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和茂

作品数:9 被引量:46H指数:3
供职机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第四纪
  • 2篇地层
  • 2篇地层对比
  • 2篇更新世
  • 1篇第四纪地层
  • 1篇氧同位素
  • 1篇英文
  • 1篇有孔虫
  • 1篇早更新世
  • 1篇中更新世
  • 1篇中国海
  • 1篇中国海域
  • 1篇上新世
  • 1篇事件地层
  • 1篇水团
  • 1篇碳同位素
  • 1篇同位素
  • 1篇统计特征
  • 1篇泥河湾盆地
  • 1篇晚上新世

机构

  • 9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古脊椎动物与...

作者

  • 9篇林和茂
  • 7篇杨子赓
  • 4篇王圣洁
  • 3篇张光威
  • 2篇李绍全
  • 1篇朱雄华
  • 1篇徐钦琦
  • 1篇任炽刚
  • 1篇戴中宁

传媒

  • 4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地质动态

年份

  • 2篇2008
  • 1篇1998
  • 1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3
  • 1篇1991
  • 1篇198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中更新世以来中国东部六次海侵及其天文气候学的解释被引量:7
1993年
自中更新世以来(在过去的73万年内),中国东部地区曾发生过六次海侵。如果考察该期间全球各地各季所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那么上述六次海侵的时期恰好都是全球所获得的、北半球冬半年的、平均的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多的日时期,亦即气候较暖的时期。因为后者是地球轨道三要素(黄道倾斜、偏心率,岁差运动)自然变化的产物,故中国东部的海侵活动归根到底是地球轨道自然变化的结果之一。
徐钦琦林和茂
关键词:海侵
中国与邻区第四纪地层对比(英文)被引量:10
1993年
由于所有的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志都是穿时的,建议在区域层型剖面中以“最佳物理参考点(golden spike)”作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规则,并以放射性测年资料和已经验证的古地磁转换面作为时间界面划分的标准,同时辅以尽可能多的其它对比标志。据此,本文建议采用Globorotalia truncatulinoides的初现位(FAD)或Olduvai极性亚时的底界(1.9Ma)作为更新世的下界;以极性时Brunhes/Matuyama的界限(0.73Ma)作为中更新世/早更新世的分界;以同位素第5期的开始(128ka)作为晚更新世的下界;全新世则以第九届INQUA所建议的10ka为其起始。中国的第四系以北方的泥河湾和周口店剖面、西北的黄土剖面,以及黄海的QC_2孔为基础,与邻区的俄国西伯利亚北部、日本的房总半岛和大阪、越南的湄公河平原、泰国中部平原、印尼爪哇的桑吉兰以及新西兰等地的第四纪剖面进行了对比。除了广泛采用的测年资料和古地磁资料而外,在对比中还采用了其它的对比标志为依据。例如生物群:有孔虫的G.truncatulinoides的初现位(FAD)不但在中国海域和沿岸剖面中广泛发现,在日本房总半岛、高锅和挂川,以及新西兰均有发现;哺乳动物中的剑齿象(Stegoden)和大角鹿(Megaloceros)(或其相似属)在东亚或东南亚广泛分布;人类化石方面,据测年资料。
杨子赓林和茂
关键词:第四纪地层
介形类壳体δ^(18)O,δ^(13)C与Mg/Ca比值的灰色统计特征及环境意义被引量:2
1995年
研究介形类壳体氧、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和微量元素组成是探讨湖泊古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的研究大都采用“系统白化(System whitenize)”的方法,这种方法目前尚有其局限性,首先,介形类壳体组成与环境因子的依赖关系仅建立在对个别属种测试的基础上,并且仍存在不同观点,这些经验公式的普遍意义尚需进一步证实;其次,大多数古湖盆不完全属于单一封闭体系,这种半开放型古湖盆更近似于一个“灰色系统(Grey system)”,由于内部机理不完全明确,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类比是困难的.
