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殷企平

作品数:122 被引量:860H指数:14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1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1篇文学
  • 13篇文化科学
  • 4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6篇文化
  • 26篇小说
  • 18篇文学
  • 12篇共同体
  • 10篇文化观
  • 7篇艺术
  • 7篇外国文学
  • 6篇狄更斯
  • 6篇英国文学
  • 6篇社会
  • 6篇文化观念
  • 6篇文学批评
  • 6篇小说观
  • 5篇体形
  • 5篇情感
  • 5篇趣味
  • 5篇教育
  • 5篇康拉德
  • 5篇互文
  • 5篇焦虑

机构

  • 61篇浙江大学
  • 51篇杭州师范大学
  • 7篇杭州大学
  • 3篇苏州大学
  • 2篇湘潭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上海海事大学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浙江传媒学院
  • 1篇浙江树人大学

作者

  • 120篇殷企平
  • 3篇胡强
  • 1篇李靖
  • 1篇丁建民
  • 1篇陈艳华
  • 1篇何畅
  • 1篇何辉斌
  • 1篇李睿
  • 1篇谢志宇
  • 1篇杨世真
  • 1篇罗媛
  • 1篇陈姝波
  • 1篇余华
  • 1篇洪小理
  • 1篇黄芳
  • 1篇陈姗姗
  • 1篇田颖

