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柳敏

作品数:10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细胞
  • 6篇急性
  • 6篇白血
  • 6篇白血病
  • 4篇髓样
  • 3篇髓系
  • 3篇品管圈
  • 3篇急性髓系
  • 2篇阳性
  • 2篇融合基因
  • 2篇髓细胞
  • 2篇髓细胞白血病
  • 2篇品管圈活动
  • 2篇粒细胞
  • 2篇基因
  • 2篇急性髓细胞
  • 2篇急性髓细胞白...
  • 1篇遗传学
  • 1篇疑似
  • 1篇易位

机构

  • 10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丽水市人民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264...

作者

  • 10篇柳敏
  • 8篇唐古生
  • 7篇杨建民
  • 7篇程辉
  • 6篇丁静
  • 5篇黄崇媚
  • 5篇王健民
  • 5篇龚胜蓝
  • 4篇胡晓霞
  • 2篇宋献民
  • 1篇徐丽丽
  • 1篇刘付芹
  • 1篇龚胜兰
  • 1篇陈莉
  • 1篇胡晓霞
  • 1篇杨建民
  • 1篇邱慧颖
  • 1篇苗晋华
  • 1篇周虹
  • 1篇夏新新

传媒

  • 3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年份

  • 1篇2018
  • 7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品管圈在降低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漏检率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 研究品管圈(QCC)在降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微小残留病(MRD)漏检率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QCC质量管理方法和操作流程,分析2014年1月至12月具有融合基因异常AML患者流式细胞术(FCM)、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MRD的状况,以FQ-PCR结果为参考,分析FCM MRD漏检情况及原因,制订改进措施,在2015年1月至12月实施,判断改进效果.结果 柏拉图显示,2014年度标本稀释或凝固、 分析策略不当以及MRD指标组合不能覆盖三项累计构成比为83.3%(60/72),是导致FCM MRD漏检的主要因素,也是QCC改善的重点.2015年度,通过降低骨髓穿刺稀释率、优化加样及检测的标准操作流程、加强仪器维护和保养,并重点优化抗体搭配方案和设门分析策略,最终将MRD漏检率从2014年度的14.8%(72/486)降低到2015年度的2.6%(16/620).结论 通过开展QCC可有效降低FCM检测MRD的漏检率,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控制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QCC解决问题的模式值得推广.
丁静程辉柳敏郭孟乔龚胜蓝黄崇媚杨建民唐古生
关键词:微小残留病流式细胞术品管圈
伴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后嗜碱粒细胞增多一例并文献复习
2013年
目的 探讨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治疗后嗜碱粒细胞增多患者的疗效及预后评价.方法 对1例伴AML1-ETO阳性AML患者骨髓样本进行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该例AML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原始细胞0.16,异常中幼粒细胞0.30,过氧化物酶阳性、氯醋酸酯酶阳性,免疫学表达CD34、MPO、CD33、CD13、CD19、CD.、CD117,细胞遗传学t(8;21),分子生物学检测AML1-ETO阳性,且存在C-KIT突变816(D/H),根据MICM分型诊断为伴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AML,属中危,但患者治疗后嗜碱粒细胞明显增多,FQ-PCR监测融合基因持续表达.结论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的AML治疗后嗜碱粒细胞增多患者疗效及预后不佳.
程辉宋献民邱慧颖黄崇媚柳敏周虹王健民
关键词:AML1-ETO嗜碱粒细胞
疑似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
2017年
1病例资料 女性,41岁,因"乏力20余天,头晕、头痛6d"于2015年6月11日入院。患者入院时无发热、咳嗽、腹痛、腹泻,无呕血黑便。体格检查示重度贫血貌,口唇、甲床苍白。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双下肢可见散在瘀斑。全身淋巴结无肿大,胸骨中下段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刘付芹丁静郭孟乔柳敏黄正霞苗晋华杨建民唐古生
关键词: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CD157应用于粒单核细胞PNH克隆鉴定价值的评估
唐古生柳敏丁静郭孟乔张春玲王健民杨建民
NPM—MLF1融合基因呈阳性成年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治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核仁磷酸蛋白(NPM)-骨髓增生异常/髓细胞白血病因子(MLF)1融合基因呈阳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成年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选择2016年2月16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1例AML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患者人院时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白血病细胞化学染色、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检测等实验室检查,并依据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患者于2016年2月17日接受2个疗程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3+7方案化疗;随后,患者接受1次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FLAG)方案,5次大剂量阿糖胞苷方案巩固化疗。在化疗期间对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和微小残留病(MRD)检测,以监测疗效。患者于2017年4月6日门诊复诊时,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分子遗传学检测。回顾性分析本例患者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经过,并且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①本例患者入院时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白血病细胞比例为48.0%。