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
- 作品数:13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武汉轻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我国鱼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技术及进展被引量:2
- 2011年
- 随着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鱼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工作从形态学、细胞学、生化水平逐渐发展到了DNA水平,在此从几个方面介绍了鱼类遗传标记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 向文殿林佳
- 关键词:鱼类
-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禾谷缢管蚜酯酶的时间效应
- 2012年
- 采用生化分析方法研究了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酯酶的时间效应。结果表明,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处理禾谷缢管蚜48 h内,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其体内酯酶活力呈现动态变化。在亚致死剂量处理6 h内,禾谷缢管蚜总酯酶活力和酯酶比活力逐渐下降至最低值;之后逐渐回升,但至48 h时酯酶活力仍未恢复到正常值,并且所有处理组酶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亚致死剂量吡虫啉对禾谷缢管蚜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具有时间效应。
- 林佳谢佳燕
- 关键词:亚致死剂量禾谷缢管蚜吡虫啉
- 低浓度吡虫啉胁迫对麦二叉蚜多个世代生存和繁殖的作用
- 2021年
- [目的]研究采用低浓度吡虫啉处理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后,对其室内种群亲代及子代的胁迫作用,以揭示麦二叉蚜种群多个世代的生存和繁殖对低浓度杀虫剂的响应,为田间制定有效的可持续综合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吡虫啉LC20浓度处理亲代麦二叉蚜后,检测低浓度吡虫啉对麦二叉蚜种群亲代及连续2个子代世代的存活和繁殖的影响。[结果]吡虫啉LC20浓度处理麦二叉蚜后,F0世代种群的存活率及寿命、产蚜量、生殖历期和单次产蚜数最高时日均高于对照组,仅单次产蚜数最高时日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在F1及F2世代中,LC20组试虫的寿命、产蚜量、生殖历期和单次产蚜数最高时日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不同世代间,麦二叉蚜LC20组除每雌产蚜总数在连续3个世代中无显著差异外,其F1及F2世代种群的平均寿命、生殖历期及单次产蚜数最高时日均比F0世代种群显著缩短。[结论]麦二叉蚜亲代在受到吡虫啉LC20浓度的胁迫后,对其亲代麦蚜的存活、生长和繁殖无明显影响;随着世代数增加,未发现暴露于低浓度吡虫啉后可刺激麦二叉蚜子1代或子2代成蚜增殖,其LC20组2代子代麦二叉蚜的存活和繁殖参数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 谢佳燕吴聪林佳肖颖
- 关键词:麦二叉蚜吡虫啉胁迫生殖力
- 吡虫啉胁迫时间和剂量对麦二叉蚜酯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采用生化分析,研究在吡虫啉胁迫下,麦二叉蚜随暴露时间的改变及接触不同剂量杀虫剂对其酯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吡虫啉处理时间的延长,其蛋白质含量和酯酶活力被显著诱导,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动态过程;杀虫剂处理麦二叉蚜6、12 h,其酯酶比活力显著上升,分别为对照组的1.57、1.45倍,并随处理时间延长,酯酶比活力逐渐下降,至24 h时,其酯酶比活力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麦二叉蚜的蛋白质含量和酯酶活性随吡虫啉处理剂量不同也呈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在吡虫啉作用下,可诱导麦二叉蚜启动酯酶蛋白的表达,以应对杀虫剂的胁迫。
- 谢佳燕林佳
- 关键词:吡虫啉麦二叉蚜酯酶
- 亚致死浓度吡虫啉对禾谷缢管蚜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被引量:5
- 2014年
- 采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吡虫啉亚致死浓度对禾谷缢管蚜实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亚致死浓度处理禾谷缢管蚜后,其当代和子代禾谷缢管蚜实验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世代时间、周限增长率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吡虫啉较低亚致死浓度对禾谷缢管蚜试验种群无重要影响。
- 谢佳燕林佳
- 关键词:禾谷缢管蚜生命表种群
- 不同剂量吡虫啉处理对麦长管蚜酯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研究不同剂量吡虫啉处理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吡虫啉处理麦长管蚜后,诱导麦长管蚜酯酶活力增强,蛋白质含量增加。其中,LC_(25)和LC_(75)剂量处理组酯酶活性分别是对照组的1.75和1.72倍,蛋白质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66和1.41倍;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吡虫啉处理未对麦长管蚜酯酶的米氏常数值产生明显影响,但不同处理组的最大反应速度值均极显著升高。表明不同剂量吡虫啉处理麦长管蚜后,并未改变酯酶与底物的亲和力,但均极显著增强了处理组麦长管蚜酯酶的最大反应速度。
- 谢佳燕林佳邵艳玲
- 关键词:麦长管蚜吡虫啉酯酶酶动力学