王圣洁杨子赓林和茂张光威任炽刚戴中宁
关键词:氧同位素碳同位素古环境湖泊
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沉积环境的划分被引量:1
1996年
泥河湾盆地中部的钱家沙洼洞沟剖面揭露了晚上新世-早更新世(2.90-1.51MaB.P.)的连续沉积,通过对年代地层学、沉积旋回、介形类组合以及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分析,表明晚上新世沉积环境以浅湖和河流交替为特征,之后浅湖环境稳定,G/M界线和0lduvai极性亚时底界处出现明显的地质事件。
张光威杨子赓林和茂王圣洁
关键词:泥河湾盆地沉积环境晚上新世早更新世
东亚和东南亚第四系时间界面的建议
1991年
在东亚和东南亚第四系对比中,有关的几条界限,本文建议如后。采用Globorotalia truncatulinoides的初现位作为本区海相第四系的下界,其位置大致在古地磁Olduvai亚时的下界,时间约为距今1.9Ma。在南中国海、东海及沿岸地区,发现了以G.truncatulinoides的初现位为代表的一系列有意义的生物事件,如Pulleniatina finalis的初现位,Globigerinoides obliquus和Globoquadrina altispira的灭绝位,以及Globorotalia menardii和Pulleniatina obliquloculata壳体旋向的变化。此界限在东亚和东南亚也是相当稳定的。在陆相地层中,以泥河湾组为代表,狭义的泥河湾动物群(相当于晚维拉方动物群)所在地层的底界,其古地磁位置为Olduvai亚时的底界。以此作为陆相第四系的下界,与上述海相第四系底界一致。 以古地磁布容/松山界线作为中更新世和早更新世的界限,其年代为0.73MaB.P.。中国中更新世的标准地层周口店组,其底界恰为布容/松山的转换面,北京猿人的年代为0.60—0.23MaB.P.。在洛川黄土剖面上,布容/松山界线为古土壤S_7的底界。雷琼地区中更新统下部的北海组的底界也是布容/松山界线,所产的玻璃陨石的裂变径迹年龄为0.687—0.733MaB.P.。在黄海,布容/松山界线是第Ⅶ海侵层的顶界。通过岩石地层标志,以及动物群、古人?
杨子赓林和茂李绍全
关键词:第四纪事件地层
中国东部第四纪进程与国际对比-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218项中国工作组总结
杨子赓林和茂
此项成果是对中国东部海陆地区第四纪研究的总结。成果中提出以190万年为我国第四纪的建议,是目前我国各种建议中最接近国际地层委员会决议的建议;以事件海、陆第四纪地层在东亚、东南亚具有广泛的可比性;首次阐述了陆架环境演变的古...
关键词:
关键词:第四纪国际地质对比计划中国海域
对末次间冰期南黄海古冷水团沉积的探讨被引量:30
1998年
末次间冰期高海面时期(75~128kaB.P.),在南黄海QC2孔发现了介形类化石群中“环北极种”为其优势种,组合中数量最多的是Sarsicytherideabradi,其现代分布范围在我国浅海区十分狭窄,集中在北黄海冷水团控制区,冷水种在整个间冰期化石组合中占79%以上;有孔虫组合在70%以上的沉积层段中其优势种和主要成分以凉水种和喜凉种为主,如Buccelafrigida,Protelphidiumtuberculatum,Nonionelastela,Elphidiummagelanicum等,它们是北黄海现代有孔虫组合中的主要成分,Buccelafrigida含量超过10%的分布范围亦仅限于北黄海地区。现代北黄海冷水团中心底层水夏季多年平均温度仅5.81℃,据此可推测末次间冰期南黄海存在着稳定的冷水团,其中心位于34°18′N,122°10′E,较现代冷水团偏西南约150km。在这个古冷水团中心,由于黄海环流的轴辐聚效应,形成了厚达17m的连续的浅海相“涡旋泥质沉积层”,与现代冷水团中心的“涡旋泥质沉积”相似。
杨子赓林和茂王圣洁李绍全
关键词:末次冰期海洋沉积
中国第四纪地层与国际对比
杨子赓林和茂张光威王圣洁
《中国第四纪地层与国际对比》是IGCP第四296项的科研成果。成果分两大部分。介绍了中国第四系基本特征及与亚洲太平洋区域对比,着重对中国第三支柱:长记录的湖相地层、陆架区海陆交互地层、黄土地层作了概括部分为我国若干第四纪...
关键词:
关键词:第四纪地层对比
莱州湾东部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和介形类组合
<正>生物化石是确定古沉积环境的重要依据之一。第四纪以来的微古化石群与现代微体生物群较为相近。因此,深入开展现代近岸浅海及沿岸滨海各种环境中微体生物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于恢复我国沿海地区,第四纪以来古地理环境及研究海平面变...
林和茂朱雄华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