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化学染色显示:部分白血病细胞过氧化物酶(POx)染色呈阳性;少数白血病细胞氯乙酸AS-D萘酚酯酶(CE)染色呈阳性;部分白血病细胞非特异性酯酶(NSE)染色呈阳性。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结果显示:原始细胞群占有核细胞的比例约为39.9%;幼稚细胞群占有核细胞的比例约为13.6%。染色体R显带为46,XX,t(3;5)(q25;q34)[3]/46,XX[7]。分子遗传学检测结果显示:NPM-MLFl融合基因呈阳性。依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患者为NPM—MLF1融合基因呈阳性AML—M4型。②患者接受第1个疗程化疗后,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结果提示:患者获得部分缓解(PR)。第2个疗程后�
黄爱杰程辉程辉龚胜蓝唐古生徐丽丽龚胜蓝夏新新柳敏王健民徐丽丽
硼替佐米治疗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长海医院1例MGUS合并PRC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含硼替佐米治疗方案可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改善红系造血功能,使MGUS和PRCA获得缓解,不依赖输血,提高生命质量。结论含硼替佐米的治疗方案可有效治疗MGUS合并PRCA。
张莹龚胜兰柳敏郭孟乔程辉唐古生胡晓霞
关键词:贫血硼替佐米
2D123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异常细胞群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观察CD123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与AML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137例初诊AML(M3除外)患者骨髓异常细胞群中CD123的表达情况,初诊时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CD123表达占骨髓异常细胞群≥20%定义为阳性,对CD123^+与CD123^-患者疗效和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137例AML患者中CD123^+组84例(61.3%),CD123^-组53例(38.7%)。所有病例根据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异常进行预后等级分层后,预后良好、预后中等、预后不良患者CD12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61,P=0.650)。而与CD123^-组相比,CD123^+组AML患者初诊时WBC更高[47.7(1.0~264.0)对22.4(0.7~211.0),Z=-2.592,P=0.010]。②CD123^+组首次诱导完全缓解(CR1)率为54.8%(46/84),CD123组为73.6%(3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21,P=0.027),最优疗效达完全缓解的111例患者共有52例复发,总复发率为46.8%,CD123^+组与CD123一组复发率分别为50.8%(32/63)对41.7%(20/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911,P=0.340)。③CD123^+组与CD123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OS)时间分别为20.000(95%a13.1~26.9)个月和44.0(95%C123.6~47.3)个月(x^2=5.874,P=0.015);中位无病生存(DFS)时间分别为7.8(95%CI1.4~14.1)个月和18.6(95%C10~39.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39,P=0.086)。④在预后中等组及年龄≤50岁组中,CD123^+患者OS及DFS均较CD123^-患者差。结论CD123在AML患者中广泛表达,是影响患者CRl及O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评估AML患者诱导化疗反应及生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岳文勤唐古生柳敏程辉丁静王桃王健民胡晓霞章卫平陈莉杨建民
关键词:白血病髓样急性CD123预后
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漏检率
丁静程辉柳敏郭孟乔龚胜蓝黄崇媚杨建民唐古生
伴rob(13;21)t(15;17)(q22;q2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报道1例初发伴有rob(13;21) t(15;17)(q22;q21)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探讨其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 在常规核型分析和骨髓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应用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DCDF-FISH)和RT-PCR技术进一步检测该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和分子生物学异常.并结合文献分析此类伴少见变异易位APL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均符合APL.初诊时免疫表型分析髓系标志呈阳性,R显带染色体分析显示患者核型为45,XX,rob(13;21)t(15; 17) (q22;q21) [6]/45,XX,rob(13;21)[14],FISH结果显示68.9%的细胞为典型的t(15;17)模式,RT-PCR结果显示PML-RARα融合基因水平为25.8%.经诱导化疗、巩固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核型为45,XX,rob(13;21) [20],FISH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细胞率为2.5%,PML-RARα融合基因水平为0.003%.结论 伴特征性的rob(13;21)t(15;17)(q22;q21)的APL十分罕见,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基本符合APL的临床特点;该染色体异常对APL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仍需进一步的观察.
郑海雅龚胜蓝郭孟乔宋献民柳敏程辉胡晓霞王健民
关键词:罗伯逊易位疾病特征
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单克隆浆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
丁静郭孟乔柳敏龚胜蓝张春玲黄崇媚杨建民唐古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