- 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及黄曲霉毒素B1联合染毒对小鼠睾丸的影响
- 2023年
- 试验旨在探究玉米赤霉烯酮(ZEN)、呕吐毒素(DON)和黄曲霉毒素B1(AFB1)联合染毒对小鼠睾丸的毒性作用。选用60只8周龄SPF ICR小鼠,适应性饲养10 d后,将体重相近(38.88±0.29)g的48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低剂量霉菌毒素联合染毒组(LD组)腹腔注射10mg/kgBWZEN+1 mg/kg BW DON+0.5 mg/kg BW AFB1,中剂量霉菌毒素联合染毒组(MD组)腹腔注射20 mg/kg BW ZEN+1.5 mg/kg BW DON+1 mg/kg BW AFB1,高剂量霉菌毒素联合染毒组(HD组)腹腔注射30 mg/kg BW ZEN+2 mg/kg BW DON+2 mg/kg BW AFB1,对照组(CON组)腹腔注射等量玉米油。腹腔注射24 h后处死小鼠,采集附睾精子及睾丸组织样本。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LD组(P<0.05)、MD组(P<0.001)、HD组(P<0.001)精子活性均降低;与CON组相比,霉菌毒素联合染毒组睾丸脏器系数均降低(P>0.05);与CON组相比,LD组、MD组中睾丸生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空泡化,HD组空泡化更加严重;与CON组相比,MD组、HD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而MD组、HD组白介素-1β(IL-1β)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P<0.01),白介素-6(IL-6)的mRNA相对表达量也升高(P<0.01,P<0.05)。由此可见,ZEN、DON和AFB1联合染毒降低了精子活性,导致睾丸生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空泡化,使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6过量表达,损伤睾丸功能。
- 左翠歌梁天增邓发业黄洋杨彩梅刘玉兰林佳
- 关键词: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黄曲霉毒素B1睾丸损伤
- 不同湖泊湖鲚种群形态差异的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分析方法,对太湖、洪泽湖及南四湖3个湖泊湖鲚(Coilia ectenes)种群的形态变异进行了分析。聚类分析表明,南四湖种群与洪泽湖种群形态最为接近,聚为一支,太湖种群变异最大,成为相对独立的一支;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湖泊湖鲚种群形态度量参数有重叠,但太湖种群比其他种群形态趋异程度大,已有一定程度的形态分化,分析筛选出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52.5%;判别分析采用8个形态变量,分别构建了3个种群的判别函数,其综合判别准确率为80.6%。
- 向文殿谢佳燕林佳
- 关键词:种群
- 不同植物对禾谷缢管蚜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诱导作用被引量:1
- 2014年
- 采用生化分析方法研究了取食不同植物对禾谷缢管蚜酯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及对吡虫啉敏感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取食不同植物的禾谷缢管蚜的酯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但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无显著差异。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也存在显著差异,且与其酯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相一致。结果表明寄主植物可诱导禾谷缢管蚜体内酯酶活性的改变,从而影响其对吡虫啉敏感性的变化,但寄主植物对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无明显影响。
- 林佳谢佳燕
- 关键词:寄主植物禾谷缢管蚜酯酶乙酰胆碱酯酶
- 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及黄曲霉毒素B1联合作用对小鼠肝脏的影响被引量:3
- 2023年
- 试验旨在探讨玉米赤霉烯酮(ZEN)、呕吐毒素(DON)、黄曲霉毒素B1(AFB1)3种霉菌毒素联合作用对小鼠肝脏的影响。选用48只8周龄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个重复,适应性饲喂10d后,以玉米油作为溶剂进行腹腔注射,分别为溶剂对照组(CON组,腹腔注射等量玉米油)、低剂量霉菌毒素联合作用组(LD组,10 mg/kg bw ZEN+1 mg/kg bw DON+0.5 mg/kg bw AFB1)、中剂量霉菌毒素联合作用组(MD组,20 mg/kg bw ZEN+1.5 mg/kg bw DON+1 mg/kg bw AFB1);高剂量霉菌毒素联合作用组(HD组,30 mg/kg bw ZEN+2 mg/kg bw DON+2 mg/kg bw AFB1)。处理结束24 h后处死小鼠并收集样本。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LD组、MD组及HD组的白细胞数量显著降低,LD组的血小板数量显著升高;与CON组相比,LD组、MD组、HD组的血浆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均显著升高,MD组的肝组织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显著升高。LD组、MD组和HD组肝脏组织出现肝细胞肿大和炎性细胞浸润。与CON组相比,LD组IL-6显著性升高;MD、HD组IL-1β、IL-6和TNF-α显著升高。综上所述,霉菌毒素联合作用使肝脏中促炎因子过量表达,造成肝脏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和肝细胞肿胀,损伤肝脏功能。
- 黄洋梁天增邓发业杨阳杨彩梅刘玉兰林佳
- 关键词:霉菌毒素呕吐毒素黄曲霉毒素B1肝脏炎症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