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林
-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1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三维薄块多层重叠技术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 2004年
- 目的 探讨采用三维 (3D)薄块多层重叠技术 (multipleoverlappingthinslabangiography,MOTSA)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像学特征及不稳定性斑块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 对 4 0例明确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例 (A组 )和 2 5例明确在 3个月内无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病例 (B组 )的颈动脉进行 3DMOTSA检查 ,将发现的粥样斑块按纤维帽特征分型。结果 3DMOTSA检查发现 4 1例患者存在粥样斑块 ,纤维帽厚型、薄型及破裂型分别为 19、14、8例 ,A组4 5 %为不稳定斑块 (薄型和破裂型纤维帽 ) ,B组 16 %为不稳定斑块 ,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3DMOTSA检查可识别颈动脉内覆盖在脂质核上的纤维帽 ,不稳定斑块脱落可能与近期缺血性卒中有关。
- 王戈鹰焦锐靳令经江林吴芳龄陈玉辉王星
- 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缺血性卒中
- 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降纤靶水平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4
- 2006年
- 目的动态监测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以探讨降纤治疗的靶水平。方法分别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巴曲酶常规剂量(10BU、5BU、5BU,隔日静脉注射)组20例和大剂量(10BU、10BU、5BU、5BU,隔日静脉注射)组30例进行治疗和观察,基础治疗相同。用药前、第1次用药后8~12h,及以后每次用药前4~6h检测血凝常规,发病第2~3周复查头颅CT或MRI,3个月时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第1次用药后12hFib明显下降,第2次用药前迅速回升,并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基本稳定;Fib水平(40~69)mg/dl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或凝血酶原时间(PT)较Fib水平>130mg/dl组延长(P<0.05)。结论巴曲酶治疗可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的Fib处于(40~130)mg/dl水平,其能否作为降纤治疗的靶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 王戈鹰吴芳龄江林陈斐何育生陈玉辉张天宇黄冬雅
- 关键词:巴曲酶脑梗死降纤治疗
- 子痫性脑病的神经影像学表现
- 目的探讨子痫性脑病的神经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临床诊断为子痫性脑病患者的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结果。结果子痫性脑病时头颅CT主要表现为枕顶叶皮质和皮质下低密度灶,双侧基本对称;头颅MR...
- 陈斐江林靳令经詹青黄冬雅王戈鹰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