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天水

作品数:64 被引量:259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会议论文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0篇天文地球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3篇地磁
  • 21篇古地磁
  • 12篇地层学
  • 11篇磁性地层
  • 10篇地层
  • 9篇旋回
  • 9篇年代学
  • 9篇白垩世
  • 8篇地磁学
  • 8篇古地磁学
  • 8篇白垩纪
  • 7篇旋回地层
  • 7篇旋回地层学
  • 7篇早白垩世
  • 7篇拉萨地块
  • 6篇第四纪
  • 6篇山岩
  • 6篇火山
  • 6篇火山岩
  • 5篇岩石

机构

  • 35篇中国地质大学...
  • 31篇中国地质科学...
  • 30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北京市地质调...
  • 4篇神户大学
  • 2篇静冈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北京市水文地...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64篇杨天水
  • 28篇张世红
  • 25篇吴怀春
  • 21篇李海燕
  • 15篇杨振宇
  • 11篇孙知明
  • 8篇白凌燕
  • 8篇裴军令
  • 8篇马义明
  • 6篇马醒华
  • 6篇蔡向民
  • 6篇张磊
  • 5篇赵越
  • 5篇边伟伟
  • 4篇王继明
  • 4篇赵坤玲
  • 4篇张晓亮
  • 3篇房强
  • 3篇赵勇
  • 3篇何静

