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传成

作品数:30 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沈阳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资助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辽宁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爪鲵
  • 8篇组织学
  • 8篇蟾蜍
  • 6篇胚后发育
  • 5篇东北小鲵
  • 5篇端脑
  • 5篇中华蟾蜍
  • 5篇神经元
  • 5篇小鲵
  • 3篇电生理
  • 3篇电生理学
  • 3篇电生理学特性
  • 3篇丁草胺
  • 3篇野外生存
  • 3篇英文
  • 3篇生理学
  • 3篇生理学特性
  • 2篇大自然
  • 2篇大蟾蜍
  • 2篇电活动

机构

  • 28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辽宁省中医研...
  • 1篇黄河科技学院
  • 1篇辽宁医学院
  • 1篇沈阳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辽宁省教育厅

作者

  • 29篇梁传成
  • 23篇王丽文
  • 9篇王勇
  • 6篇彭霞
  • 4篇王欢欢
  • 3篇李丽妍
  • 3篇周莹莹
  • 3篇郑妍
  • 3篇赵艳艳
  • 3篇王维
  • 3篇晁贺
  • 3篇孙敏
  • 2篇边邵康
  • 2篇张永冈
  • 1篇黄薇
  • 1篇王强
  • 1篇王畅
  • 1篇郭丽杰
  • 1篇卜宁
  • 1篇李博

