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步晓华

作品数:28 被引量:93H指数:6
供职机构:空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胃炎
  • 7篇溃疡
  • 6篇内镜
  • 5篇疣状胃炎
  • 4篇上皮
  • 4篇上皮化
  • 4篇上皮化生
  • 4篇十二指肠
  • 4篇息肉
  • 4篇疗效
  • 4篇化生
  • 3篇蛋白
  • 3篇端粒
  • 3篇端粒相关蛋白
  • 3篇粘膜
  • 3篇十二指肠溃疡
  • 3篇综合征
  • 3篇黏膜
  • 3篇胃肠
  • 3篇胃黏膜

机构

  • 27篇空军总医院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淄博市中心医...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作者

  • 28篇步晓华
  • 18篇毛高平
  • 11篇朱鸣
  • 11篇曹传平
  • 8篇张静
  • 6篇张明溪
  • 6篇张秀荣
  • 5篇金晓维
  • 5篇宁守斌
  • 5篇李彦飞
  • 5篇唐杰
  • 4篇李春启
  • 3篇张启杰
  • 3篇刘为纹
  • 3篇房殿春
  • 3篇王建荣
  • 3篇张映辉
  • 3篇张亚飞
  • 3篇周平
  • 2篇陈兵

传媒

  • 7篇空军总医院学...
  • 3篇中华消化内镜...
  • 3篇医学临床研究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胃肠病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陕西中医
  • 1篇四川中医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华南国防医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1
  • 3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2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对不同部位及症状表现型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针对不同部位及不同症状表现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156例慢性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给予关沙拉嗪等药常规口服及灌肠,治疗组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及病变分布部位,联合应用康复新液及磷酸铝凝胶;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进行疾病活动度、结肠镜分级评价。【结果】临床症状总积分降低百分比,治疗组为显效,对照组为有效。治疗前后两组(组内)Sutherland指数、肠镜分级积分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比较:Sutherland指数变化差值均数为治疗组8.039±0.701,对照组5.908±0.546;肠镜分级积分变化差值均数为治疗组3.494±0.503,对照组0.948±0.3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溃疡性结肠炎发病部位的不同,症状表现形式不同,给予不同的治疗药物及不同的给药途径,可明显提高疗效,避免出现不缓解或恶化情况。
步晓华朱鸣毛高平张明溪张静
关键词:结肠炎
综合治疗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1688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多药综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0年9月至2012年10月本院门诊治疗的168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了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叶酸和维酶素,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定期监测根除幽门螺杆菌,根据不同症状表现选择性给予莫沙比利、康复新液、磷酸铝凝胶、维酶素、叶酸综合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胃镜下评分以及组织病理分级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胃镜下评分以及组织病理分级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定期监测根除幽门螺杆菌,根据患者不同症状表现选择性给予莫沙比利、康复新液、磷酸铝凝胶、维酶素、叶酸综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步晓华毛高平金晓维张静李彦飞
关键词:胃炎化生
人端粒相关蛋白HKR3、SMARCB1的筛选及其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08年
背景:端粒酶与肿瘤的发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研究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相互作用的端粒相关蛋白将有助于了解端粒酶在肿瘤细胞中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子机制。目的:筛选新的人端粒相关蛋白,为进一步了解端粒酶的全酶结构、生物学特性及其作用机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进行人端粒相关蛋白分子的筛选。构建诱饵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GBKT7-hTERT,筛选人睾丸cDNA文库;以蛋白质印迹法测定pGBKT7-hTERT融合蛋白的表达。对筛选得到的阳性克隆质粒进行测序,在GenBank中行同源性比较。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TERT、HKR3、SMARCB1mRNA在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的表达。结果: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GBKT7-hTERT可在酵母菌株AH109中有效、稳定地表达。cDNA文库筛选获得GenBank已收录的人cDNA序列HKR3和SMARCB1。hTERT、HKR3、SMARCB1mRNA在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表达一致,均呈高表达。结论:HKR3、SMARCB1是人端粒相关蛋白成员,与hTERT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能在胃癌的发生过程中存在相互调节或协同作用。
周平房殿春陈兵毛高平刘为纹曹传平张启杰步晓华
关键词:端粒端粒末端转移酶细胞系酵母双杂交技术
胃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内镜治疗随访观察被引量:9
2009年
