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桂夏辉

作品数:357 被引量:658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化学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8篇专利
  • 88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2篇矿业工程
  • 23篇化学工程
  • 2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4篇文化科学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经济管理
  • 5篇天文地球
  • 5篇农业科学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4篇理学
  • 1篇冶金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94篇浮选
  • 122篇煤泥
  • 108篇分选
  • 49篇矿物
  • 43篇细粒
  • 38篇精煤
  • 37篇煤泥分选
  • 35篇低阶煤
  • 34篇煤泥浮选
  • 28篇矿物分选
  • 26篇磨矿
  • 26篇解离
  • 25篇尾煤
  • 24篇矿浆
  • 23篇调浆
  • 23篇浮选柱
  • 19篇旋流器
  • 18篇捕收
  • 18篇捕收剂
  • 17篇浮选装置

机构

  • 355篇中国矿业大学
  • 14篇郑州大学
  • 11篇开滦(集团)...
  • 10篇中国矿业大学...
  • 5篇金易通科技(...
  • 5篇天地(唐山)...
  • 4篇山东科技大学
  • 4篇中南大学
  • 4篇江苏碳氢元清...
  • 4篇湖南兴辉洗选...
  • 3篇兖州煤业股份...
  • 3篇华宇工程有限...
  • 2篇辽宁工程技术...
  • 2篇中国科学院过...
  • 2篇西北矿冶研究...
  • 2篇矿冶科技集团...
  • 1篇东北大学
  • 1篇六盘水师范学...
  • 1篇天地科技股份...
  • 1篇山西焦煤集团...

作者

  • 357篇桂夏辉
  • 230篇邢耀文
  • 158篇曹亦俊
  • 81篇刘炯天
  • 66篇徐梦迪
  • 38篇杨自立
  • 33篇王东岳
  • 32篇王磊
  • 23篇张鹏德
  • 19篇刘敏
  • 19篇魏立勇
  • 18篇夏灵勇
  • 17篇佟顺增
  • 15篇王永田
  • 14篇苗真勇
  • 14篇李明
  • 14篇丁世豪
  • 13篇张海军
  • 12篇张义
  • 11篇张锐

传媒

  • 19篇煤炭学报
  • 17篇选煤技术
  • 7篇金属矿山
  • 7篇中国矿业大学...
  • 6篇矿业研究与开...
  • 6篇煤炭科学技术
  • 4篇煤炭工程
  • 3篇中国煤炭
  • 3篇煤炭技术
  • 3篇中国科技论文
  • 2篇中国有色金属...
  • 2篇采矿与安全工...
  • 2篇工程科学学报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有色金属(选...
  • 1篇矿山机械
  • 1篇洁净煤技术
  • 1篇工矿自动化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绿色矿冶