传媒

  • 8篇沈阳师范大学...
  • 4篇生命世界
  • 3篇四川动物
  • 3篇Agricu...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湖南师范大学...
  • 2篇Neuros...
  • 1篇黑龙江畜牧兽...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Curren...
  • 1篇沈阳师范学院...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华大蟾蜍原始海马神经元电生理学特性的胚后发育(英文)
2015年
[目的]探讨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原始海马神经元自发电活电生理学特性的胚后发育变化。[方法]应用微电极电生理技术,对中华大蟾蜍胚后原始海马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进行在体胞外记录。[结果]原始海马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分为单个放电、连续单个放电、簇状放电、连续簇状放电和不规则放电五种形式。胚后发育的早期为4种,以簇状放电和连续单个放电为主,没有记录到不规则放电;胚后发育的后期为5种,以单个和簇状放电为主。单个放电和连续放电的幅度随着发育的进行而增大,在变态期达最大;连续单个放电和连续簇状放电频率在变态期、亚成体期和成体期相近,差异不显著。[结论]随着原始海马的发育,神经元电活动形式逐渐呈现多样化,变态期原始海马的发育程度接近亚成体、成体。
王维邓昕旸梁传成王勇王丽文
关键词:中华蟾蜍
爪鲵生长与耗氧率的胚后发育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揭示爪鲵(Onychodactylus fischeri)胚后生长发育过程中体重、体长与年龄的关系,探讨不同发育阶段的耗氧率及体重与耗氧率的关系。[方法]对139尾爪鲵的胚后发育进行观察,测量其体重、体长,运用数理统计法进行聚类分析;应用封闭式能量代谢仪测定静息状态下幼体、亚成体、成体爪鲵的耗氧率。[结果]在一定范围内,爪鲵的体长、体重与年龄,体重与体长均呈正向指数相关,且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在静息状态下,亚成体爪鲵的耗氧率最高,成体最低,而且耗氧率与体重呈负指数相关,相关性达显著水平。[结论]爪鲵生长与耗氧率的胚后发育表现出冷水溪流型动物的特点。
晁贺张永冈王勇梁传成王丽文
关键词:爪鲵耗氧率胚后发育
爪鲵骨骼系统的研究被引量:10
2004年
本文运用常规脊椎动物骨骼标本制作技术 ,以岫岩县三家子乡华山地区的爪鲵为材料 ,制作了爪鲵的骨骼标本 ,并对其骨骼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测量和形态学研究 ,探讨了爪鲵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地位。结果表明 :爪鲵的犁骨齿呈两列短弧形 ,与北鲵属相似 ,但较北鲵属为长 ;爪鲵囟门大 ,舌骨无骨化现象 ,且末端变细 ,可作为爪鲵属是较为进化类群的证据之一 ;爪鲵椎骨为原始的双凹型 ,且具有拟肋骨 ,尾肋较少且短 ,可作为两栖类向爬行类进化的证据之一。
王丽文赵艳艳梁传成
关键词:爪鲵骨骼系统囟门
爪鲵端脑的形态学与组织学研究(英文)
2007年
目的探讨爪鲵端脑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点。方法采用脊椎动物神经标本制作技术和常规HE染色法。结果爪鲵嗅球与北方山溪鲵和东北小鲵的嗅球极为相似,位于大脑半球的腹外侧缘,细胞从外到内大致可分为6 层结构。大脑内原始海马较原始梨状区发达,前者属于原脑皮,后者属古脑皮。隔区位于原始海马的下方,没有外侧隔核和内侧隔核之分。侧脑室的侧壁没有内侧界沟区分原始海马和隔区,也没有外侧界沟作为原始梨状区和纹状体的分界。爪鲵的纹状体属于古纹状体。有前脉络丛伸入侧脑室。爪鲵的杏仁核是位于第三脑室两侧的两个细胞团。此外,爪鲵端脑内细胞形态和大小分化较为单一。结论爪鲵在两栖纲动物中属于较原始的种类。本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有尾两栖类动物的神经系统。
王欢欢李丽妍王丽文梁传成
关键词:爪鲵端脑形态学组织学
成体和亚成体爪鲵端脑组织学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为了探讨爪鲵端脑的发育特点,充实比较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资料,本文采用常规HE染色法,初步研究了成体和亚成体爪鲵端脑的组织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爪鲵嗅球内细胞从外到内大致可分为6层结构,亚成体的细胞数量少于成体;成体爪鲵的侧脑室所占空间较大,脉络丛更为丰富,原始大脑皮层和原始海马都比亚成体发达,后者大脑内原始梨状区较为发达;隔区位于原始海马的下方,成体和亚成体都没有外侧隔核和内侧隔核之分,也没有外侧界沟作为原始梨状区和纹状体的分界,而在亚成体的侧脑室壁有内侧界沟区分原始海马和隔区,成体则没有;此外,爪鲵的纹状体属于古纹状体,杏仁核是位于第三脑室两侧的两个细胞团,端脑内细胞形态和大小分化较为单一。这些都表明亚成体爪鲵的端脑已大致具备了成体所具有的结构,并且也说明了爪鲵在两栖纲动物中属于较原始的种类,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有关有尾两栖类神经系统资料以及神经发育资料的空白。
王欢欢李丽妍王丽文梁传成
关键词:端脑组织学
环境温度对爪鲵体温及能量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7
2008年