传媒

  • 5篇第四纪研究
  • 4篇2016中国...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现代地质
  • 2篇中国地质
  • 2篇地球科学(中...
  • 2篇2014年中...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通报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中国地质教育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7
  • 9篇2016
  • 3篇2015
  • 9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7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6篇2005
  • 1篇2003
  • 4篇2002
  • 3篇2001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拉萨地块白垩纪古地磁和年代学结果对印度-亚洲碰撞过程的新制约
<正>印度-亚洲的碰撞是新生代以来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拉萨地块在印度-亚洲碰撞之前位于亚洲大陆的最南缘,其碰撞前的古地理位置是理解印度-亚洲碰撞过程及其造成的陆内变形的关键。我们已经对拉萨地块措勤地区上白垩统竟柱山组红...
杨天水马义明张世红边伟伟杨振宇吴怀春李海燕谌微微丁继凯
文献传递
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桑秀组火山岩古地磁学和年代学研究:对大印度延伸尺度和印度-亚洲碰撞的古地磁限制
印度-亚洲碰撞是新生代以来最重大的地质事件,它不仅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还对全球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地磁作为唯一能够用于定量约束板块古纬度变化的研究手段,对研究近南北向的印度-亚洲碰撞过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在...
马义明杨天水边伟伟金靖杰张世红杨振宇吴怀春李海燕
关键词:火山岩古地磁学锆石年代学
文献传递
地磁漂移事件及黄土-古土壤沉积物的Lock-in深度初探
本文讨论了地磁漂移事件,并对黄土-古土壤沉积物的Lock-in深度进行了初步探讨,进行了古地磁和岩石磁学研究。
杨天水兵头政幸杨振宇傅建立
关键词:古地磁岩石磁学
文献传递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的古地磁研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正>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作为全球构造演化的最基本特征,从根本上控制了全球的构造演化和发展。Columbia完整的古大陆重建方案,目前仍然缺乏足够数量的可靠的古地磁数据,华北地台中元古代的古地磁极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大多数来...
张均红张世红李海燕杨天水吴怀春严利伟
文献传递
“地时”(Earthtime)研究计划:“深时”(Deep Time)记录的定年精度与时间分辨率被引量:18
2011年
地质年代的精度、准确度和分辨率的水平决定了人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回答一些关于"深时"的生态、气候、生物演化和基础地质问题。目前用于定年和对比的技术主要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和旋回地层学等,但各有优缺点,甚至有时不同定年系统所获得的结果存在一些矛盾。"地时"(Earhtime)研究计划就是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通过整合、校正和提高地质年代学和定量地层学方法,发展出一套新的地质年代学技术,使地质年代的误差达到0.1%的水平,实现精确确定地球历史的时间及先后顺序。中国东北松辽盆地发育连续、完整的白垩系为开展高分辨率年代学研究提供了机遇,将是对"地时"研究计划在中生代陆相地层中应用的良好补充和重要贡献。
吴怀春王成善张世红杨天水万晓樵
关键词:时间分辨率松辽盆地白垩纪
古生代旋回地层学与天文地质年代表被引量:18
2017年
古生代是显生宙距今最为久远且持续时间最长的"代",发生了多次重大构造、气候和生命演化事件。高精度年代地层格架对于深入理解古生代地球演化历史极为关键。通过识别地层中由地球轨道力引起的米兰科维奇沉积旋回并开展调谐研究,可建立连续的、分辨率达0.02~0.4Ma天文年代标尺,并用于校正国际地质年代表。目前,国际地质年代表的中、新生代部分已基本完成天文年代的校正,但古生代部分尚未开展相关工作。近年来,人们在古生代地层中获得了可靠的、受高精度放射性绝对年龄约束的米兰科维奇旋回证据,并尝试建立天文年代标尺,表明建立古生代天文地质年代表具有良好的远景,是未来旋回地层学研究的前沿。本文简要介绍了旋回地层学的基本理论,系统总结了古生代旋回地层学研究成果及重要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吴怀春钟阳阳房强杨天水李海燕张世红
关键词:米兰科维奇旋回旋回地层学
辽西地区热河生物群的磁性地层学新结果
<正>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辽西北票四合屯地区及周边地区热河生物群义县组下部发现大量保存完整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各大类群的脊椎动物化石,引起了国际国内学术界与社会媒体的极大关注。热河生物群的时代归属长期...
裴军令杨振宇赵越孙知明杨天水马醒华
文献传递
东祁连造山带陆相盆地早白垩世古地磁新结果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9
2001年
对东祁连造山带早白垩世红层进行详细的古地磁学及岩石磁学研究, 系统热退磁研究结果表明: 紫红色砂岩的剩磁方向可分离出2~3个磁性分量, 其低温分量在地理坐标下与现今地磁场方向一致; 高温特征方向主要由赤铁矿携带, 19个采点的平均极位置为: λ=62.2°N, Φ =193.4°E, A95=3.2°, 其在99%置信水平下通过了褶皱检验, 且在95%的置信水平通过了倒转检验; 该极位置在95%置信水平下与Halim等人在该地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对比同时代华北、华南、欧亚的古地磁结果表明: 兰州地区相对于华北、华南及欧亚白垩纪后不存在明显的南北向地壳缩短, 但却发生了20°左右的顺时针旋转, 造成这一旋转的原因很可能是印度/欧亚的碰撞挤压造成青藏高原北缘阿尔金断裂发生了大规模的左旋走滑所致.
杨天水杨振宇孙知明林爱明
关键词:古地磁早白垩世河口群造山带岩石磁学
北京平原沙河凹陷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新构造运动的沉积响应被引量:15
2016年
北京地区在古近—新近纪时呈"两隆一凹"的构造格局。由于南口—孙河断裂北段第四纪以来的强烈活动,在上述格局上分化出新的第四纪凹陷盆地——沙河凹陷。本次工作在沙河凹陷内开展了钻孔ZK3的第四纪磁性地层研究,结合14C同位素测年结果获得钻孔剖面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地层底板埋深分别为493.8 m、157.4m、87.7 m和7.2 m,建立了钻孔剖面的第四纪地层序列。通过计算ZK3钻孔剖面第四系沉积速率分别为0.19 mm/a、0.11 mm/a、0.70 mm/a和0.63 mm/a。对比分析控盆断裂南口—孙河断裂的活动规律及北京西山的隆升特点,第四纪以来,受到北京西山隆升的影响,控制沙河凹陷的同生断裂南口—孙河断裂强烈活动,并控制了沙河凹陷的演化形成。钻孔地层平均沉积速率所体现的变化规律与山体隆升速率及断裂活动速率具有较好的响应关系。
张磊张晓亮白凌燕蔡向民王继明杨天水
关键词:磁性地层第四纪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韩江组-万山组旋回地层学被引量:18
2012年
对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惠州凹陷北部HZ0811井和惠陆低凸起HZ1811井中中新世-上新世的韩江组、粤海组和万山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频谱分析和小波分析,识别出显著的米兰柯维奇沉积旋回.通过对短偏心率旋回进行高斯带通滤波,建立了HZ0811井和HZ1811井的'浮动'天文年代标尺.两口井的万山组、粤海组和韩江组分别记录了35个、56个和64个短偏心率旋回,据此估计出万山组沉积时限约为3.5Ma,粤海组沉积时限约为5.6Ma,韩江组沉积时限约为6.4Ma.根据天文年代标尺计算出HZ0811井和HZ1811井韩江组-万山组的沉积速率,结果表明沉积速率变化显示出明显的1.0Ma和0.4Ma的旋回性,可能与长偏心率周期(1.0Ma和0.4Ma)控制的海平面变化有关.
刘洋吴怀春张世红方念乔姜正龙杨天水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旋回地层学沉积速率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