的初级中枢,具有与某些运动技巧相关的学习记忆功能。
- 金建慧江潇汪萌芽
- 关键词:脊髓运动神经元长时程增强
- 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双脉冲易化和抑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同侧背根(iDR)和腹外侧索(iVLF)双脉冲电刺激(PPS)对脊髓运动神经元(MN)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影响。方法:应用新生大鼠(7~14天龄)脊髓切片MN细胞内记录技术,对iDR和iVLF施加不同刺激间隔(ISI)的PPS,在MN观察iDR-EPSP和iVLF-EPSP的变化。结果:在69个记录到iDR-EPSP和(或)iVLF-EPSP的MN,对iDR或(和)iVLF给予ISI为30~150ms的PPS,主要诱发iDR-EPSP和iVLF-EPSP的双脉冲易化(PPF,P<0.01),也可在少数MN产生双脉冲抑制(PPD,P<0.01)。比较分析还显示iVLF-EPSP的PPF出现率高于iDR-EPSP(P<0.01),其PPF的双脉冲比值随ISI的延长而降低(P<0.01)。结论:通过给予iDR和iVLF不同脉冲间隔的PPS,MN的外周传入性和下行激活性突触传递均出现以PPF为主的短时程可塑性变化。
- 金建慧江潇汪萌芽
-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背根双脉冲
- 对侧腹外侧索电刺激在新生大鼠脊髓切片运动神经元诱发的突触反应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探讨对侧腹外侧索(cVLF)下行激活对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MN)活动的突触调制作用。方法:应用新生大鼠(8-14d)脊髓切片MN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cVLF或同侧VLF(iVLF)电刺激在MN所诱发的突触反应。结果:在32个测试的MNs,观察到cVLF电刺激可在21个MNs上诱发去极化反应(即cVLF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cVLF-EPsP),在1个MN上诱发超极化反应(即cVLF性抑制性突触后电位,cVLF-IPSP),在4个MNs上诱发cVLF-EPSP后复合有cVLF-IPSP的反应。cVLF-EPSP具有刺激强度依赖性、被低钙高镁溶液取消的特性,与iVLF性EPSP相比,有潜伏期较长的特点(P〈0.001)。cVLF-IPSP呈膜电位依赖性,并被印防己毒素(30μmol/L)及士的宁(1.0μmol/L)取消。结论:cVLF的下行激活可通过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调制MN的活动,其cVLF-IPSP可能由γ-氨基丁酸A受体和(或)甘氨酸受体介导。
- 张艳江潇汪萌芽
- 关键词: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内记录印防己毒素
- 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对腹外侧索双脉冲刺激的突触反应和长时程增强
- 金建慧江潇汪萌芽
- 关键词:脊髓运动神经元长时程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