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骏

作品数:10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艺术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电影
  • 2篇香港电影
  • 2篇媒介
  • 1篇导演
  • 1篇电影风格
  • 1篇电影世界
  • 1篇电影艺术
  • 1篇动作电影
  • 1篇动作片
  • 1篇新媒介
  • 1篇新媒介语境
  • 1篇信仰
  • 1篇性别
  • 1篇叙事
  • 1篇焰火
  • 1篇阳刚
  • 1篇意蕴
  • 1篇阴柔
  • 1篇中国电影
  • 1篇杀人

机构

  • 8篇浙江传媒学院
  • 3篇南京艺术学院

作者

  • 10篇李骏

传媒

  • 3篇电影文学
  • 2篇电影新作
  • 1篇当代电影
  • 1篇齐鲁艺苑(山...
  • 1篇文教资料
  • 1篇浙江传媒学院...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9
  • 1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凝视与想象:后九七香港电影的身份建构
本论文是关于后九七香港电影的身份建构的研究。通过主体理论中关于“凝视”的观点与论述,深入剖析后九七香港电影的文本,研究影片中所表征的凝视的结构,探询后九七香港电影中的各种主体身份建构。第一部分“多重视线的交织:三种凝视主...
李骏
关键词:电影艺术身份建构
文献传递
国产大片的半壁江山——2004中国电影市场化述评被引量:1
2005年
本文以《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功夫》等几部主要影片为文本,引用统计数据评述2004年中国电影市场化的进程,概括了少数几部国产大片独占电影票房半壁江山的局面,指出中国电影在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上仍未走出低谷。
李骏
关键词:中国电影商业电影市场化
“杀人”或“衰老”:杨德昌电影世界的两面被引量:1
2009年
本文从形式、风格、内容、主题、文化内涵等层面探讨了杨德昌电影的两面:"杀人"或"衰老"。"杀人"或"衰老"既是杨德昌作品中的剧情表征,也是导演思想深层的精神折射。"杀人"意味着抗争与批判,"衰老"意味着宽容与平和。自《一一》始,杨德昌不再以"杀人"来排解整个时代的压抑与苦闷,"衰老"成为导演的真实心态与境遇。影片《一一》体现了导演由批判现实到超越现实的终极人文关怀。
李骏
关键词:导演
后九七香港电影的移民表述被引量:2
2018年
本文细数了后九七香港电影的代表性作品与作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移民表述问题。指出在国族身份与香港故土这双重面向之间的拉扯,成为移民表述的整体基调;在影片中建构"他者"并与性别叙事相结合,是移民表述的叙事策略;离散漂泊的"阿飞"形象,则是移民表述的典型象征。本文提出移民形象是香港电影人建构的香港的流浪性身份,这种身份的建构以及离散情感的表达,是属于"后九七"这一特定时期的过渡状态。
李骏
关键词:她者
《巴别塔》:信仰的乌托邦
2009年
本文从宗教意义的层面分析和读解了墨西哥导演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的影片《巴别塔》,指出本片的宗教意义和现实意义同等重要,甚至宗教意义要重于现实意义。作为一部好莱坞制作的影片,爱与信仰是导演为支离破碎的现实世界开出的解药,本片体现了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充满了说教意味。
李骏
关键词:《巴别塔》宗教意义信仰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二元叙事与象征意蕴被引量:6
2013年
本文从二元叙事的视角解读李安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提出本片同时兼具二元叙事体系的两种结构表征,即一个主体的双重人格和两个主体的结构。并且,本文进一步指出奇幻漂流的旅程的象征意义,正是李安电影中常见的乱世背景。本文注重与李安的其他作品如《卧虎藏龙》、《色,戒》、《与魔鬼共骑》等比较研究,探讨李安诸多作品的意义表达。
李骏
关键词:深渊
香港武侠、动作电影的“柔”与“刚”——从《大醉侠》与《独臂刀》谈起被引量:7
2012年
本文从影片《大醉侠》与《独臂刀》谈起,提出了从胡金铨到徐克的"阴柔"传统以及从张彻到李小龙、吴宇森的"阳刚"传统,回顾了香港武侠、动作电影的发展源流与文化谱系。指出胡金铨电影中的"女侠"形象引领了一种新的性别审美风尚,她们往往出现在男性权力秩序的断裂处,而张彻电影则以对于男性身体的展示彻底颠覆了传统。笔者从身体与性别的角度切入,探询香港武侠、动作电影的"江湖"想象的现代性意义及其所体现的香港作为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都会的时代语境。
李骏
关键词:武侠片动作片阴柔阳刚
《白日焰火》:情欲秘语的性别修辞被引量:5
2014年
本文剖析了刁亦男导演的《白日焰火》,提出本片文本之外的第四层"真相"的假设。指出本片除了犯罪故事的表相,还有另一层里相:体制压抑下个体生命破碎的情欲自由。并从性别修辞的角度,阐述了吴志贞所遭遇的三重男性霸权,以及片中主要男性角色所面对的体制中的困境。最后,指出了本片的性别修辞对现实体制的指向。
李骏
新媒介语境下的复古版“致青春”——从《你好,之华》谈起
2019年
本文从《你好,之华》中毁掉手机、改用书信的细节谈起,指出手机与书信,标志着两种媒介、两个时代、两种美学的差异。手机代表的是"现在快"的时代,书信代表的则是"从前慢"的时代。不同的媒介表征了不同的时代语境,不同的时代有相应的爱情叙事,本文提出了古典、现代、转型期爱情叙事的区别。最后,本文提出"慢电影"作为一种美学传统,在当下中国语境中的现实困境。
李骏
从视听本体看“网生代电影”风格及媒介成因被引量:3
2017年
本文在媒介文化背景下,反思"网生代电影"所表现的各种视听风格转向。在梳理了媒介属性屡次催生艺术属性转向的轨迹之后,本文指出,"网生代"风格必然是融合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媒介特性的产物。
李骏
共1页<1>
聚类工具0