应用封闭式小动物能量代谢仪测定了爪鲵在6℃、10℃、15℃、20℃和25℃环境条件下的体温和能量代谢以及在极端环境中的耐受性,探讨环境温度对爪鲵体温及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爪鲵体温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其直线回归方程为:Tb=0.6966+0.9518Ta,相关非常显著。爪鲵对极端环境温度的耐受力较弱,在32℃-35℃高温和-2℃到-6℃低温环境中的致死体温(TbL50)分别为27.7℃±0.9165℃和2.85℃±0.1539℃。在环境温度为6℃-25℃的范围内,爪鲵的能量代谢与环境温度呈指数回归相关,指数方程为MR=0.7495e0.0408x,相关显著。其代谢水平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不同于内热源动物的代谢特征,爪鲵的体温调节和能量代谢显示出外热源动物的特点。
王丽文梁传成黄薇彭霞
关键词:爪鲵环境温度体温能量代谢
环境温度对中华蟾蜍间脑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2017年
应用微电极电生理技术记录不同环境温度下中华蟾蜍间脑神经元电活动,观察环境温度对中华蟾蜍间脑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探讨生理性体温调节在中华蟾蜍体温调节中的作用.结果,中华蟾蜍间脑松果体和下丘脑视前区前部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和放电幅度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呈兴奋性变化,相关显著,表明松果体和下丘脑视前区前部神经元对高温环境较敏感,参与了降温过程的体温调节,但下丘脑视前区前部较松果体变化明显;下丘脑视前区后部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和放电幅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呈抑制性变化,相关显著,表明下丘脑视前区后部神经元对低温敏感,参与了升温过程的体温调节.
邓昕旸晁贺王勇王丽文梁传成
关键词:环境温度中华蟾蜍间脑电活动体温调节
中华蟾蜍胚后嗅球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发育变化
2014年
[目的]探讨中华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胚后嗅球神经元自发电活的电生理学特性的发育变化。[方法]应用微电极电生理技术,对中华蟾蜍胚后嗅球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进行在体胞外记录。[结果]随着嗅球的发育,其神经元的放电形式逐渐增多,单个放电振幅逐渐增大,且在变态期达最大;连续放电振幅在胚后发育的中期变化不大,但高于发育的早期和成体期;连续簇状放电频率随着发育时期而降低,但在成体期再次升高,而连续单个放电频率只在成体期增大。[结论]随着嗅球的发育,神经元的兴奋性逐步提高,神经元电活动形式逐渐呈现多样化。
彭霞孙敏梁传成王勇王丽文
关键词:中华蟾蜍嗅球
丁草胺对中华蟾蜍胚后早期发育的毒性作用
2013年
[目的]测定中华蟾蜍胚后早期蝌蚪丁草胺染毒24~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观察丁草胺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处于gosner20期和gosner25期的中华蟾蜍蝌蚪分别放入5个浓度梯度组和1个对照组染毒(n=20),求出24~96 h的LC50;然后取处于gosner20期的中华蟾蜍蝌蚪60~80只,分别依照其24 h-LC50的1/10、1/100和1/1 000浓度对蝌蚪进行染毒21 d,期间每隔3 d测量体长。[结果]中华蟾蜍gosner20期和gosner25期蝌蚪24~96 h的LC50分别为1.311、0.566、0.462、0.485 mg/L和1.842、0.886、0.553、0.496 mg/L。在丁草胺染毒的早期(3~9 d),各染毒组蝌蚪体长小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从12 d开始,各染毒组蝌蚪体长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染毒浓度在染毒的早期对蝌蚪体长没有滞育作用;当染毒到12 d时,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蝌蚪的体长增长出现滞长,但染毒组各浓度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丁草胺对中华蟾蜍蝌蚪胚后早期生长具有一定的滞育作用,染毒时间较染毒浓度的影响更显著。
张永冈边邵康郑妍梁传成王丽文
关键词:除草剂丁草胺中华蟾蜍胚后发育
东北小鲵端脑发生和发育的电生理学特性研究(英文)
2014年
[目的]探讨东北小鲵(Hynobius leechii)端脑发生与发育的电生理学特性。[方法]应用微电极电生理技术,对东北小鲵端脑发生和发育不同时期的自发电活动进行在体胞外记录。[结果]东北小鲵端脑发生和发育各时期自发放电形式共有单个放电、连续单个放电、簇状放电、连续簇状放电和不规则放电五种形式。端脑的发生阶段为3种,以单个放电和连续单个放电为主,记录到少数簇状放电;端脑的发育阶段为5种,以单个放电为主。随着端脑发生和发育的进行,胞外放电幅度逐渐提高,放电持续时间增加,放电频率加快,并于成体期达到最大;单个放电时程逐渐缩短;其它放电形式伴随发生发育过程相继出现。[结论]随着东北小鲵端脑发生与发育,神经元的兴奋性逐步提高,神经元电活动形式逐渐多样化。
郑妍王丽文李丽妍孙敏梁传成
关键词:东北小鲵端脑发育电生理学特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