传媒

  • 21篇外国文学
  • 19篇外国文学研究
  • 12篇外国文学评论
  • 8篇英美文学研究...
  • 7篇外国语
  • 7篇浙江大学学报...
  • 5篇外语与外语教...
  • 5篇杭州师范大学...
  • 4篇英语研究
  • 3篇高等教育研究
  • 3篇解放军外国语...
  • 3篇复旦外国语言...
  • 2篇浙江工商大学...
  • 2篇浙江外国语学...
  • 2篇中文学术前沿
  • 1篇国外文学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外语教学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7篇2007
  • 5篇2006
  • 6篇2005
1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英国文学中的心智培育与文明进程被引量:5
2018年
从16世纪至今的英国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不断地发现对心智培育的关注,以及借此回应文明进程的努力。这种努力逐步拓展了文化观念的内涵。针对以"分裂"为特征的文明,主张疗治分裂的心智,恢复完整的人性,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均衡发展,这是数代英国文人的心声。培育心智的方法多种多样,那么最关键的方法是什么呢?对于这一问题,古今英国文学作品都有解答,虽然五花八门,但是如果仔细探寻,就会发现往往殊途同归——都会把想象力看作心智培育的关键。
殷企平
关键词:英国文学文化观念文明进程想象力
莫里斯逃避现实了吗?被引量:1
2010年
不少西方学者认为莫里斯的许多诗歌是因为逃避现实而写的,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莫里斯的相关作品,并考察它们的文化语境,就会发现它们并非高蹈绝俗之作。莫里斯的早期诗作大都以中古传奇故事为题材,看似远离了19世纪的英国现实,但是有了"序诗"和"歉词"中的现实图景,就是从总体框架上给那些传奇题材设置了一个参照体系,时时提醒读者把不乏英雄的中古时期和19世纪那"空虚时代"两相对比。伊莎贝尔·阿姆斯特朗提出过一个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即《吉尼维亚的自辩及其他》等诗歌是莫里斯捕捉现代人意识活动的一种尝试。不过,莫里斯的早期诗作除了折射现代人意识受到囚禁,想象力受到挫折等精神现实之外,还具有其他现实意义,尤其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文化焦虑。相对弥漫于莫里斯作品中的总体文化焦虑,阿姆斯特朗的研究显得过于狭窄。
殷企平
关键词:逃避文化焦虑
《酵母》的艺术形式被引量:2
2007年
《酵母》表面"破碎"的形式是出于艺术上的考虑,而不是由于艺术上的无能。金斯利的技巧就是用貌似不连贯的叙述来表现他对支离破碎的维多利亚社会的体验。他那"破碎"的行文风格是小说的主题——在破碎的世界里寻找精神归宿——的完美体现,它使主题的效果和意义得到了扩展。小说中高度组织起来的凌乱体现了一种艺术风格,它旨在取得某种陌生化的效果,从而向常人自以为是的信念和假设挑战。
殷企平
关键词:艺术主题
《董贝父子》中的“铁路意象”被引量:15
2003年
威廉斯和马库斯在探讨<董贝父子>中的"铁路意象"时没有对以下问题作出充分的回答:狄更斯关注的焦点是什么?铁路意象的背后究竟有哪些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对该意象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的分析,我们可以看清它的背后是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是对伴随工业革命而盛行的社会价值观的质疑,是拯救人类灵魂的努力.
殷企平
关键词:狄更斯铁路社会价值观
布雷德伯里小说诗学探析被引量:1
1999年
本文试图对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的小说诗学作一概括和评价。在仔细推究其基本含义之后,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布雷德伯里理论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即他有关小说的双重性和现实主义的论述。
殷企平
关键词:双重性现实主义小说诗学
《好伙伴》与共同体形塑被引量:3
2016年
瑞士学者艾娜虽然关注到了《好伙伴》所处的英国状况小说传统,却未能点明这一传统跟小说的象征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好伙伴》中关乎共同体生活的关键性象征应该是"好伙伴歌舞剧团"及其运作的方式(包括演出),而不仅仅是艾娜所说的"音乐厅表演会"。艾娜所说的"音乐厅表演会"虽然也能象征共同体生活,但是"好伙伴歌舞剧团"这一意象不但更能折射共同体生活的广度,如文艺表演范畴之外的生活方式;也更能揭示共同体生活的深度,如共同体精神以及作为共同体根基的工作方式。
殷企平
关键词:共同体
两种文化和英国高等教育(上)被引量:13
1994年
两种文化和英国高等教育(上)殷企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高等教育思想界曾经发生过一场著名的争论,即“两种文化”之争。这场争论不仅牵涉到英国高等教育的根本思想,而且对当今英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仍然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这场争论的来龙去脉以及由此所...
殷企平
关键词:高等教育两种文化文科理科
两种文化与英国高等教育(下)被引量:7
1994年
两种文化与英国高等教育(下)殷企平二、跨越文化鸿沟的努力从50年代开始,英国不少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尝试了跨越文化鸿沟的各种办法,其中以苏塞克斯大学的文理渗透项目以及工科类院校中的“自由教育科目”最为典型。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具体的办法。1.苏塞克斯...
殷企平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文化鸿沟
西方文论关键词:共同体被引量:140
2016年
共同体观念的空前生发始于18世纪前后。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从滕尼斯到威廉斯,把有机/内在属性看作共同体主要内涵的观点一直占据共同体思想史的主流地位。由于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声讨共同体的有机/内在属性突然成了一种时髦。共同体,还是独体?这居然成了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文学中的共同体想象就很难想象。也就是说,对共同体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梳理,实在是燃眉之急,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走出"独体"怪圈;要走出这一怪圈,则关键在于抓住本文所分析的"三大要害"。
殷企平
关键词:内在性
“多重英格兰”和共同体:《荒凉山庄》的启示被引量:4
2014年
热尔韦指出过《荒凉山庄》中的"多重英格兰"现象。然而,对于以下问题,热尔韦却语焉不详:狄更斯是怎样描述这"多重英格兰"的?其背后的共同体情结是怎样体现的?狄更斯又是如何引导他的同胞们重新想象英格兰的?本文认为:"多重英格兰"的存在隐含于小说的题目,反映在《荒凉山庄》中彼此各异的多重话语里。针对"伪共同体"话语,狄更斯通过埃丝特和伍德考特等人物之口,展现了一种旨在憧憬真正共同体的话语,并通过重塑"绅士"形象,对共同体重新进行了想象。
殷企平
关键词:共同体多重话语绅士文化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