背景: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病,病因不明且有癌变的可能。目的:分析胃息肉的临床、内镜、病理特征和内镜治疗效果。方法:对2006年7月1日~2009年7月1日于空军总医院接受胃镜检查,诊断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三种常见类型的胃息肉392例,检出率为3.4%,单发283例,多发109例61.5%的患者位于30~59岁年龄段,53.1%的患者息肉形态为山田Ⅱ型,64.0%的患者息肉最大径≤0.5 cm。365例行病理检查者中,增生性、腺瘤性和胃底腺息肉分别占63.6%、5.5%和31.0%,前两者好发于胃窦部,后者好发于胃体、胃底部。383例患者成功接受内镜治疗。75例有随访资料者中20例复发,其中13例为多发息肉。结论:胃息肉内镜下多为山田Ⅱ型,直径较小,多为单发,病理类型上以增生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多见。多发息肉治疗后易复发。
朱鸣宁守斌步晓华曹传平
关键词:胃息肉胃镜检查病理学
气囊辅助内镜联合胶囊内镜诊治Peutz-Jeghers综合征小肠息肉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气囊辅助内镜(BAE)联合胶囊内镜(CE)对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患者小肠息肉的诊治价值。方法对2004年4月至2011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86例PJS患者进行BAE检查,并对小肠息肉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在接受BAE诊治后对部分患者进行了CE检查。详细记录两种检查方法检出小肠息肉情况(数目、大小、分布)、内镜切除息肉情况及内镜诊治相关并发症。结果 86例PJS患者共接受了237例次BAE检查及治疗(经肛95例次,经口142例次),86例患者均发现有小肠多发息肉,共检出直径≥10mm小肠息肉1895枚,主要集中在近段小肠(80%,1516/1895)。内镜下共切除直径>10mm的小肠息肉1342枚(切除率71%,1342/1895)。有35例患者在BAE诊治后接受了CE检查,在其中17例患者中检出直径≥10mm的小肠息肉32枚,再次对其中14例患者行17例次BAE检查,共发现25枚小肠息肉并全部内镜下切除。与BAE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共7例次(小肠穿孔3例,引起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的消化道出血4例)。结论 BAE能有效切除PJS患者小肠多发息肉,CE可安全有效监测PJS患者小肠息肉,两者联合应用,在PJS患者小肠息肉内镜诊治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宁守斌毛高平唐杰金晓维朱鸣步晓华曹传平赵杰银新
关键词:PEUTZ-JEGHERS综合征肠息肉胶囊内窥镜
致康胶囊联合硫糖铝治疗糜烂性胃炎合并出血51例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观察致康胶囊治疗糜烂性胃炎合并便潜血阳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检出的146例糜烂性胃炎伴出血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及内镜下炎症评分,并分为三组进行治疗观察,A组给予致康胶囊联合硫糖铝混悬液,B组给予致康胶囊,C组给予硫糖铝混悬液。结果:糜烂性胃炎伴出血的内镜下检出率为5.14%。A组的消化不良症状总积分降低百分比均数为(71±12)%,B组为(45±9)%,C组为(42±11)%。A组便潜血平均消失时间为1.2d,B组便潜血平均消失时间为3.4d,C组便潜血平均消失时间为5.8d,A组消化不良症状缓解时间及消化道出血停止时间明显短于B组和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糜烂性胃炎伴出血的内镜下检出率较高;加用致康胶囊可以明显缩短糜烂性胃炎伴出血的止血时间,改善消化不良症状,修复胃粘膜糜烂。
步晓华张静李彦飞
关键词:胃炎出血中西医结合疗法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患者多发性息肉的分布、生长和临床转归规律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归纳总结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JS)患者多发性息肉的分布、生长与临床转归规律,为临床合理诊治PJS患者消化道息肉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4年4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217例PJS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患者息肉分布、生长规律,临床症状,以及临床转归。16例本次入院前未行息肉切除患者全部完成全消化道气囊辅助内镜检查。将消化道分为食管和胃、小肠(近段、中段、远段)、结直肠5部分。计数消化道各部位内镜下切除所有最大径≥1 cm的息肉。结果PJS患者首次出现临床症状的平均年龄为(13.7±7.9)岁,首次发现息肉的平均年龄为(15.7±8.5)岁,首次行开腹手术的平均年龄为(16.5±7.4)岁。217例PJS患者中腺瘤性息肉10例。息肉癌变7例,息肉癌变者的平均年龄为(27.0±10.5)岁,6例年龄在30岁以上。16例本次入院前未行息肉切除的患者共计检出小肠息肉数量79枚(错构瘤性息肉76枚,腺瘤性息肉2枚,炎性息肉1枚),其中近段38枚,中段34枚,远段7枚;结直肠41枚(全部为腺瘤性息肉),胃息肉7枚(全部为腺瘤性息肉)。结论PJS患者消化道息肉的常见部位依次为小肠、结直肠和胃。PJS患者多于青少年期起病,而息肉癌变发生于成年后。尽早内镜下切除PJS患者的消化道息肉,有助于降低其开腹手术率和息肉癌变发生率。
张卓超李白荣李欣宁守斌毛高平张亚飞步晓华唐杰朱鸣金晓维
关键词:PEUTZ-JEGHERS综合征息肉胃肠道
内镜下观察灌肠液中加入麻醉剂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
2005年
步晓华曹传平唐杰毛高平
113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逆转治疗体会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探讨长期口服维酶素及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治疗对慢性胃炎胃黏膜肠化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82例经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确诊为慢性胃炎伴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且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抗H.pylori及口服维酶素治疗,B组单纯给予口服维酶素治疗。分别于治疗3个月、1年、3年、5年、7年时复查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观察H.pylori转阴情况及肠上皮化生的改善情况。结果A组(失访35例,完成试验63例)治疗3个月、1年、3年、5年、7年时胃黏膜肠化改善情况均优于B组(失访34例,完成试验50例),两组患者治疗3年、5年的有效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口服维酶素可以使胃黏膜肠上皮化生逆转,根除H.pylori能加速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逆转及消除。
步晓华毛高平唐杰王建荣张静张明溪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黏膜化生
内镜下观察应用磷酸铝凝胶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
2005年
步晓华毛高平李文芳王建荣张映辉张静王玉会
关键词:灌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