年份

  • 1篇2024
  • 63篇2023
  • 47篇2022
  • 29篇2021
  • 36篇2020
  • 49篇2019
  • 25篇2018
  • 28篇2017
  • 18篇2016
  • 17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16篇2012
  • 8篇2011
  • 8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6
3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液固流化床内颗粒沉降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32
2010年
以小于1.5cm的粗煤泥颗粒为研究对象,根据密度级和粒度级的不同,将粗煤泥分成20种窄密度级和窄粒度级的均质颗粒,在100mm液固流化床粗煤泥分选机内,分别进行自由沉降试验和干扰沉降试验,干扰沉降包括干扰沉降速度的试验和悬浮体密度的测量。结果表明,分选机内的流态应属于过渡区域,阿连公式是粗煤泥颗粒自由沉降末速的合适公式;影响干扰沉降速度的主导因素是介质中固体颗粒数量的多少和粒群的结构特点,固体容积浓度λ越大,颗粒的干扰沉降速度降低系数β越小;机体内从底部到顶部,流化床中悬浮体的密度逐渐减小,但在接近悬浮体顶部,悬浮体的密度稍有增加;随着密度和粒度的增加,悬浮体密度自下而上减小的程度增大。
桂夏辉李延锋刘炯天王永田曹亦俊
关键词:液固流化床沉降特性干扰沉降粗煤泥
煤泥浮选过程强化之六——浮选流体动力学与界面调控协同强化篇
为了实现煤泥浮选过程的强化,基于煤粒与气泡碰撞、煤粒与气泡粘附及煤粒从气泡表面脱落三个子过程,从流体动力学和界面调控两个方面,阐述了难浮煤泥的浮选过程强化技术。针对采用单一浮选过程强化方法的局限性,创新性地提出煤泥浮选流...
桂夏辉邢耀文杨自立夏阳超徐梦迪
关键词:流体动力学
文献传递
一种煤泥浮选加药装置
一种煤泥浮选加药装置,包括设在选柱的上部设有由捕收剂药箱和起泡剂药箱组合的加药箱,在选柱的中部和下部设置经中矿循环泵相连构成循环管路的中矿循环泵出料管和浮选柱中矿循环泵入料管,捕收剂药箱和起泡剂药箱的底部分别设有连接在浮...
桂夏辉廖寅飞程敢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胶质气泡的微细粒氧化煤泥的分选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胶质气泡的微细粒氧化煤泥的分选方法。将一定量的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加入搅拌桶中,与水混合后进行强力搅拌,产生的带正电的胶质气泡与水的混合体经泵输送至自制的逆流式浮选柱。氧化煤磨煤至‑3...
桂夏辉邢耀文李臣威曹亦俊杨自立王东岳
一种基于离心力场强化的粗煤泥分选设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离心力场强化的粗煤泥分选设备,包括入料管和内部为空心的转鼓,转鼓安装在机壳内,转鼓能在机壳内转动,入料管从机壳的上端口部插入转鼓内、管口下方设有料浆分配盘,料浆分配盘安装在转鼓内,转鼓旋转时带动料浆分...
桂夏辉朱子祺李臣威
文献传递
新型复配捕收剂强化低阶煤泥浮选机理研究
2022年
为了探究捕收剂与低阶煤泥表面相互作用机理,利用工业分析、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能谱(SEM-EDS)、表面张力仪、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探明低阶煤及捕收剂性质,采用动态接触角、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分析等手段表征低阶煤与捕收剂作用机理,并通过煤泥浮选试验比较了柴油、地沟油、花生油、复配药剂DH32等对低阶煤的浮选效果。结果表明,在同等药剂用量下,地沟油与花生油的浮选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烃类油捕收剂柴油,研究发现,复配药剂DH32可以进一步提高精煤可燃体回收率,由于相较柴油DH32含有大量含氧官能团,易与低阶煤分子表面的极性位点产生静电和氢键键合作用,使煤样表面附着大量疏水基团(C—C/C—H),大幅增强煤样疏水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浮选效果。
赵俊吉王钰赛刘晓康何琦李永改邢耀文桂夏辉
关键词:低阶煤官能团可浮性
一种无乳化剂的煤浮选O/W乳液型捕收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属于浮选药剂乳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无乳化剂的煤浮选O/W乳液型捕收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由以下组分构成:捕收类药剂10‑50%,多糖类添加剂0.01‑2%,其余为水,各原料的总重量为100份。在制备O/W乳液型捕...
李哲卫召桂夏辉邢耀文杨海昌王磊刘金成王钰赛杨学松
新型复合捕收剂强化细粒低阶煤浮选机理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低阶煤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且孔隙发达,用传统非极性烃类油浮选低阶煤时药剂耗量大、可燃体回收率低,针对此问题,将柴油、脂肪酸及其酯类化合物按照一定比例复配,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药剂(DK1),并考察了其对低阶煤浮选的效果。通过接触角测量、诱导时间分析以及颗粒-气泡间临界脱附力测量等方法,揭示了新型复合捕收剂强化低阶煤浮选机理。结果表明:同等药剂用量下,DK1可燃体回收率是柴油的2~4倍,同时精煤灰分普遍低于柴油1~4个百分点。新型复合捕收剂处理过后的煤样接触角更大,诱导时间明显缩短至10 ms以内,颗粒-气泡间跳入黏附力、临界脱附力的作用程及其大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DK1的柴油与活性物质产生协同作用,有效覆盖低阶煤表面,显著提高了低阶煤的可浮性,降低了药耗,DK1药剂用量仅为柴油的1/8。
王钰赛赵俊吉刘晓康何琦孟凡彩车涛邢耀文桂夏辉
关键词:低阶煤复合捕收剂浮选
一种焦肥煤的中煤连生体多段解离-机柱联合再选工艺
一种焦肥煤的中煤连生体多段解离‑机柱联合再选工艺,属于煤炭分选方法。将焦肥煤中煤给入快速粗磨设备;将粗磨后所得产物给入筛分设备;将一次筛上产物返回给入快速粗磨设备,将一次筛下产物给入分选设备,将一次分选精煤给入细磨设备;...
桂夏辉杨自立邢耀文夏阳超徐梦迪曹亦俊刘炯天夏灵勇程宏志魏昌杰
文献传递
一种细粒中煤的浮选药剂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细粒中煤的浮选药剂及其应用,该浮选药剂的原料为:羟基化合物、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基异丁基甲醇、二甲苯、聚丙烯乙二醇、硅酸钠、其余为烃类油;其中,羟基化合物为正丁醇、正己醇、正辛醇、α‑萜品醇中的一种或两种,...
桂夏辉曹亦俊邢耀文李臣威杨自立王东岳
共3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